要想红,离不开蹭名人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名字一出,大家一定会忍不住惊呼:大诗人!大人物!知道知道。但提起这几个唐朝人的名字:董庭兰、杜少府、元二、岑夫子、丹丘生……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停顿一下:这几位是谁?容我想想……
  的确,后面这几位和李白、杜甫比起来不算出名,甚至可以说都是小人物。但无意之中,他们蹭了几首唐诗的热点,被几个知名诗人搞了个植入,结果一下子蹭得妇孺皆知,名垂千古。
  董庭兰严格说不算小人物,而是一名和李白、杜甫同时代的音乐家。他特别擅长一种西域的管乐器“筚(bi)篥(li)”,还会弹七弦琴。
  但如果光靠弹琴,董庭兰充其量只是个行业内的名人,上一上不太出名的音乐杂志。要成为千古留名的大众网红,登上今天的小学、中学课本,董庭兰还差关键的一步:蹭名人!
  终于有一天,他的朋友高适出手了,写了一首诗叫((别董大(高适对董庭兰的称呼)》: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此之后,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董庭兰的外号——董大!由于高适的这首诗太有名了,所以小琴师董大也被搞得家喻户晓,榜上有名。
  相比之下,董大好歹算是音乐圈的名人,杜少府则完全不是:这位老兄姓杜,做了一个官叫少府,相当于县尉。整个大唐王朝不知道有多少个少府,按道理他是没可能出名的。
  可他偏偏有一个红遍当时大江南北的朋友王勃。王勃给他写了一首诗,还成了千古名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更妙的是,王勃还把这哥们的职业写到了题目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当时,别的当红诗人也植入过好多少府,杨炯植入过王少府,如《送丰城王少府》;张九龄植入过李少府,如《送韦城李少府》,可惜都没红,只有杜少府红了——可见同样是蹭名人,蹭哪一个也很重要。这位老兄去四川当了个少府就闹得名扬海内,堪称大唐最励志逆袭:小小少府也能名垂千古。
  第三位出场的人物元二和杜少府很像,但他蹭名人的逆袭程度比杜少府还惊人。
  杜少府好歹有个职业,元二在历史上的记载少得可怜,要么是“元二,姓元,行二”,要么是“元二,名未详”。所以,元二就是一个姓元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
  可是人一旦要红,谁都拦不住。一次,元二要去安西出差,他的诗人朋友王维跑来送行,写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于是,元二毫无悬念地成了大唐第一个因为出差而走红的人,且红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得知这个结果时,估计元二会无奈摊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红的,我真的什么也没做啊!
  不过,蹭名人蹭得极其偶然而又成功的两个人要属:岑夫子、丹丘生。
  一千多年前,他们被李白无意中提了一笔,然后就蜚声华夏,名扬千古。要知道,李白作为天下第一神文案、大唐三百年第一号大V,做植入时是很谨慎的,轻易不给人蹭热的机会。
  他给朋友写的诗一般是这样的: 《答友人》《送友人人蜀》,诗都写得漂亮极了——“浮云游予意,落日故人情”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都是唐诗里的爆款。可这两个“友人”是谁?李白就是不提。
  然而有一天,李白喝醉了,诗兴大发,五斤黄汤下肚,他拿起笔来一阵狂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诗就是不朽的名篇《將进酒》。
  接下来,他更嗨,更兴奋了,一不小心把岑夫子、丹丘生植入了: “岑夫子,丹丘生,将近酒,杯莫停!”就这么一笔,岑夫子、丹丘生红了,红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好多小朋友都知道他们。
  而且,这两人蹭名人不止这一次。
  丹丘生红了之后,和李白的关系愈发亲密,以至于大红人李白接连赠给他十几首诗,有《题元丹丘(丹丘生)颖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等,这下丹丘生彻彻底底地红了,开了李白写送别诗也写被送人名字的先例。
  至于岑夫子,更是高手,每次蹭名人必是顶级爆款。
  他还在大唐另外一个顶级文艺作品里狠狠地刷了一次存在感。那个作品的知名度、对后世的影响丝毫不逊于《将进酒》。
  它叫《多宝塔碑》,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而执笔录下它的人叫颜真卿。
  今天,每一个学书法的小孩子只要学颜体往往都躲不过多宝塔碑文,而且要规规矩矩写下这样一行字: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岑夫子)撰!”
  这才是蹭名人的最高境界。不蹭则已,一蹭就要世世代代的人都规规矩矩地认可自己——虽然碑文的内容出自岑夫子之手,但若不是有颜真卿这个书法界的大咖让他蹭,岑夫子恐怕写再多碑文也是无法大红大紫的。
  所以,红起来的方法千千万万,有时候真的不是刻意去炒作就一定能红,这也要讲究机遇和对象的。
其他文献
据清代文学家俞樾的笔记小说《右台仙馆笔记》载,清代沿用了明代的税制改革,废除了人头税,因此人们的生育热情激增。但孩子生多了抚养成本也高,而在农业社会,人们更倾向于养男孩,于是很多地方出现大量针对女孩的“溺婴”现象,同时大量光棍抱团涌现。  苏州阊门外有个叫阿甲的裁缝,虽然做得一手好活儿,生意订单应接不暇,但苦于当地溺婴成风,他在解决人生大事时一筹莫展。一天,寂寞无聊的阿甲到苏州河边散步,忽然看见河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爱德华·吉恩成了杀人犯,后来他的故事被改编成《沉默的羔羊》《德州电锯杀人狂》《精神病患者》《惊魂记》等多部经典电影。然而,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在现实生活里却是个相当安静、内向甚至害羞的人。  吉恩出生于1906年,童年时,全家搬到威斯康辛州的平原镇。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他还有一个哥哥。他们家有一个贫瘠的农场,位于很偏远的乡间,吉恩一家在穷困的日子里挣扎。
那年桃花盛开,玲珑被乱匪绑入花轿,押往山寨。  行至半路,只见晏梁斜倚在树上,云淡风轻地开口说:“放了这位姑娘。”他是陈国将军,奉旨前来剿匪,恰巧救了她。春光明媚,璧人如画,一段良缘顺理成章。  成亲之后,晏梁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有人说将军夫人命里克夫,玲珑置若罔闻,暗自愣怔良久。她为晏梁遍请名医,忧心地说:“不该是这样的。”“夫人以为该是怎样?”晏梁的眼神有些悲凉,让她不敢直视。  当年玲珑落难
现代文明中,“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是基本卫生习惯,因为人们都知道,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这一常识在三百多年前却是一项空白,直到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出现。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因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困顿的生活让他没有机会上学,他刚满16岁就为了谋生去一家布店当学徒。五年后,他终于开起一间自己的裁缝铺。可裁缝铺的生意十分冷清,只能勉强维
张之洞担任两江总督时,麾下名士云集,曾因弹劾李鸿章被慈禧连降五级而名震朝野的梁鼎芬就是他的幕僚。一天,张之洞忽然来了雅兴,想游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在古代即为名胜),就命梁鼎芬等人随行。  小船优哉游哉地抵达焦山时,天边已显夕阳红。也许是由于旅途劳累,张之洞对梁鼎芬等人说道: “我有点儿困了,想睡一觉,你们上去吧。”于是,随从一行由梁鼎芬带路,前往海西庵看奇石。  海西庵是梁鼎芬当年被革职后的读书处
一  提起岑参,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对他本人的经历不一定了解,尤其是他两度出塞的那段岁月。  汉语里有个词语叫“富贵”,有钱叫“富”,有权叫“贵”。只富不贵、只贵不富都不是理想状态,要不为何把这两个字连用呢?岑参就属于“只贵不富”的情况。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电視剧《锦绣未央》中,大反派南安王拓跋余不仅性格阴郁,手段也非常毒辣,为了能够继承北魏皇位煞费苦心。临近剧终的时候,这位工于心计的王爷终于摸到了皇帝的宝座,却又在男女主角的联手出击下,失败而亡。其实在历史上,短暂继位的南安王僅仅是一个提线木偶,而在剧中不怎么显眼的太监才是狠角色。  公元452年,北魏宦官宗爱因故陷害太子,导致太子忧愤而死,太武帝事后才渐渐发现太子的冤屈。宗爱担心太武帝追究起来,诛
电影《妖猫传》中,日本僧人空海吸粉无数。那么,日本历史上真有空海这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不仅和白居易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还真的去过长安。  空海出身很好,父亲是个地方长官,母亲是个豪门千金。受家庭熏陶,空海自幼熟读《诗经》《论语》,15岁就到奈良学习汉学,18岁时就已通读汉籍进入日本国立大学。如果他顺利毕业,将来在地方政府谋个一官半职一定不成问题,可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了一位宣讲佛法的大师,便毅然决
西汉初年,很多刘姓子孙都被封了王,他们有的是凭借战功,有的是凭借和刘邦亲近的血缘关系。刘泽却是个例外,他虽然有功劳,可功劳不够大;他虽然是刘邦的本家,可只是远房亲戚,他当上王爷的代价堪称史上最划算。  刘泽跟刘邦共有一个祖宗,可也就只是这样而已。在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谁也不知道刘泽究竟出过多少力,反正在刘邦登上高位以后,刘泽只是做了郎中。不过,出人头地的机会还是有的。刘邦当上皇帝不久,一个昔日
当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突然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你还能淡定地读完它们吗?是不是觉得它们竟然有些诡异的和谐……  在天愿作比翼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原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小编吐槽:不得不说,你们两个真般  劝君更尽一杯酒  从此萧郎是路人  原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