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席勒是正确的?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家、美育家席勒在其名著《美育书简》中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论述:
  “在权利的力量的国度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受到限制。在安于职守的伦理的国度里,人和人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他的意志受到束缚。在有文化教养的圈子里,在審美的国度里,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示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
  这段论述之所以经典,是因为透彻解释了美育对于人类文明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席勒是对的?最主要的理由有二—
  首先,美育让人性修复。倘若人类真的生活于完全“以力相遇”的世界,则人类就只有动物性的欲求,看起来非常“惬意”,但是实质上已经回归了丛林,所谓“以力相遇”即弱肉强食,不仅生存质量低劣,而且人类尊严尽失,动物嘴脸也一定让人厌恶。而若我们只是生活于“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的伦理世界,假“高贵”而真乏味,世界就会因为膨胀的道德主义而充满肃杀的阴冷。于是,“在审美的国度里,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示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在这样的国度,人们的道德与生活水乳交融,人性丰满而高贵,生活严肃而活泼,完全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今天的中国,太多的人俗不可耐,也有太多的人了无生趣。国民的种种“道德”缺失,常常都与美育严重、普遍的缺失有内在的关联。
  其次,美育让教育自由。唯有让道德及其教育具有美感,道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所以高尔基才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在中国,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长期和根本的原因乃是人们不愿意放弃“以法律的威严相对峙”的强制灌输模式。道德发展心理学大师科尔伯格曾经严肃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前者指强制灌输导致德育实效低下,后者明言强制灌输在伦理上是不道德、反道德的。其实,强制灌输岂止存在于德育一个领域?所谓“应试教育”,其主要表征如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连跑操的步履多长多宽都已经事先规定、不允许越雷池半步等等,都表明一些学校已经成为了福柯眼中实施残酷规训的另类监狱。所以,正确的道路不应是强制或者另外一种一样错误的出路——放任,而是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自由的主人,在人类文明的美好里因“乐学”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美学应当是未来和当下的教育学。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贯彻审美原则,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时代追求。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应当是无比高贵而生动的物种。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应当厚重而富有魅力。美育的途径很多,艺术课程、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等都是加强美育的途径。但是美育最为高贵的价值在于给我们真实“自由”的人性,这才是我们从席勒的经典论述中最应该汲取的精神营养。
其他文献
关键词:磨损  故障现象:一辆2013年产上汽通用别克英朗轿车,搭载LDE发动机,行驶里程10万km。用户反映该车无法起动。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试车,感觉该车发动机压缩不足。拆下1缸的火花塞,将气压传感器装在火花塞孔上,然后连接示波器(图1)。起动机运转时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图2),从A点到A2点是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总共转了720°,图中5条竖线把720°平分了4个180°。A及A2是活塞
星星睁着眼睛,  挂在黑丝绒上亮晶晶,  你们从上往下望,  看我可純真?  星星睁着眼睛,  嵌在宁谧的天空闪闪亮,  你们在高处,  说我可善良?  星星睁着眼睛,  睫毛眨不止,  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  有蓝,有红,还有紫?  好奇的小眼睛,  彻夜睁着不睡眠,  玫瑰色的黎明  为什么要抹掉你们?  星星的小眼睛,  洒下泪滴或露珠。  你们在上面抖个不停,  是不是因为寒冷?  星星
:田局长,您好。郑东新区成立刚刚十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一张白纸绘蓝图,十年春秋写华章。您能为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郑东新区的未来教育蓝图吗?  田国安:郑东新区是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城市新区,随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目标的完成,郑东新区的规划正一步步落实。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到“十三五”末,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国际
嘉源,广东省深圳市三元人格研究会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三元人格》作者(合著),专注于从家校/园合育的视角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幼学生德育。  首先对交流的题目作一个解读。“信息化条件”是我们的时代背景,“另一视角”是指问题学生的视角,以问题学生为切入点进行回溯:看看问题学生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让问题学生越来越少。  我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侦查破案的时候,犯罪分子没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因为我们在鲜有实效的“德育”中消磨的时间与精力太多,在教育炒作的迷乱中困惑得实在太久了。  何谓“无痕教育”?实施“无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各个细节,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解放思想、联产承包、万元户、民工潮、股份制、高考、托福、手机……这些热门的词语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和我们一同见证了这30年。如今,这些词有的已经消亡,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有的仍然活著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用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几个词语,勾勒出几个片断,一起回手触摸一下30年的变
:潘书记,您好!众所周知,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也有一些经济薄弱地区走出了教育的突围之路,打造了自己的教育品牌,峄城区就是一个典型。据了解,峄城区坚持走教育强区之路,创造了经济欠发达区成功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的奇迹,请问,这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潘法涛:这背后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山东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区域实
2015年5月11日,沈阳某初中学生的作文“祝老师生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学生这样写的理由是:每天作业太多、写到很晚、上课听不好、作业不会做……如此恶性循环。几天之后,常州有名初中英语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因学生做的太差而忍不住写上“狗屁”二字,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对比这两则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有效补充的作业,竟成了师生“交恶”的场所。  走进学校师生当中,的确有不少学生常用应付、
课程的德育目标是通过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来实现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而言,可分为理性的道德教育、感性的道德教育、行动的道德教育。教师需要牢记学科教学的道德价值,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信赖关系,还要有丰富的创意。  德育目标;道德内化;学科教学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一、课程的德育
法拉利,一个足以让全世界车迷为之疯狂的品牌。它不只是这个星球上最负盛名的跑车制造商,更是F1运动的代名词。在跃马车迷的心目中,法拉利的每款车都能堪称为艺术品,即便是入门级的Poltofino也不例外。  不得不说亚平宁半岛是地球上最令车迷感到激动的一块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太多速度传奇,而法垃利一定是其中最璀璨的那颗明珠。Portofino这个名字来自于意大利热那亚省的一个风景独秀的海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