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运袭来,改变了一个乡村青年的命运
来到安徽省临泉县关庙镇师寨村的当天,36岁的师昆正架着双拐在村头艰难行走。每天,他都要走出家门,去呼吸乡间泥土的气息。师昆说,这是他单调生活中不多的快乐时刻。
如果不是患病,师昆或许早就走向了通都大邑。在初中上学时,他成绩优异,并屡屡在镇里和县里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正当15岁的师昆对人生充满憧憬的时候,病魔来临了。一段时期,他感到腰腿莫名其妙地疼痛,去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风湿。
一边吃药打针,一边勤奋求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临泉县一所重点高中。
高中3年,病魔一刻也没有停止折磨。师昆的病情更加严重,腰背也一天天地弯了下去。为了维持繁重的学习生活,他不得不服用大量止痛药。高考时节,枯瘦如柴的身体让他成为失败者。
无奈中,师昆回到了家乡。此时,为了给他治病、上学,父母已把家里的东西卖光。更让师昆痛苦的是,最终的检查诊断结果显示,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专家介绍,这种病在早期不易被诊断出来,等到身体出现了残疾,病情已是发展到晚期。目前,国际、国内都没有根治的方法。
看着师昆可怜的模样,一些村邻建议他走出家门,到大城市里乞讨。面对好言相劝,师昆沉默了。
1991年的一天,父亲甚至从集镇上带回了一名算命先生,让师昆跟着先生学算命。但是,师昆再次婉拒了。
赋闲在家的师昆,还被一些不“安分”的人打起了主意。前些年,由于当地农民负担较为沉重,干群对立情绪较大,一些人便动员师昆带头“上访”。理由是,师昆是个残疾人,而且能够舞文弄墨,有他的“加盟”,会使上访的效果更好一些。这些人甚至许诺,事成之后,给师昆一笔报酬。
“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心灵不能残疾。”师昆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没有倒下,就要自食其力,亏良心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艰难中,师昆拿起了手中的笔,写起了文章。令他很高兴的是,居然还有人欣赏,不时地,一些文章见诸报端或被电台播发。久而久之,他在当地渐渐有了点“名声”。
或许是因为“名人效应”,1993年,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学,请师昆去当代课老师,每月的报酬是30元。走上讲台,佝偻着身体的他,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师昆带的班,孩子特别难管。当他在上面讲课时,有学生在下面公然下棋;当师昆提出批评时,个别学生竟挥舞着拳头要和他较量;当师昆第一次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孩子不但一字不写,反而给他画了两张漫画像。
打退堂鼓?撒手不干?面对困难作如此选择,师昆感到面部发烧。“我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这群孩子毕竟还小,带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啊!”
那个周末,师昆把几个不听话的同学留了下来,发给他们每人一本连环画。这对乡村里的孩子来说,可是个新鲜事。他们本以为师昆会对他们狠狠训斥一顿,没想到却碰到了“意外”。
以后的日子,师昆给这些顽皮的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块做游戏,有时候还和他们一块下象棋。闲暇之余,师昆一跛一瘸地家访。
努力终于得到回报,这些原本把师昆不当回事的孩子,也改变了看法,开始热爱上学。
一年后,因为种种缘故,师昆被辞退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那几个顽皮孩子有的考上了美术学院,有的技校毕业后去了南方的电子厂……他们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师昆这里坐坐,和他唠唠在外的酸甜苦辣。
教师生涯,让师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也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尽管病魔夺去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师昆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坚持自学上,一直学完大学课程。“知识或许无法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可以用它帮助别人改变命运。”他说。
看到不少乡村孩子学英语十分吃力,师昆坐不住了,他决定办个免费的英语培训班。告示贴出后,一下子引来了40多名孩子。一年后,一些孩子如愿进入高中,师昆欣慰地笑了。他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有人说师昆很傻:一个残疾人不设法想着挣钱,还瞎捣鼓着写文章、教书育人,将来生活都会成问题。可师昆认为,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绝不能改变前进的方向。如果身体残疾了,灵魂也残疾了,那才是真正的残疾。
世间多一所学校,人新时代更和一座监狱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生挣扎,让师昆深刻地感到,之于脚下这片土地,自己仍然还有用处。也因此,他在闲暇之余,苦苦求索着人生的新航向。
当其时,民工潮开始漫卷乡村,不少乡亲们离开土地,离开家乡。伴随着务工潮,“留守孩子”的问题出现了。师昆曾经亲眼目睹: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因为无人照顾,在一次玩水中不幸淹死。更有甚者,有孩子跟大人到城里乞讨,连学都不上了。
“世间多一所学校,人间便少一座监狱。”为孩子们命运揪心的师昆,强烈生出了“仿效武训办义学”的想法,不收任何费用。
村民的信任和“想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使师昆最终说服了父母。利用自家的两间房子,师昆办起了学前班。在村民们一再坚持交费的情况下,师昆最终勉强决定,每名学生每学期只收“看护费”50元。
1997年,学前班迎来了第一批30多个学生。看着坐满孩子的教室,师昆的眼睛湿润了。
为了教好这些孩子,师昆买了不少的儿童书籍,配置了录音机和教学磁带,自学了弹奏电子琴,甚至,还到城里的学校求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为孩子们铸造一个好的人生起点。
20以内的加减法、汉语拼音……这些基本的知识,师昆自然要一一教授。但是,师昆付出努力最多的,却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班里的两个孩子小伟和小林曾经因为一角钱的归属发生争执,找到师昆裁决。看着两个泪流满面的孩子,师昆故意对他们说:“这钱我撕碎算了。”小伟对此无所谓,可小林却坚决不同意。师昆笑着对小伟说:“不是你的钱,撕碎了你不心疼,这钱应该是小林的。”师昆没有责怪小伟,而是说起了颜回“路不拾遗”的故事。在师昆的娓娓讲述中,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圣洁的种子。
孩子们不懂得互相谦让,师昆便教授“孔融让梨”;在原野里嬉戏时,师昆不失时机讲述“拔苗助长”……师昆的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格外丰富,人也变得格外懂事。
一次,邻居来代收电费,半开玩笑地说师昆的电表有毛病,偷了电。师昆交给那位邻居1元钱:“你把这钱偷偷丢在班里,如果孩子发现了钱不主动交上来,就说明我偷了电。”邻居照办了。5分钟后,一个名叫小强的孩子走了进来,将钱交给师昆。目睹此景,邻居惊讶地说:“你能教出这样的一群孩子,是不会干偷偷摸摸的事情的,我服了。”
为了带好这些孩子,师昆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上两暖瓶开水。即使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们也一律不准喝生凉水。每逢阴天下雨,只要家长不来接孩子,师昆向来都是免费给孩子们提供伙食。为了使孩子们开心,家长放心,师昆还尽量不给孩子们放假,千方百计充实他们的课余时间。为此,他不仅买来了大量儿童图画书让他们在课外时间阅读,还买来皮球等玩具带着他们到野外做游戏……
师昆的敬业、勤奋以及带来的良好效果,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肯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外村孩子投亲靠友,来学前班读书。
一说起师昆教学的事情,74岁的老人师王氏就感动得直掉眼泪。前些年,师王氏的儿子和儿媳妇被人杀害了。无奈之下,她便将小孙子送到师昆这里来上学。师昆不但坚决不要学费,还给孩子买来铅笔、作业本,一直免费上了3年。师王氏忙碌时,师昆就让孩子在自己家里吃饭。
令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是,2007年,病情加重、只能依靠拐杖艰难行走的师昆,再也登不上讲台,持续10年的学前班只能停办。
谈及办学经历,师昆十分感慨地说:“我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在老少爷们眼里,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仅此一点也就够了。”
只要没有倒下,就一定要发光发热
在乡亲们的眼中,有文化的师昆是他们的代言人。
此话不假。前些年,村里电话没有普及。在家的留守妇女和老人,要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联系,唯一的途径只有书信。于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师昆又为乡亲们担当起义务写信人。
师昆平均每年要给乡亲们义务写家信近百封,信纸等也是他自己出钱买的。每当接到外面来信,乡亲们总是让师昆帮助念念。末了时,师昆又会根据来信的内容回复。师昆说:“我总是带着感情为他们写下一行行真诚的祝福。他们听了我写的信赞不绝口,说连他们没想到的问候都给表达了出来。听着他们赞扬的话语,我心里比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还甜蜜。”
在师寨村,还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身体残疾至今孑然一身的师昆,却以书信的形式,促成了几对姻缘。
村里的一名小伙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姑娘嫌小伙个头有些矮,便拒绝答应这门亲事。已经是大龄的小伙心中无比苦闷,便向师昆诉说自己的烦恼。师昆据此代他给女方写了多封情书,女方看后大受感动,最终竟同意了这门亲事。如今,结婚多年的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一双儿女……
村民们需要领救济,常常前来请师昆帮助写申请。这么多年,他写救济申请不下100次,但是,从来没有为自己写过一次。甚至,在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前来帮助他修缮危房时,师昆也坚持将不多的名额让给他人。
尽管自强不息,始终与厄运抗争,但是,师昆的处境仍然越来越艰难。今年,病情加重的他,已经不能独立行走,只好架起了拐杖。学前班不办了,空余的时间也多了。寂寥之中,师昆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了系统的写作。他把目光投向了贫困乡村、弱势农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艰难困苦。
时至今日,师昆已写作了3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散文、小小说和杂文。他用“观天蛙”的笔名把这些文章发表在网络上。他希望,能够将农村里出现的不少问题,通过网络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进而改变父老乡亲们面临的一些窘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些。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窘境。为此,师昆以悲悯的情怀,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予文学关注。邻村3个女孩外出打工,有姿色的桂不愿意当老板的“金丝鸟”,只好一次次地换企业。两个“听话”的女孩子在“就范”后都挣着了钱,可倔强的桂没有,回到村里,受到村民奚落和指责,“桂的父亲也恨自己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女儿”。于是,就有了《打工女孩》。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进城上学,造成城里学校越来越拥挤,乡村办学越来越不景气。众多的陪读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得到额外的照顾,争相送礼给老师,又容易形成坏的风气。城乡教育均衡的那一天,不知何时能够到来?”在《陪读家长》这篇文章里,师昆大声疾呼:“关注乡村教育,关注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
外出民工遭遇欠薪,缺乏应有的劳动保障,于是便有了《弟弟的电话号码》这篇文章;农村鳏寡老人因为世俗的压力无法再婚,晚年倍感凄凉,于是便有了《姑奶的心愿》这篇小小说……留守孩子、打工群体、空巢老人等等话题,无不折射出师昆这位残疾农民的现实关注。师昆通过激扬文字,让众多读者感受到,他那颗善良、火热的心,无时不刻都在为乡村弱势群体有力搏动。(本文谢绝转载)
来到安徽省临泉县关庙镇师寨村的当天,36岁的师昆正架着双拐在村头艰难行走。每天,他都要走出家门,去呼吸乡间泥土的气息。师昆说,这是他单调生活中不多的快乐时刻。
如果不是患病,师昆或许早就走向了通都大邑。在初中上学时,他成绩优异,并屡屡在镇里和县里的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正当15岁的师昆对人生充满憧憬的时候,病魔来临了。一段时期,他感到腰腿莫名其妙地疼痛,去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风湿。
一边吃药打针,一边勤奋求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临泉县一所重点高中。
高中3年,病魔一刻也没有停止折磨。师昆的病情更加严重,腰背也一天天地弯了下去。为了维持繁重的学习生活,他不得不服用大量止痛药。高考时节,枯瘦如柴的身体让他成为失败者。
无奈中,师昆回到了家乡。此时,为了给他治病、上学,父母已把家里的东西卖光。更让师昆痛苦的是,最终的检查诊断结果显示,自己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专家介绍,这种病在早期不易被诊断出来,等到身体出现了残疾,病情已是发展到晚期。目前,国际、国内都没有根治的方法。
看着师昆可怜的模样,一些村邻建议他走出家门,到大城市里乞讨。面对好言相劝,师昆沉默了。
1991年的一天,父亲甚至从集镇上带回了一名算命先生,让师昆跟着先生学算命。但是,师昆再次婉拒了。
赋闲在家的师昆,还被一些不“安分”的人打起了主意。前些年,由于当地农民负担较为沉重,干群对立情绪较大,一些人便动员师昆带头“上访”。理由是,师昆是个残疾人,而且能够舞文弄墨,有他的“加盟”,会使上访的效果更好一些。这些人甚至许诺,事成之后,给师昆一笔报酬。
“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心灵不能残疾。”师昆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没有倒下,就要自食其力,亏良心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艰难中,师昆拿起了手中的笔,写起了文章。令他很高兴的是,居然还有人欣赏,不时地,一些文章见诸报端或被电台播发。久而久之,他在当地渐渐有了点“名声”。
或许是因为“名人效应”,1993年,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学,请师昆去当代课老师,每月的报酬是30元。走上讲台,佝偻着身体的他,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师昆带的班,孩子特别难管。当他在上面讲课时,有学生在下面公然下棋;当师昆提出批评时,个别学生竟挥舞着拳头要和他较量;当师昆第一次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孩子不但一字不写,反而给他画了两张漫画像。
打退堂鼓?撒手不干?面对困难作如此选择,师昆感到面部发烧。“我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这群孩子毕竟还小,带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啊!”
那个周末,师昆把几个不听话的同学留了下来,发给他们每人一本连环画。这对乡村里的孩子来说,可是个新鲜事。他们本以为师昆会对他们狠狠训斥一顿,没想到却碰到了“意外”。
以后的日子,师昆给这些顽皮的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块做游戏,有时候还和他们一块下象棋。闲暇之余,师昆一跛一瘸地家访。
努力终于得到回报,这些原本把师昆不当回事的孩子,也改变了看法,开始热爱上学。
一年后,因为种种缘故,师昆被辞退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那几个顽皮孩子有的考上了美术学院,有的技校毕业后去了南方的电子厂……他们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师昆这里坐坐,和他唠唠在外的酸甜苦辣。
教师生涯,让师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也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尽管病魔夺去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师昆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坚持自学上,一直学完大学课程。“知识或许无法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可以用它帮助别人改变命运。”他说。
看到不少乡村孩子学英语十分吃力,师昆坐不住了,他决定办个免费的英语培训班。告示贴出后,一下子引来了40多名孩子。一年后,一些孩子如愿进入高中,师昆欣慰地笑了。他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有人说师昆很傻:一个残疾人不设法想着挣钱,还瞎捣鼓着写文章、教书育人,将来生活都会成问题。可师昆认为,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绝不能改变前进的方向。如果身体残疾了,灵魂也残疾了,那才是真正的残疾。
世间多一所学校,人新时代更和一座监狱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生挣扎,让师昆深刻地感到,之于脚下这片土地,自己仍然还有用处。也因此,他在闲暇之余,苦苦求索着人生的新航向。
当其时,民工潮开始漫卷乡村,不少乡亲们离开土地,离开家乡。伴随着务工潮,“留守孩子”的问题出现了。师昆曾经亲眼目睹: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因为无人照顾,在一次玩水中不幸淹死。更有甚者,有孩子跟大人到城里乞讨,连学都不上了。
“世间多一所学校,人间便少一座监狱。”为孩子们命运揪心的师昆,强烈生出了“仿效武训办义学”的想法,不收任何费用。
村民的信任和“想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使师昆最终说服了父母。利用自家的两间房子,师昆办起了学前班。在村民们一再坚持交费的情况下,师昆最终勉强决定,每名学生每学期只收“看护费”50元。
1997年,学前班迎来了第一批30多个学生。看着坐满孩子的教室,师昆的眼睛湿润了。
为了教好这些孩子,师昆买了不少的儿童书籍,配置了录音机和教学磁带,自学了弹奏电子琴,甚至,还到城里的学校求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为孩子们铸造一个好的人生起点。
20以内的加减法、汉语拼音……这些基本的知识,师昆自然要一一教授。但是,师昆付出努力最多的,却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班里的两个孩子小伟和小林曾经因为一角钱的归属发生争执,找到师昆裁决。看着两个泪流满面的孩子,师昆故意对他们说:“这钱我撕碎算了。”小伟对此无所谓,可小林却坚决不同意。师昆笑着对小伟说:“不是你的钱,撕碎了你不心疼,这钱应该是小林的。”师昆没有责怪小伟,而是说起了颜回“路不拾遗”的故事。在师昆的娓娓讲述中,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圣洁的种子。
孩子们不懂得互相谦让,师昆便教授“孔融让梨”;在原野里嬉戏时,师昆不失时机讲述“拔苗助长”……师昆的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格外丰富,人也变得格外懂事。
一次,邻居来代收电费,半开玩笑地说师昆的电表有毛病,偷了电。师昆交给那位邻居1元钱:“你把这钱偷偷丢在班里,如果孩子发现了钱不主动交上来,就说明我偷了电。”邻居照办了。5分钟后,一个名叫小强的孩子走了进来,将钱交给师昆。目睹此景,邻居惊讶地说:“你能教出这样的一群孩子,是不会干偷偷摸摸的事情的,我服了。”
为了带好这些孩子,师昆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上两暖瓶开水。即使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们也一律不准喝生凉水。每逢阴天下雨,只要家长不来接孩子,师昆向来都是免费给孩子们提供伙食。为了使孩子们开心,家长放心,师昆还尽量不给孩子们放假,千方百计充实他们的课余时间。为此,他不仅买来了大量儿童图画书让他们在课外时间阅读,还买来皮球等玩具带着他们到野外做游戏……
师昆的敬业、勤奋以及带来的良好效果,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肯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外村孩子投亲靠友,来学前班读书。
一说起师昆教学的事情,74岁的老人师王氏就感动得直掉眼泪。前些年,师王氏的儿子和儿媳妇被人杀害了。无奈之下,她便将小孙子送到师昆这里来上学。师昆不但坚决不要学费,还给孩子买来铅笔、作业本,一直免费上了3年。师王氏忙碌时,师昆就让孩子在自己家里吃饭。
令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是,2007年,病情加重、只能依靠拐杖艰难行走的师昆,再也登不上讲台,持续10年的学前班只能停办。
谈及办学经历,师昆十分感慨地说:“我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在老少爷们眼里,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仅此一点也就够了。”
只要没有倒下,就一定要发光发热
在乡亲们的眼中,有文化的师昆是他们的代言人。
此话不假。前些年,村里电话没有普及。在家的留守妇女和老人,要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联系,唯一的途径只有书信。于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师昆又为乡亲们担当起义务写信人。
师昆平均每年要给乡亲们义务写家信近百封,信纸等也是他自己出钱买的。每当接到外面来信,乡亲们总是让师昆帮助念念。末了时,师昆又会根据来信的内容回复。师昆说:“我总是带着感情为他们写下一行行真诚的祝福。他们听了我写的信赞不绝口,说连他们没想到的问候都给表达了出来。听着他们赞扬的话语,我心里比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还甜蜜。”
在师寨村,还流传着这样一些故事:身体残疾至今孑然一身的师昆,却以书信的形式,促成了几对姻缘。
村里的一名小伙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姑娘嫌小伙个头有些矮,便拒绝答应这门亲事。已经是大龄的小伙心中无比苦闷,便向师昆诉说自己的烦恼。师昆据此代他给女方写了多封情书,女方看后大受感动,最终竟同意了这门亲事。如今,结婚多年的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一双儿女……
村民们需要领救济,常常前来请师昆帮助写申请。这么多年,他写救济申请不下100次,但是,从来没有为自己写过一次。甚至,在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前来帮助他修缮危房时,师昆也坚持将不多的名额让给他人。
尽管自强不息,始终与厄运抗争,但是,师昆的处境仍然越来越艰难。今年,病情加重的他,已经不能独立行走,只好架起了拐杖。学前班不办了,空余的时间也多了。寂寥之中,师昆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了系统的写作。他把目光投向了贫困乡村、弱势农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艰难困苦。
时至今日,师昆已写作了3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散文、小小说和杂文。他用“观天蛙”的笔名把这些文章发表在网络上。他希望,能够将农村里出现的不少问题,通过网络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进而改变父老乡亲们面临的一些窘境,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些。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窘境。为此,师昆以悲悯的情怀,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予文学关注。邻村3个女孩外出打工,有姿色的桂不愿意当老板的“金丝鸟”,只好一次次地换企业。两个“听话”的女孩子在“就范”后都挣着了钱,可倔强的桂没有,回到村里,受到村民奚落和指责,“桂的父亲也恨自己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女儿”。于是,就有了《打工女孩》。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进城上学,造成城里学校越来越拥挤,乡村办学越来越不景气。众多的陪读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得到额外的照顾,争相送礼给老师,又容易形成坏的风气。城乡教育均衡的那一天,不知何时能够到来?”在《陪读家长》这篇文章里,师昆大声疾呼:“关注乡村教育,关注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
外出民工遭遇欠薪,缺乏应有的劳动保障,于是便有了《弟弟的电话号码》这篇文章;农村鳏寡老人因为世俗的压力无法再婚,晚年倍感凄凉,于是便有了《姑奶的心愿》这篇小小说……留守孩子、打工群体、空巢老人等等话题,无不折射出师昆这位残疾农民的现实关注。师昆通过激扬文字,让众多读者感受到,他那颗善良、火热的心,无时不刻都在为乡村弱势群体有力搏动。(本文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