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国并购企业在整合双方企业资源时,往往过于重视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整合,而忽视企业知识资源的融合创新。本文从跨国并购企业隐性知识资源整合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整合过程及流程特点,并进一步时跨国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知识整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并购企业;隐性知识;知识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14-02
一、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并购的目的更多地关注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而不仅仅关注于企业规模的扩张。Ver-meulen和Barkema(2001)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再更广的范围内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可以通过并购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相互学习,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并购的目的在于通过并购双方知识间的互补、替代和整合,增加知识存量和调整知识结构,增强企业对知识的控制力度,通过构建知识壁垒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企业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并购后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尤其是那些对企业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的整合,是并购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获取丰厚利润的根本所在;是否能够有效整合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知识资源的分类及隐性知识整合
(一)知识资源的分类
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的一种,它并非资产资源那样有形、切实可见,知识资源是一组重要的无形资源,企业知识可简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包括组织中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标准、要求、员工的知识体系,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在组织中默认的一套指向组织目标的行为规则,它可以帮助成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亦可领会对方。
(二)隐性知识整合的战略重要性地位
知识理论把企业拥有的知识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来源。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资源已经慢慢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
一个企业得以顺利运作的基础,其实不在于写在纸面上的某些具有约束性规则,甚至也不是被许多专家提炼出来的、然后文字化的所谓的企业精神,而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镶嵌于关系之中的“相互体悟”,而不简单是个人想法的“仓库”。因此,当企业并购以后,单个企业的原有关系就会在并购中被破坏,镶嵌在关系网络之中的隐性知识也被破坏。薪的内隐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两个分散的群体成为一个紧密的实体的标志,因而当并购完成之后,文字化知识的持有者需要与这些内隐知识的持有者进行对话,各自群体内隐知识的持有者也应该进行对话。如果这个对话和转换过程停滞,有价值的知识资源会慢慢消失,而影响只能在几年之后才能被意识到。这样,“并购后的衰落”就会无意识地蔓延下去。
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对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提高并购企业绩效的重要过程。如果不能够有效整合二者的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将难以产生期望的协同效应。进而会对并购绩效的提高构成威胁。
三、跨国企业并购中知识整合过程
以往的学者经过研究,提出“知识整合价值链”的概念,根据该理论的含义——企业并购的隐性知识整合价值链主要就是指隐性知识整合管理活动。知识整合管理活动包括知识冲突、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融合等环节;环节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先后顺序,它们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可能交叉进行,共同决定并购的知识整合绩效。其中,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是实现企业并购知识协同的先决条件,也是知识整合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一)知识冲突
并购企业双方的知识系统存在冲突,给并购的隐性知识整合带来了困难。一是由于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转换难度大,给跨国并购后双方企业的知识运用带来冲突;二来因为每个企业的“组织记忆”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环境、文化等因素导致异质的企业知识存量、企业知识的存贮结构、表现方式和具体使用方式。
(二)知识识别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往往在并购的过程中逐渐调整企业战略与核心业务范围,并购双方的企业各自的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同时需要对并购双方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剔除那些无用的或价值不大的知识,按重要性程度进行分类和组织。
(三)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并嵌入特定的企业情境之中,知识情境对知识最终的整合有重要影响。知识的情景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企业并购的隐性知识转移中,应对并购双方企业的知识情景维度进行分析,从知识的情境维度出发,整合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等3个维度中的相关主要变量,从而改善知识转移情境,促进隐性知识转移。
(四)知识融合
知识转移后,如果没有对所转移的知识有效地吸收和运用就没有达到知识整合的效果。企业并购的知识整合必须经过知识融合的阶段,将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转移进来的新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并购中知识融合模式有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简称SECI过程。
1、社会化
员工通过面对面的个体交流,分享经验、感情及心智模式,是一个适宜隐性知识融合的知识场。在这个環境下发生的知识社会化融合是一个共同分享经验、技能和诀窍等隐性知识,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部化
员工通过面对面交流,由个体的心智模式和技能转为集体的共识、概念,从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联合化
通过集体和虚拟媒介的互动,进行显性知识的组合与扩散。将分散、个别的显性知识汇集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进而形成不同显性知识的联合。
4、内在化
通过个体和虚拟媒介的互动,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到共享,企业成员开始将这种知识内部化,应用这种知识来扩展、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知识整合并非一个孤立的单向过程,整合后的知识经过反馈重新进入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新一轮的知识整合。
四、隐性知识整合的对策建议
表面看来,隐性知识和书面知识的差别仅仅是知识形式的区别。但两者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隐性知识同个体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它糅合在整个操作过程之中。因此,它需要不同的学习和整合路径——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热情的实践”,使成为一个“内部人”。并购整合过程中,学习的关键不简单限于分析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社会嵌入”,即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借助“嵌入”而实现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其固有的困难在于它的随意和含糊。任何企业的价值取向都包含着那些由于种种 原因而无法言说的东西,因而必须和具体的事件相结合,才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因此,企业的价值取向很难通过明确的书面化的方式传递,而一定要通过故事来传递。并购整合时期的隐性知识整合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把知识显性化和规范化、对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证、记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种描述和语言刻画的方式来构建故事、体悟故事,然后诉说故事的一个过程,而这也正是一个共同叙述的过程。
“共同叙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就是他的叙述性,即从他的直接形式来看,它不是一种论证,一种讲解,一种逻辑性的说教,而是一种刻画,一种描写,一种非逻辑性的描述;其次是他的共同性,即从他的内在机理上来看,它不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活动,而是相互间的交流,相互的理解,以及相互的依赖。因此,叙述必然是自觉的而非强制的,它包含的是共同的情感和逻辑。
跨国并购的企业在促进双方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构建起组织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信任机制,建立起情感认同,通过故事演绎或叙述的方式更委婉的将内嵌于组织内的、个人行为内的知识逐渐共享开,进而实现跨国并购的企业知识的整合。
五、结语
知识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性部分,隐性知识资源的整合更是跨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最为艰巨的问题之一。难以模仿的、复杂的、专业的、隐含的知识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并购企业对隐性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的并购过程中,企业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更多的在于关注并购的行政整合和物质整合中的学习,而忽视知识资源的整合学习;对知识文化资源的整合,仅仅关注显性规则和知识的宣传,而完全忽视了并购整合过程中学习的基本特征。为提升隐性知识整合效果,并购企业必须积极引导组织中的员工通过具体的相互嵌入活动来内化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故事叙述的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进入“故事”的编制过程,建立起感情认同和信任机制,进而再向更多的人传递这个故事。
本文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重视并购后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并购重组的物质性过程,更要重视并购中的知识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獻:
1 程兆谦,并购后如何建立信任关系:理论模型与管理策略,华东经济管理,2008,(03)
2 关涛,胡峰,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学习机制:以“故事”为载体的共同叙述过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3 陈龙波,赵永彬,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资源整合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7)
4 季成,朱晓明,任荣明,基于知识整合价值链的企业并购知识整合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2)
5 徐全军,企业并购后无形资源冲突整合的知识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04)
关键词:并购企业;隐性知识;知识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14-02
一、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并购的目的更多地关注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而不仅仅关注于企业规模的扩张。Ver-meulen和Barkema(2001)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再更广的范围内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可以通过并购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相互学习,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并购的目的在于通过并购双方知识间的互补、替代和整合,增加知识存量和调整知识结构,增强企业对知识的控制力度,通过构建知识壁垒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然而,企业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并购后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尤其是那些对企业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的整合,是并购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获取丰厚利润的根本所在;是否能够有效整合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知识资源的分类及隐性知识整合
(一)知识资源的分类
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的一种,它并非资产资源那样有形、切实可见,知识资源是一组重要的无形资源,企业知识可简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包括组织中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标准、要求、员工的知识体系,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在组织中默认的一套指向组织目标的行为规则,它可以帮助成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亦可领会对方。
(二)隐性知识整合的战略重要性地位
知识理论把企业拥有的知识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来源。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资源已经慢慢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
一个企业得以顺利运作的基础,其实不在于写在纸面上的某些具有约束性规则,甚至也不是被许多专家提炼出来的、然后文字化的所谓的企业精神,而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镶嵌于关系之中的“相互体悟”,而不简单是个人想法的“仓库”。因此,当企业并购以后,单个企业的原有关系就会在并购中被破坏,镶嵌在关系网络之中的隐性知识也被破坏。薪的内隐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两个分散的群体成为一个紧密的实体的标志,因而当并购完成之后,文字化知识的持有者需要与这些内隐知识的持有者进行对话,各自群体内隐知识的持有者也应该进行对话。如果这个对话和转换过程停滞,有价值的知识资源会慢慢消失,而影响只能在几年之后才能被意识到。这样,“并购后的衰落”就会无意识地蔓延下去。
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对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提高并购企业绩效的重要过程。如果不能够有效整合二者的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将难以产生期望的协同效应。进而会对并购绩效的提高构成威胁。
三、跨国企业并购中知识整合过程
以往的学者经过研究,提出“知识整合价值链”的概念,根据该理论的含义——企业并购的隐性知识整合价值链主要就是指隐性知识整合管理活动。知识整合管理活动包括知识冲突、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融合等环节;环节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先后顺序,它们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可能交叉进行,共同决定并购的知识整合绩效。其中,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是实现企业并购知识协同的先决条件,也是知识整合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一)知识冲突
并购企业双方的知识系统存在冲突,给并购的隐性知识整合带来了困难。一是由于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转换难度大,给跨国并购后双方企业的知识运用带来冲突;二来因为每个企业的“组织记忆”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环境、文化等因素导致异质的企业知识存量、企业知识的存贮结构、表现方式和具体使用方式。
(二)知识识别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往往在并购的过程中逐渐调整企业战略与核心业务范围,并购双方的企业各自的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同时需要对并购双方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剔除那些无用的或价值不大的知识,按重要性程度进行分类和组织。
(三)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并嵌入特定的企业情境之中,知识情境对知识最终的整合有重要影响。知识的情景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企业并购的隐性知识转移中,应对并购双方企业的知识情景维度进行分析,从知识的情境维度出发,整合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等3个维度中的相关主要变量,从而改善知识转移情境,促进隐性知识转移。
(四)知识融合
知识转移后,如果没有对所转移的知识有效地吸收和运用就没有达到知识整合的效果。企业并购的知识整合必须经过知识融合的阶段,将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转移进来的新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并购中知识融合模式有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简称SECI过程。
1、社会化
员工通过面对面的个体交流,分享经验、感情及心智模式,是一个适宜隐性知识融合的知识场。在这个環境下发生的知识社会化融合是一个共同分享经验、技能和诀窍等隐性知识,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部化
员工通过面对面交流,由个体的心智模式和技能转为集体的共识、概念,从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联合化
通过集体和虚拟媒介的互动,进行显性知识的组合与扩散。将分散、个别的显性知识汇集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进而形成不同显性知识的联合。
4、内在化
通过个体和虚拟媒介的互动,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到共享,企业成员开始将这种知识内部化,应用这种知识来扩展、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知识整合并非一个孤立的单向过程,整合后的知识经过反馈重新进入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新一轮的知识整合。
四、隐性知识整合的对策建议
表面看来,隐性知识和书面知识的差别仅仅是知识形式的区别。但两者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隐性知识同个体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它糅合在整个操作过程之中。因此,它需要不同的学习和整合路径——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热情的实践”,使成为一个“内部人”。并购整合过程中,学习的关键不简单限于分析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社会嵌入”,即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借助“嵌入”而实现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其固有的困难在于它的随意和含糊。任何企业的价值取向都包含着那些由于种种 原因而无法言说的东西,因而必须和具体的事件相结合,才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因此,企业的价值取向很难通过明确的书面化的方式传递,而一定要通过故事来传递。并购整合时期的隐性知识整合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把知识显性化和规范化、对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证、记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种描述和语言刻画的方式来构建故事、体悟故事,然后诉说故事的一个过程,而这也正是一个共同叙述的过程。
“共同叙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就是他的叙述性,即从他的直接形式来看,它不是一种论证,一种讲解,一种逻辑性的说教,而是一种刻画,一种描写,一种非逻辑性的描述;其次是他的共同性,即从他的内在机理上来看,它不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活动,而是相互间的交流,相互的理解,以及相互的依赖。因此,叙述必然是自觉的而非强制的,它包含的是共同的情感和逻辑。
跨国并购的企业在促进双方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构建起组织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信任机制,建立起情感认同,通过故事演绎或叙述的方式更委婉的将内嵌于组织内的、个人行为内的知识逐渐共享开,进而实现跨国并购的企业知识的整合。
五、结语
知识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性部分,隐性知识资源的整合更是跨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最为艰巨的问题之一。难以模仿的、复杂的、专业的、隐含的知识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并购企业对隐性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的并购过程中,企业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更多的在于关注并购的行政整合和物质整合中的学习,而忽视知识资源的整合学习;对知识文化资源的整合,仅仅关注显性规则和知识的宣传,而完全忽视了并购整合过程中学习的基本特征。为提升隐性知识整合效果,并购企业必须积极引导组织中的员工通过具体的相互嵌入活动来内化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故事叙述的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进入“故事”的编制过程,建立起感情认同和信任机制,进而再向更多的人传递这个故事。
本文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重视并购后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并购重组的物质性过程,更要重视并购中的知识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獻:
1 程兆谦,并购后如何建立信任关系:理论模型与管理策略,华东经济管理,2008,(03)
2 关涛,胡峰,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学习机制:以“故事”为载体的共同叙述过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3 陈龙波,赵永彬,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资源整合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7)
4 季成,朱晓明,任荣明,基于知识整合价值链的企业并购知识整合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2)
5 徐全军,企业并购后无形资源冲突整合的知识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