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课案例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进入到紧张备考阶段,随着大密度高强度训练的开展,一周两次作文大练成为写作常态,这是提升考场文的关键时期,但若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易产生厌倦情绪,写出来的文章缺少新意。因此,作文备考后期,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重点予以方法指引,拟通过营造具体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案例】
   为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提取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拟写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思维导图。作文题目如:紧张备战高考期间,年级主任希望能减少语文作文训练次数。请选择一特定身份,用恰当的方式将你的思考与态度表达出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作任务。
   批阅学生交上来的思维导图,发现全班40位学生全部身份定位为高三生,交流方式是写信,观点全部是不同意主任减少作文训练次数的提议,区别只是理由的多寡和是否关注措辞的得体。可见学生虽然认可这种高强度作文训练的方式,但思维比较单一,构思千篇一律。于是,决定此次作文指导课的重点是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支点,以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
   师:批阅完大家的写作提纲后,我对你们假想的作文内容进行了汇总。
   如果把你们所有人的这些内容融入到一篇文章中,不计较字数,你觉得能拿到多少分?
   生:完成了所有的写作任务,中心明确,思维有条理,理由充分,怎么也能拿到45分以上吧?
   师:不想拿50多分吗?
   生:那得靠书写和语言功底去打动阅卷老师了。
   师:别无他法了吗?我们怎样写出新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呢?
   生:……(沉思)
   师: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给创新一个支点——创设情境法”。
   任务写作要根据材料规定的写作情境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并且要有具体的写作对象或读者对象,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应该包括具体的事件、特定的环境和鲜明的人物。若将这种情境还原为生活真实,就会发现,我们的写作缺少对写作对象或读者对象的关照。
   有让交流的双方都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才会鲜活。如:年级主任基于什么目的才提出“减少语文作文训练次数”的提议?你只有洞悉了他的真实用意才能针对性强的说服他。
   生1:轻视语文,想压缩语文学习时间。
   生2:不知道考试的多重功能。
   生3:不了解作文也靠强化训练。
   生4:对学生迫切想提升语文的心理预估不足。
   生5:对语文教师在引导作文上的能力不信任。
   生6:他可能是在用激将法,激发语文教师对作文的重视。
   ……
   师:你看,我们对“主任”的猜想越多,说服的理由就越充分,越有所侧重。有专家把这种任务写作叫“交际写作”,重点要关注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尤其需强调“为谁写”的“读者意识”。本次写作的困苦,有相当大原因是我们的写作无交流对象,没揣摩清楚读者的状况和需求。
   现在,我们对主任了解了,写作的内容能不能更丰富,说服他的方式能不能更灵活些呢?
   生1:应该先向主任道歉。我一直在作文上不够努力,所以,更需要通过最后的冲刺达到提升。
   生2:可以向主任表达感谢,感谢这种训练方式对我作文的影响和帮助。
   生3:不能够直接否定主任的提议,毕竟主任也是为了我们的高考成绩更优秀。
   生4:也可以假设考试不考语文作文的种种危害,请主任权衡利弊。
   ……
   师:同学们思路打开了。我们可不可以让“高三学生”的身份更真实呢?就像让年级主任的想法更具体一样,把高三学生的身份设想得更具体一些。
   生1:可以是学生会代表、班长,这样就可以作为全体高三学生或某班学生与主任交流了,更有底气,理直气壮。
   生2:可以是特长生吧?特长生在作文方面提升的空间很大。
   生3:写作能力本来不错,但不擅长写考场文的,更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懂得考场文的游戏规则。
   师:大家看,是不是设定交流的情境越具体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新意?
   看来大家都喜欢用比较真实的身份去说理。我也比较喜欢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实,你们也可以借语文老师的身份,自由地表达对加大作文训练的理解。所以,不妨大胆尝试着虚构,换一种说理方式,当然,为了更真实,可以把我们假想的语文老师的脾气性格附加上去。
   生1:我的语文老师说话特别严谨。
   生2:我的语文老师语言特别丰富。
   生3:我的語文老师说话特别幽默,性格比较泼辣。
   生4:如果让语文老师说作文训练的规划,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打消年级主任的疑虑。
   师:是不是换一个身份,就可能多出点儿新意呢?
   大家再看看,作文要求方面,留下了哪些开放空间?
   生:写作身份、交流方式任选。但“高三学生”身份最真实,写起来最顺手,写信最恰当。
   师:确实,无论是“高三学生”还是“语文老师”,与“年级主任”交流,“写信”都是最恰当的。但如果换身份,是不是需要跟着换方式呢?也许,有更好的方式帮我们拿到发展等级“有创新”的分值呢?
   生1:可以假设“我”是主管教育的校长,打电话、训诫、拿文件说服主任。
   生2:可以假设“我”是很为孩子写作发愁、又懂点高考导向的家长,写信给主任。    生3:可以假设“我”是吃过作文写得少的亏的学长,以亲身经历告诉主任必须加大作文训练,才能拿下高考作文,并且把自己对如何备战考场文的想法说出来。
   师:换一个身份,有时就是换一种思考角度。如果我们敢冒险,“我”就只能是人,不能是“物”吗?我们不妨大胆一些。
   生1:可以是一本作文辅导书吧?小主人看了,因为没有一次次地实践,许多技巧都不会用。
   生2:可以是宿舍里的一张床,听着同学们交流写作后的感受,为他们在一次次训练中揣摩提升而欣慰。
   生3:可以是一支粉筆,记录下老师借一次次写作训练,为学生的写作拨云见日呕心沥血。
   师:通过这节课,大家已经明白:思维创新需借助形象和情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能够多加运用。
   布置作业:用“创设情境法”修改自己任一篇文章,并尝试将“创设情境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实践。
   【反思总结】
   任务写作着重考查学生对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为了让学生主动感知后期大密度高强度作文训练的必要性,拟写了这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作文题目,以期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作文构思千篇一律,内容大同小异,于是,抓住任务写作重情境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交流对象进行合理推断、想象,丰富、充实写作内容,创新写作形式,起到了完善写作思维、丰富写作情感、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今后写作中能主动创新。
   本次作文指导课,有两点比较满意:
   一、基于学情调查进行写作任务设计。围绕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拟写作文题目,顺利调查到学生对待大密度高强度写作训练的基本态度和真实想法,了解到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从而确定了自己的指导方向。
   二、基于学生初稿进行写作任务设计。采用了“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的交叉点,让学生在初稿形成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既节省了学生试错时间,又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学习质量。
   两大遗憾:
   一、拟作文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发现写作方面的问题,加上第二天又要考试写大作文,因此未要求学生真正落实成文。
   二、虽然给学生讲了可以用“物化”的方式求“创新”,但考虑到考场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且对学生想象力要求很高,未敢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燕华.基于任务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三部曲[J].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2期.
  
  许丽红,河北定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我以为,一堂好课的境界还是在“善教”、“善导”上。顾黄初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名语文老师,其课堂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就是“教”与“导”。只有进入了“善教”、“善导”的境界,才能真正让课堂变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而他所称道的“善教”、“善导”,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一堂好课上学生失去了对文本语言的习得,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善教”、“善导”,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
一    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和母语教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收获了不少新成果。福建师范大学以孙绍振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积极参与了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在这个背景之下,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筹备,2007年8月15日,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福建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
1999年出现话题作文以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的概念。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而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为了便于区分,人们自然地就把以前的那种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而把现在的这种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一般来讲,每一则材料,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客观上都包含有多种意义、多层意思,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作理解,但往往又会只有一种最准确的意思和理解。“旧材料作文”严格要求把所给材料中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007年第3版)的注解,选择词条精当,规范简约,但仍有改进的必要,尤其是某些词语,亟待补注。    一、方言语词补注    (1)必修一册《江南的冬景》:“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其中的“和暖原极和暖”须补注。  “和暖”为吴方言。“和暖原极和暖”,即“暖和倒是暖和”,但在北方的人读来,觉得繁冗,不如直说“极暖和”,却不知这是浙地方言。例如,《鲁迅书信集
《中学语文》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之一,自1958年创刊以来创造了辉煌业绩、发挥了巨大影响,如今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50个寒暑春秋。2007年12月6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座谈会”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湖北大学有关领导、杂志社数任主编、编委以及湖北省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喜迎《中学语文》50华诞,共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是他的“绿色语文
社会悲剧指的是由外部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或者政治原因等造成的悲剧,性格悲剧指的是因主人公的性格导致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一直以来被解读为社会悲剧——这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对美满婚姻的破坏。此说肇始于游国恩先生,他在上世纪50年代指出,诗歌中“作者有意无意用积极或消极的手法一个个描绘出来,直接暴露焦母、刘兄等人的罪恶,间接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果如此乎?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
一、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新要求    较之于以前的高考语文大纲,2007年的大纲变化最大。一是纲名定为“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新课程理念在高考中得到确认;二是将试卷的结构形式改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呈现出多样件、选择性和探究件的特点。而试卷结构变化的最主要方面则是在现代文阅读上,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类。“必考内容”为一般论述类文体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读者在解读同一文本时,不同的切入点会得到不同的意义。  切入点一,侧看:“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心声》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许多教案都把它解读为《心声》是主人公李京京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认为李京京这么喜欢读《万卡》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表达他自己希望像万卡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温暖,而把李京京渴望读课文与程老师不让读课文的矛盾归结到程老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上。  这样来解读《心声》的主题,有它的道理,但比较肤浅。这样的解读把主人公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