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是促进21世纪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全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参考Acemoglu等的理论框架,以1991-2018年世界银行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国别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以劳均农业产值为农业生产率衡量指标,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在作用机制方面,对农业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但对产业结构尚未发挥出显著影响。此外,在异质性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高收入国家农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低收入国
其他文献
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生成、积累、发展和传播的,从而形成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就自然属性而言,包括在自然空间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场域性,以及在时间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周期性与时点性等特性;就社会属性而言,包括在社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性、情感性和综合性,以及在文化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的公共性、共享性、多样性等特性。
日本于2010年正式以法律形式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此后的发展实绩表明,六次产业推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激发了农
作为“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一项配套政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基于2013-2019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使试点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提高5.6%、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提高了4.2%,但其溢出效应使得这一政策的长期效果并不明显;(2)试点政策通过提高规模化生产与农业技术水平两种中介机制,作用于县域农业经济;(3)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较落后地区的县
基于有限理性行为理论和卢因行为理论,构建了信息素养对农户参与电商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陕西省827个苹果种植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信息素养对农户参与电商的因果效应,以及农
基于我国非农就业不断加深的现实背景,利用湖北省5个县(区)753份样本农户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实证,探讨了务农意愿对农户采纳有机肥技术的影响。研究表明:务农意愿对农户采纳有机肥技术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也即务农意愿越强的农户采纳有机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在具有务农意愿时,不同的规模调整预期也会导致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差异。有机肥技术采纳的概率会随着农户的预期规模缩小而降低,而预期规模增大时农户采纳有机肥技术的概率会增加。研究进一步发现,年龄较小、家庭收入较高、家庭劳动力较多、耕地面积较大的农
契丹人建立辽朝之后,一方面接受和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制度,另一方面,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驱动下,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契丹文化,从而使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二元状态。契丹文学受此影响,呈现出二元同构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双语创作与翻译的二元并行、双语合璧的二元共生、思想文化的二元混融三个阶段,反映了契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现出契丹文化与汉文化、契丹文学与汉文学同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多元融合与统一。
文学研究会的现代文学书评创作成果丰富,理论特征鲜明。它以“人的文学”为纲启发民智,致力于以文学实践指导现实人生;它在“为人生”旗帜下倡导现实主义批评,注重客观描写、实地观察及现实意义;它在“血和泪文学”的洗礼中锤炼出心灵共振的情感特质;它又以崭新的世界眼光批评、研究中国文学,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汇。文学研究会的现代文学书评创作不但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初步建构,而且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胡风的手稿《关于丁玲作品的札记》于2012年正式发表,从这篇手稿的用纸情况和胡风的有关自述可以判断,这篇手稿写于1931年。它是胡风第一次文艺批评尝试失败之后的第二次尝试。这一次尝试,评论的是丁玲的早期作品《在黑暗中》。虽然未整理成正式文章,但里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显示了胡风在文艺批评上的能力。胡风通过这次尝试,也恢复了从事文艺批评的信心。胡风之所以评论《在黑暗中》,一是试图从原点认识丁玲,二是发现丁玲对社会的看法与自己相同。而胡风在评论中以文观人,大致把握住了丁玲的个性特征,因此后来能与丁玲一见如故。从胡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考察张舜徽先生丰富的学术著作,可发现张先生1949年以前完成的著作,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学术表达方式,其学术领域主要为“校雠学”。“校雠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它是张先生博大学问的起点并贯穿张先生治学一生。1949年以前,张先生刊印了两部校雠学著作《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张先生治校雠学的历史功绩是重新定义校雠学并弘扬校雠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学术史功能。1949年以后,张先生在校雠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汉书艺文志通释》和《清人文集别录》。两书可见张先生如何寓学术史于校雠学之中以及
地方政府及开发商权衡城中村更新的经济成本后形成以家庭人口或农房初始面积为基底的补偿策略。两类补偿分别侧重村民的成员权和住房资产累积量,相对获益群体及村民政策满意度存在分化,识别其差异及关联性可为缓解补偿纠纷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在武汉市开展城中村更新的典型调查,比较住房补偿基底选取对村民住房资产及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按家庭人口补偿的村民家庭户均还建住房较初始农房面积减少129.80 m2,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与更新前变化不大,仅减少14.7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