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而缺失了重要的一环,使得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大大削弱。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并对如何利用家庭教育这个阵地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如何让孩子成才?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在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许多家长还存在诸多的分歧。有人认为:只要加大智力投资,让孩子多学多练,多报几个兴趣班,孩子总能成为一个什么"家"!果真是这样吗?成了"家"就是成了才吗?考上名校就是成了才?我认为不然。这些年,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伴而行的还有中国青少年的高自杀率。据有关资料统计,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5岁─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1997年湖北省一名高考学生自认为高考失误,在成绩通知前一天在家服下一瓶安眠药再也没醒来;无独有偶,2001年高考的前夕,当寒窗12年的高三学生们正紧张繁忙地备考时,四川省某重点中学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投河自尽。诸如此类的事件几乎每天都能见诸报端。这一个个给我们带来切肤之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那如何让小树更茁壮呢?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很多家长将孩子往学校一送就觉得万事大吉。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甚至几年下来,孩子的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重物质需求轻情感需要
说起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很冤枉。他们认为:我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难道我还不够重视孩子吗?为了孩子学习,我给他们买电脑、买手机、买ipad,难道我还漠视了孩子的需求吗?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2、重视言传漠视身教
有的家长说,谁说我不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他做错了事,我没有少说他,可不总不听啊。确实,有的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做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双重标准处理问题,对孩子要求是一套,对自己做事情又是一套,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使孩子无所适从,对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深感迷茫。初中阶段是孩子对社会逐渐认知并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家长的一些超原则的做法不仅会使孩子极为反感,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地位,还会使逆反期的孩子产生对家长的厌恶感,拒绝与父母交流,更谈不上良好的沟通和引导。
3、回避责任,隐瞒孩子的错误
在学校的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时,家长往往会到校先将自己的孩子臭骂一顿后,甚至大打出手,处理方式简单而暴力。接着又开始告诉老师自家孩子在家里是多么多么的听话,在小学是多么多么的懂事。其实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以为简单的打骂是对学生犯错的一种惩罚。而这种惩罚从家长心理上来讲是希望给老师一个交待。你看,我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就让他受到了惩罚。老师,你觉得我还需要做什么吗?就是希望少分担一些责任。其实家长应该做的是真诚的和老师共同交流孩子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家长更要持续的关注自己孩子问题得到解决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谈举止、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为重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3、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因此家长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对孩子正确引导,在这个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实现上面的目标呢?
与孩子做朋友,定期的和孩子做一次交谈,分析他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问题,列举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让孩子信任父母。
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斥责。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但是,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享受孩子。真正关心孩子的前途、明天,给孩子真正成长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不溺爱孩子,不挫伤孩子,相信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小树一定能成长的更加茁壮。
作者简介:段颖(1981-),女(汉族),重庆市綦江区人,重庆市綦江区城南中学语文教师,汉语言专业本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和教育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如何让孩子成才?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在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许多家长还存在诸多的分歧。有人认为:只要加大智力投资,让孩子多学多练,多报几个兴趣班,孩子总能成为一个什么"家"!果真是这样吗?成了"家"就是成了才吗?考上名校就是成了才?我认为不然。这些年,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伴而行的还有中国青少年的高自杀率。据有关资料统计,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5岁─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1997年湖北省一名高考学生自认为高考失误,在成绩通知前一天在家服下一瓶安眠药再也没醒来;无独有偶,2001年高考的前夕,当寒窗12年的高三学生们正紧张繁忙地备考时,四川省某重点中学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投河自尽。诸如此类的事件几乎每天都能见诸报端。这一个个给我们带来切肤之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那如何让小树更茁壮呢?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很多家长将孩子往学校一送就觉得万事大吉。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甚至几年下来,孩子的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重物质需求轻情感需要
说起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很冤枉。他们认为:我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难道我还不够重视孩子吗?为了孩子学习,我给他们买电脑、买手机、买ipad,难道我还漠视了孩子的需求吗?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2、重视言传漠视身教
有的家长说,谁说我不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他做错了事,我没有少说他,可不总不听啊。确实,有的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做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双重标准处理问题,对孩子要求是一套,对自己做事情又是一套,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使孩子无所适从,对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深感迷茫。初中阶段是孩子对社会逐渐认知并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家长的一些超原则的做法不仅会使孩子极为反感,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地位,还会使逆反期的孩子产生对家长的厌恶感,拒绝与父母交流,更谈不上良好的沟通和引导。
3、回避责任,隐瞒孩子的错误
在学校的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时,家长往往会到校先将自己的孩子臭骂一顿后,甚至大打出手,处理方式简单而暴力。接着又开始告诉老师自家孩子在家里是多么多么的听话,在小学是多么多么的懂事。其实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以为简单的打骂是对学生犯错的一种惩罚。而这种惩罚从家长心理上来讲是希望给老师一个交待。你看,我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就让他受到了惩罚。老师,你觉得我还需要做什么吗?就是希望少分担一些责任。其实家长应该做的是真诚的和老师共同交流孩子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家长更要持续的关注自己孩子问题得到解决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谈举止、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为重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3、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因此家长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对孩子正确引导,在这个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实现上面的目标呢?
与孩子做朋友,定期的和孩子做一次交谈,分析他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问题,列举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让孩子信任父母。
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斥责。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为家长,应该表示关切,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以致今后出了问题,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但是,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享受孩子。真正关心孩子的前途、明天,给孩子真正成长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不溺爱孩子,不挫伤孩子,相信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小树一定能成长的更加茁壮。
作者简介:段颖(1981-),女(汉族),重庆市綦江区人,重庆市綦江区城南中学语文教师,汉语言专业本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