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构建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经历沧海桑田,也开始重新认识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是占有,还是用自己的创造性让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裂痕如何去修复,这些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教育面临的处境同样如此,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以工厂制度为依据,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让学校成为了“人才加工工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自由发展。自由主义者哈耶克(Hayek,F。A。Yon)说过:在教育领域中,对自由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于心理技术的发展,因为这些心理技术可以赋予人们以某种前所未有的能力,蓄意地型塑人们的心智,毋庸讳言,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要比它在其他领域都严重得多。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过程逐渐在被功利化,而且功利化的程度还在不断地上升,随着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技术化,教育也逐渐地成了培养人才的一种工具,大大地忽略了人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日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各种研究方兴未艾。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学以其独到的观点对我国基础教育及其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追寻与探索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行为,应从系统的角度给以整体关照,任何旁敲侧击的做法,都不足以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对此,生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及实施生态课堂有效性的途径。本文着眼于整体、联系和共存的观点来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课堂保持动态平衡,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健康发展。
  2 教育生态学原理对有效教学的启示
  2.1 改善有效教学限制因子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未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即使其它因子的作用都非常适度,个体的正常生长也会受到明显限制。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限制因子多种多样,比如环境、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等都可以视作限制因子。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适应限制因子的作用,还能主动的创造条件把限制因子变为非限制因子。
  2.2 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态位,搭好发展平台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术语,怀塔克(R H whittaker)指出:“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中的功能地位。”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不同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态位,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主动进取,起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协调发展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都不相同,因此有效教学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为不同个体、不同兴趣的学生搭建积极活动的平台,只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获得进步与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
  2.3 教学要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理
  耐度定律是指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种生物的存活必然要依赖一种复杂条件全盘的存在,如果使一种生物灭绝,只要是其中任一因子超越它的忍耐度即可,“过”与“不及”都有损害。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根据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掌握所需时间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节奏、讲解方式、难度控制和习题的选取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2.4 提高学生能力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生态学认为,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考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生态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有效教学必须改善课堂局限的生态环境效应,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谋求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3 构建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导航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评价一堂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虽然不能包括每堂课的所有成果,不能完全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却能为设计教学提供可靠的参照体系。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物理课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课题为《弹力》,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③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④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能用胡克定律求解与弹簧弹力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能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得出结论;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特点。《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课程总标准和具体目标。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是新课程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出了全面培养发展人的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转换思路,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各因子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形式表现相互之间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找出限制因子,使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把限制因子转变为非限制因子,以达到物理课堂生态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生物理实验开设方面,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我去过的学校中,多数设置了学生实验室,但是一部分学校却没有实验准备室,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和设施都不充足,而物理实验开设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实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操作技能的重要的手段,是中学物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实验的缺乏会限制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从而会影响整个教学质量。从限制因子定律来看,实验室的条件影响了实验的开设,它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限制因子。为了降低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发掘身边的潜在资源,用身边生活材料制成简易的物理实验仪器或者能代替物理实验用的物品。例如,可乐瓶具有透明、绝缘性能好、比较牢固、易加工等特点,可用它可做“完全失重现象”、 “水流星表演”等很多实验。利用易拉罐自制楞次定律演示装置,也可改装成法拉第圆筒;利用玩具手枪测量子弹射出时的速度;利用电视机的荧光屏做静电实验;选用玩具陀螺,用滴管将墨水滴在它的旋转面上,从纸面上留下的痕迹,可观察、分析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学习弹簧伸长与弹力关系后,可利用圆珠笔中的弹簧,设计一个测量该弹簧劲度系数的实验;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后,还可利用圆珠笔估测弹簧压缩时所具有的弹性势能等等。这样不仅把实验条件限制因子转化为非限制因子,还能使学生把物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3.3 创设条件,构建和谐课堂
  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积谐共存的关系,和谐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和谐共生是生态的一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生态生物与环境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一个整体。
  首先,构建师生和谐。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两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者、学习的自主者、潜能的发挥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师分享到“教学相长”的喜悦,达到互勉、互助、互进的和谐氛围。其次,构建生生和谐。生态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但不是孤立,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学之间团结和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彼此鼓励,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再次,构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环境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主体必须置于环境之中才有意义,离开了环境的主体谈不上成长和发展。生态课堂下的环境主要指学习环境,生态课堂下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包括各种非物质条件,课堂学习环境和谐与否,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3.4 学案引导,自主探究
  根据“生态位原理”,由于每位个体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都不相同,因此有效教学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学案引导,自主探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和探究。这样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会获得新知识,取得一定的进步。
  3.5 搞好研究性学习,改善花盆效应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常以学习小组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对于研究性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与参与,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有些理论探究问题,要给学生创设与其生活相近的探究情景,避免学生无从下手。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是做题后还是做题,总是纸上谈兵。研究性学习,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研究中去,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如何突破花盆效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6 改善评价体系,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评价对生态课堂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如何去评价教学成果和成效是生态课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质量监测作用,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机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其功能主要表现为选拔功能,把“适合某种教育的学生”选拔出来,加以区别教育,比如通过考试来分重点班、普通班;在初中三年级通过考试来决定初中毕业生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甚至是淘汰一部分学生。这种课程评价机制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非知识方面,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升学和分数,这是衡量教学成果至关重要的一个尺度,所以传统的课程评价就是一种量的评价,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在生态课堂中,必须以生态学的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传统的课程评价从而改变其中种种不合理的做法,呼唤评价机制“以人为本”、进行“绿色评价”,要用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让评价具备激励功能,这样的评价才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不断进行反思、自我调整、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1)生态课堂的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评价,即以一些量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生态课堂的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评价,它不是通过一次评价就完成了整个评价任务,而是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这种评价比较强调过程评价。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联系、关联,从这方面讲生态课堂的评价是一种联系的评价,它不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是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学生个体和群体而言,其发展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也要关注个体与个体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融性,真正形成一种生态的评价。
  (2)生态课堂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作为评价,在传统的课堂中是一种单一、单向的评价。首先,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目标单一,它主要是为了实现它的选拔功能;其次评价的主体也是单一的,它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第三,它的评价手段单一,在传统的课堂中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手段:第四,它的评价结果是单一的,分数是评价结果的唯一指标。在生态课堂中,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自由、健康地发展,这种评价应用多种手段,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量评与质评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尽可能地给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尽量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3)生态课堂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传统课堂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比较常见的就是如今的高考中,高考成绩常被称为是“一考定终生”,而生态课堂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如果只重视他掌握了多少知识,他的智力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将是“有生命的知识存储卡”,生态课堂注重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培养的是“自由的人”,所以生态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是对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的极大的超越。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非一日之功,笔者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希望能走出一条活而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觉接受先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全面贯彻“新课标”创造良好条件.体育和健康学科教学与新课标的直接
过了8岁,我就再也不愿意长大。但是,读了《彼得·潘》这本书后,我决定长大。
所谓“轻质”物体,顾名思义,即质量趋于零的物体.实际上这样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然而这样的物体对我们研究物理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物理学中引入了“理想模型”这一重要的物理方法.经常见到到的轻绳、轻杆、轻弹簧等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模型,很多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这类模型的基础上,它们常常与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瞬时问题,能量问题等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这类模型的思维模式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而这一类问题解题方法并不唯一.因此,我认为只要知道、熟悉、并掌握了追及和相遇问题的这几种解法,这一类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的主要方法如下.  1 图象法  用图象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中常用
英语中的语态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语态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被动语态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学生在学习了被动语态后,往往很注意主动与被动形式的区别。 There are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讲解高中数列应用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列的独特性,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用规律来解决问题.高中数列求和内容比较灵活,更讲究活学活用,同一题目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
新来的实习教师西格尔被调皮捣蛋名叫霍金的男孩儿激怒了,因为他几乎每天上学都迟到。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每次都不一样。有时说昨晚看书晚了,有时说家里的闹钟不准,有时干脆说睡过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