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习生活的空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忠义”读写融合主题微课程,意在打通读写之间的壁垒,整体设计读写学习活动。打开阅读空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打开思维空间,搭建有效的读写支架;打开活动空间,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创设的项目情境实践活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创造性灵活运用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微课程 项目化 思维可视化
  小学语文教材,将“立德树人”一以贯之,着力于“文”的写作,着眼于“人”的发展。“新忠义”指忠诚和仁义,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集体;悦纳自我,关爱亲友。实施“新忠义”读写融合主题微课程,意在打通读写之间的壁垒,整体设计读写学习活动,从单篇、联类、整本书、跨学科四个方面,统整规划,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资源、工具、策略、支架、评价,实现读写融合。学生在语文读写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言语经验,促进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
  一、打开阅读空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统编版语文教材实现了双线组织的体系创新与课程价值:教材人文主题鲜明突出,选文内容内涵丰富,学习语言,成长精神。我们研读教材,从“内驱力、思想力、表达力”三个维度构建微课程学习任务群,从学生的视角开发阅读的体验,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开始,进入思维机制,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创造性灵活运用的“语文能力”。
  1.整体设计——构建读写融合学习任务群
  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读写融合的学习任务群,以此丰富与改造教材中的课程设计,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五年级上册“舐犊情深”读写融合微课程,可以选用教材中的课文,拓展群文阅读,开展语文读写实践活动,达到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微课程学习中,习作表达能力来自阅读中的积累与习得,相互渗透与融合。我们在学习平台上提供了微课程的学习资源,如微课、阅读材料、名家朗读、微视频等。这些资源像魔法书一样,吸引着学生探究学习。
  2.深度阅读——指向阅读与写作的统整
  深度学习,是一种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基于单元主题阅读需要解决“怎么读”的方式方法,核心操作指向阅读与写作的统整。如教学《父爱之舟》,我们可以采用圈划批注法,让学生深入阅读。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式,呈现师生概括的场景(见下图)
  其次,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难忘的场景,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之中品词品句、得意得言。学生圈划批注,细细体昧文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短语所包含的意思,体会到一个如此节省到极点的父亲,为了儿子的未来,一次次凑钱缴费,把儿子托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成就了今天的画家、文学家。
  学生借助圈划批注的方式,把品读时思维方法、过程、结果呈现出来,让核心问题启动下的思维可视化。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又利于师生开展讨论交流,还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矫正。深度阅读的过程不仅关注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还需要兼顾内容及写法的重构。
  二、打开思维空间,搭建有效的读写支架
  在读写过程中,有效地搭建支架是读写融合项目性学习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1.群读思维可视化
  群读思维可视化是指在单元主题阅读过程中,借助阅读单、情节图等形式使阅读思维外显。我们根据单元主题与各篇课文的特点,向学生提供群读思维可视化的阅读支架(见下表)。
  这样引领学生的阅读路径,既指明阅读方法,又有链接写作的铺垫,起到“读之有方”“读之有效”的作用。
  2习作思维可视化
  发展学生的习作思维,从思维入手逐步建构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这是从学习者内部语言的发展来推动外部语言的提升。如“舐犊情深”读写融合微课程学习中,我们根据习作内容,为学生设计习作思维可视化的支架(见下表)。
  这样的习作构思支架涉及素材的来源、情节的安排、重点的把握等多个方面,有效帮助学生在追问中构思,在习作中感受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母爱。
  三、打开活动空间,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紧扣语文要素重锤敲打,力图在“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
  1.一课一得,落实语用训练
  王荣生教授强调:所谓“学的活动”,首先是保证学生在课堂里有相对完整的、比较充分的学习时间。我们要创设“完整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整理语言的时间、表达理由的时间、开放的答案空间。一课一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得到迁移运用,学习才是高效、长效的。
  2.语境交际,留下美好童年
  基于语境交际的“单元习作”,以情境任务激发写作动力,以铺设支架提供写作助力,以语境生成磨炼写作能力,以现场体验增强交际活力,操作性强,便教利学。如“舐犊情深”读写融合微课程,可以设置实践活动:孩子用真情给父亲写一封信,回忆童年往事,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为孩子准备了特殊的礼物——一封家书,浓浓的亲情在书信中流淌。每次“习作”都强调将“作文”运用于生活交际,从中增强写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逐步将写作从“目的性写作”转化為“功能性写作”,即把写作当成是一种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
  “新忠义”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课程模式,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新忠义”读写融合主题微课程中“活化知识”,在创设的项目情境实践活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创造性灵活运用的“语文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校本的表达。我校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本优势,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定格为“五彩陶娃”,将儿童的发展放在学校正中央,全面启动以培养“五彩陶娃”为宗旨的学科跨界整合课程的开发研究,以期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路径,探索乡村小学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实践样态。  【关键词】五彩陶娃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
一  梅凌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她看看身边熟睡的柳三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嫁了,就这么嫁了,几乎没有心理准备,昨天晚上的婚礼举行之前,他们单独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十个小时。这个英俊的男人,现在属于她了,真是做梦一样。  窝棚顶上传来雨点打在茴草秆子上发出的沙沙声,憋了一个多月的秋雨终于下来了。这是个好消息。游击队员们在龙韵山顶开垦出来的三十多亩薄地,半个月以前就撒了麦种,就等这场雨了。  梅凌想,秋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本文尝试挖掘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真、善、美”元素,既赏析教材编写的“文道统一”风范,更为的是以教材的“道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一元硬币、一片树叶、方格纸、小正方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摘要]STE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科学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成长机会。教师要从教学环节展开优化处理,创新导入形式、优化引导策略、升级科学实验,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促进,整合多种学科认知资源,还能够拉近科学与综合学科认知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综合学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STEM教育 优化策略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
1  风是横着过来的,像刀片,一刀刀地抹着脖子。  骑摩托车的人没戴头盔,头盔给后座了。风沙很大,看不太清路。也不知道沙是从哪儿来的,好像前方有一大片沙漠,无数台鼓风机正使劲儿地吹着呢。路况极差,坑多,车轮歪歪斜斜地向前,一开始还挑着平坦处游移。后来,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这种骑法实在费劲儿,老半天才前进了几米。  车是八0摩托,有些年头了,血红色车身和鸡肋骨一样的白色挡泥板颜色仍然鲜艳,除外形有点
生本课堂就要以生为本,给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然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同样的知识,却常存在“优生吃得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生本课堂的教师,我们更要正视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使之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企业管理和市场意义来讲,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每门学科都是一个品牌,所以第一堂课的营销非常重要,它往往取决于这个品牌的最终客户——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最终的拥有者和消费者,只有征服了客户,也就是让学生们完全接受,才能建立学科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归属感。  耐克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有光辉的形象。  麦当劳为什么有魔力,因为它有光辉的形象。  教学和企管,有些方面是相通的;课堂和市场,有些层面上是相同的。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含蓄,使人更加谦逊;含蓄,使人更加亲近;含蓄,使人得到尊重。含蓄,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我们并没有过多去参悟这样的文化,使得人们对含蓄这种文化理解成了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薄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行,课文中
[摘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训练,教师对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都是以直接、粗暴、生硬的方式展现的,都误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关注了、训练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可以顺势提升。其实,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认知能力,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逻辑过程,只有让学生扎实地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本文提出要链接学情,复习融通中理解语文要素;整体把握,概括提炼中感知语文要素;逻辑关联,梳理串联中强化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