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演示实验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n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对学生智能结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等进行补充实验,把在生活中、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全方位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学以致用。由于实验的很多材料取自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熟知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更主动地学习物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改变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领会探究的过程
  宋人程颐:“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清楚地阐明了思考、求索、好问的意义。
  科学探究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制订计划;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以“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为例,说明按“科学探究”的要求,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初步领会探究的过程。
  首先,向学生提问: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
  第二,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等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与某因素之间的定性关系,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订计划)
  第四,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案中所需器材,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在电路中分别换用不同材料、长度、粗细的导体,观察并记录电流表读数变化情况,并强调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实验及收集数据)
  第五,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及现象并展开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分析与论证)
  第六,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评估与小结。(评估、交流与合作)
  又例如对“欧姆定律”的研究,也可以按照“科学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
  2开展演示实验专题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每个实验教学而言,它的教学价值往往显得零散和孤立。应该适当改组演示实验,对实验进行“纵深式”和“拓展式”的研究,渗透探究性研究的色彩,改变机械仿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去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学科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站在更高的能力层面上去熟练、灵活解决学科课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对课本中轮船排水量这一概念的教学。学生往往理解成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怎样比较直观地来理解排水量这一概念。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空的水瓶用剪刀截成两段,用带瓶口的这一部分,为防止在水中翻到,还要在瓶口内塞入一块橡皮泥以降低其重心,再盖好瓶盖,并在瓶子侧面2/3的位置用笔画出一条横线以表示最大“吃水线”,这样一只圆形的“轮船”就做好了。
  把瓶子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烧杯接住溢出的水。向瓶中放入适当的物块,使瓶子的“吃水线”与水面恰好相平,此时表示轮船已满载。再用天平分别测出轮船加物块的质量和溢水杯中排出来的水的质量,比较两个质量的大小。这样一来,学生对轮船的排水量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做练习时,以下类型的问题经常做错,即将水池中小船上的木块或石块推入水中,池中的水面怎样变化;把水池中的木块或石块搬回到小船中,池中的水面又将怎样变化的题目。
  这时,笔者就利用演示排水量的装置来演示上面提出的问题:首先,选取一个直径大于水瓶的烧杯,再准备一条彩色不干胶以备记下水面的位置。接下来用瓶口塞入橡皮泥的半截矿泉水瓶和木块、石块等在烧杯中进行演示液面升降的情况,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在课堂内的拓展:传统的演示实验都由教师按部就班完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每每遇到实验,学生总是很兴奋,甚至都想站起来看,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时,一些学生甚至跃跃欲试,恨不能自己上来做。因而,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来做“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操作要求不高的演示实验,联系好几个学生,事先作适当指导,在上课时让这几个学生上台来演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质疑探索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升。
  例在课堂上我们演示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经常做覆杯实验:传统的覆杯实验,取一盛满水的玻璃杯,用一硬纸板盖住杯口,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发现硬纸板不下落,杯内液体也不流出,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如果水不装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时让学生上来做实验,即当杯内盛水半满时;用一硬纸板盖住杯口,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发现硬纸板仍不下落。如果用光面上蜡的软纸盖住玻璃杯口,发现纸片不下落,而且还发现纸面向内凹进去,从而更生动地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以上实验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但并没有消除学生对水是否有粘滞力的疑惑。
  紧接着指导学生改用一次性纸杯做实验,事先在其底部开一小孔,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但当放开按住小孔的手指时,纸片随即落下。看来粘滞力是不足以克服水的重力的作用的,此时,由于上下两个表面都受到空气压力的作用,水在重力作用下掉下来了。
  课后,笔者布置学生设计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前提是不能用水。
  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的设计方案有:一是用有吸碗的挂钩紧贴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挤出空气,用力拉挂钩,吸碗仍紧紧吸在玻璃上,证实大气压的存在;二是空杯吸纸实验,杯口倒立,用烛焰在杯口烘烤几分钟,用光面小纸片盖住杯口,纸片不掉下来,而且纸面也稍向内凹。这实验不仅可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而且也可消除覆杯实验中水的粘滞力的影响的疑惑。
  以上的演示实验中,经过几个方面的拓展,力求避免使“演示实验”成为教师的“一家之演”和“瞬时之作”,而成为学生们开动脑筋、锻炼能力、相互学习的活动,拓展了“演示实验”的教育时空和功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真正体现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性。
  演示实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主题教学模式”。每一个实验不仅是一个知识点,而且是一个“主题”。掌握知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体验。只有把演示实验操作与理论讲授相结合,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实验结论,进一步提出大胆设想,再进行实验验证,形成的概念才是生动的,学得的知识才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演示实验进行拓展,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就能进一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学案编写时应当更有针对性。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学案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这将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学案对于知识进行有效总结,这将会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案编写时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规律,这不仅会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这也能够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帮助大家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更
【内容摘要】农林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肥料主要有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其中有机肥是指含有有机物的肥料,有机肥是绿色农业的重要肥料来源。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问题:绿色植物需要不需要或者能不能从有机肥中吸取现成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需要不需要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提供的能量?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类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几个部分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