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教风建设,其关键不是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或教学管理宽严否,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思想,乃至社会经济、社会等体制的深化改革。本文从此角度对教师责任感缺失和教师“经济人”角色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风建设 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5-02
很多关于高校教风建设研究的文章都把主要观点落于加强教学管理上,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如一篇论文[1]提出要“针对目前高校校风建设中存在的教师缺乏责任感、治学态度不严谨等问题,指出应通过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营造良好的教风建设环境,强化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加强教风建设。”然而笔者认为,真正把高校学风,尤其是高校的教风建设,其关键不是老师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或教学管理宽严否,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思想,乃至全社会经济、社会等体制的深化改革。
一、对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分析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进取心,都很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多有在经历不易的应聘过程之后树立了一番在教育领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笔者接触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后发现,其收入的相对微薄、较低的地位,日益强化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向逐渐打击着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行政管理制度,学校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现行教育管理制度衍生出“不上课的领导上课”、“不搞科研的领导搞科研”的现象,其后果常常是,教师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信念,自觉自愿地做行政需要的工具,要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与现行制度貌合神离,以消极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制度由于以往的许多决策造成不少失误,在人们心中缺乏权威。这种意识的发展,便是教育本性普遍受到漠视,对教育工作无法树立责任感,教师滋生被雇佣和无奈感,甚至有人会产生耻辱感。
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简单化和行政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化的数字管理,一是显著的行政化倾向。简单化的数字性管理诱发了许多功利化现象。行政主导体制在剥夺了教师许多权利的同时,也解除了他们的不少教育责任,使不少人尤其是责任心不强的人感到在大学中确实“好混”,很多本来应该做深入细致工作的事情,在现在的大学中却流于形式,少有人过问。如: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编写,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控制,这些均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目前却被忽略,成为一种形式。领导、教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的“活动”、“交流”、“争取项目”;对大学活动有极其重要导向作用的教师职称评定,真正起作用的标准却是一些机械的论文数、项目数、获奖数等数字,缺乏严肃、认真的学术性讨论。这种简单化的标准,诱发了许多腐败现象。所以,虽然现在的一些大学中教授、博士越来越多,真正有独立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成果却屈指可数,大学内部等级森严,“官衙”味越来越浓,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氛围越来越淡。
其实,教育制度与社会上的任何制度一样,其内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正、文明、合理、公开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如果缺乏这些特征,制度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无形中减弱。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强调行政机构具有“决策性”、“管理性”,虽然也顺便带上“服务性”,但那已不重要,教师只是一个被管理者,必须服从管理,哪怕是对一个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也要对其“工作权威”表示敬畏,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行政制度抑制和掩盖了学术制度,最终造成行政权力至上。而行政原则至上的管制结果,既导致腐败,[2]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
二、利益分配问题
分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应先明确教师的“经济人”地位。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宣传喜欢一味强调教师的奉献,不太重视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教师被当成一种教育工具的观点甚为流行,甚至在当前也常被人提起。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3][4]不关心教师、忽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多元需求、没有激发起教师发自内心的主动响应的一些教育改革,从设计之初便决定其命运——如基础教育中单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一厢情愿推动的课程改革。因为一群不被关心的人,当他们实施课改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还会有勇气、有信心、有动力持续改革下去吗?[5]
所以,很有必要明确学校内的三个性质不同的利益主体: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间存在“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关系。因无直接经济往来,“教师与学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从“学校与学生”来看。学校既然向学生收取了一定的教育费用,那么,自然就应该向学生这一消费主体提供相应的知识产品。学校向学生提供产品的具体方式是学校通过聘请教职工来传授知识或提供教育服务。从理论上讲,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知识产品数量与质量应和学生交费数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若学生们在交费后发现,他们没能及时从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便有权向校方表示“不满”,从而“迫使”学校提供与学费大体相当的知识产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校中介来实现。学校聘请教师从事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报酬;而教师则按合约的规定向校方指定的学生提供上课等教学活动。按理说,老师提供的工作量与学校付出的工资报酬也应该呈一定的正向关系。如果学校发现教师没能完成与其报酬相对应的教研工作数量和质量,则学校应按合约规定或有关规章制度对教师或提出批评、或降低其待遇或做出解聘等处分。反之,如学校支付给教师的报酬太少或校方对全体教师按平均主义标准支付报酬,而不是“按质论价”,即教学量大、教学质量高的老师难以得到经济利益上的肯定,不上课和不认真上课者又不会有明显利益损失与风险,那么教师这一“经济人”自然会选择成本较低的方式。进一步说,若整个教育体制滞后,或社会给予教师的地位、待遇太低,教师也不会热衷于教学工作,或者干脆选择其他非教师职业,这样最终也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产生。只一味强调“老师,就应该以满腔热忱的精神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高尚的,也是无条件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6]这种被人讥为不讲道理、如同大街撒泼的说教,从高校现实来看,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更糟,否则就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博导为竞聘一个处长而挤破脑袋这种现象的。
综上所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种说法就值得商榷。教师应该对教学质量不高、应试教育和就业难等问题负主要责任?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第一,在教师和学校间,学校作为“买方”并处于主动地位,为什么能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容忍”老师不认真工作甚至长期旷工这种现象存在?第二,为什么不想认真讲课已发展成为不少教师的习惯性行为,而不再是极个别教师的一时行为?仅从教师思想上去寻找其“厌教”、“职业倦怠”的原因显然不够,应从社会、体制等深层方面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是教育部本身,也承认政府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现实。[7]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存在与学校缺乏权威的约束机制有关。而学校对老师疏于严格管理和约束无疑又与整个社会体制不健全有关。具体表现在:①在产权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政府不仅对高校“内部运作”缺乏充分的监督,学校管理者也因将面临较大的行政成本开支而不会处分不称职教师。②学生在消费教育或知识这一产品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校缺乏灵活的选择性;而且不可能对学校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约束。③劳动力资源配置非市场化,“教师市场”因整个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以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而难以建立,严格按市场竞争法则解聘不称职教师面临众多障碍。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对教师的约束机制还需要全社会经济体制乃至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是学校缺乏一套有效的能激励教师的分配制度。认真上课或上课本身如果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就会导致教师不愿下功夫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或者一有机会就另谋发展。缺乏激励机制的主要表现是:①学校单纯地注重从加强检查,加重惩罚力度着手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在分配上仍沿袭传统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体制,导致老师内心的“对抗”。②社会给予教师的报酬与地位偏低,教师在职业选择上面临着较大的“机会成本”支出。按经济学理论来说,对老师的高质量的讲课没能给予实质性的利益补偿,涉及到教师提供的特殊产品(讲课或提高教学质量)的定性问题——教师究竟是向学生还是学校提供教学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师对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上课前不备课,课堂上随便说几句就等着下课等等。老师不认真上课,从形式上看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从本质上讲,却是没有对聘用他的学校负起责任。因为如前所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上课时只是在向其聘请单位而非学生提供“教学产品”。
所以,对于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学校若不能按市场运行规则从经济利益上予以肯定,就不大可能激励更多的教师留在学校和讲台上,并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可能只是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评估、检查名义下,消极地应付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辉等.高校教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2 盛 洪.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经济学思考.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1497
3 K12教育论坛.教师,仅仅只是工具?!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311429-1-1.html
4 张克中.教师工具化批判.《师道》,2007(6)
5 潘晓凌.川渝教师“自习课风波”值得反思.南方周末B10版,2009.5.28
6 李 震.从高校教风建设看良好学风的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7 新华网.教育部官员:高校扩招没问题 政府投入显不足.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9/24/content_10100426.htm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风建设 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5-02
很多关于高校教风建设研究的文章都把主要观点落于加强教学管理上,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如一篇论文[1]提出要“针对目前高校校风建设中存在的教师缺乏责任感、治学态度不严谨等问题,指出应通过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营造良好的教风建设环境,强化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加强教风建设。”然而笔者认为,真正把高校学风,尤其是高校的教风建设,其关键不是老师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或教学管理宽严否,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思想,乃至全社会经济、社会等体制的深化改革。
一、对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分析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进取心,都很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多有在经历不易的应聘过程之后树立了一番在教育领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笔者接触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后发现,其收入的相对微薄、较低的地位,日益强化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向逐渐打击着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行政管理制度,学校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现行教育管理制度衍生出“不上课的领导上课”、“不搞科研的领导搞科研”的现象,其后果常常是,教师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信念,自觉自愿地做行政需要的工具,要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与现行制度貌合神离,以消极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制度由于以往的许多决策造成不少失误,在人们心中缺乏权威。这种意识的发展,便是教育本性普遍受到漠视,对教育工作无法树立责任感,教师滋生被雇佣和无奈感,甚至有人会产生耻辱感。
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简单化和行政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化的数字管理,一是显著的行政化倾向。简单化的数字性管理诱发了许多功利化现象。行政主导体制在剥夺了教师许多权利的同时,也解除了他们的不少教育责任,使不少人尤其是责任心不强的人感到在大学中确实“好混”,很多本来应该做深入细致工作的事情,在现在的大学中却流于形式,少有人过问。如: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编写,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控制,这些均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目前却被忽略,成为一种形式。领导、教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的“活动”、“交流”、“争取项目”;对大学活动有极其重要导向作用的教师职称评定,真正起作用的标准却是一些机械的论文数、项目数、获奖数等数字,缺乏严肃、认真的学术性讨论。这种简单化的标准,诱发了许多腐败现象。所以,虽然现在的一些大学中教授、博士越来越多,真正有独立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成果却屈指可数,大学内部等级森严,“官衙”味越来越浓,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氛围越来越淡。
其实,教育制度与社会上的任何制度一样,其内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正、文明、合理、公开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如果缺乏这些特征,制度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无形中减弱。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强调行政机构具有“决策性”、“管理性”,虽然也顺便带上“服务性”,但那已不重要,教师只是一个被管理者,必须服从管理,哪怕是对一个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也要对其“工作权威”表示敬畏,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行政制度抑制和掩盖了学术制度,最终造成行政权力至上。而行政原则至上的管制结果,既导致腐败,[2]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
二、利益分配问题
分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应先明确教师的“经济人”地位。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宣传喜欢一味强调教师的奉献,不太重视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教师被当成一种教育工具的观点甚为流行,甚至在当前也常被人提起。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3][4]不关心教师、忽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多元需求、没有激发起教师发自内心的主动响应的一些教育改革,从设计之初便决定其命运——如基础教育中单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一厢情愿推动的课程改革。因为一群不被关心的人,当他们实施课改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还会有勇气、有信心、有动力持续改革下去吗?[5]
所以,很有必要明确学校内的三个性质不同的利益主体: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间存在“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关系。因无直接经济往来,“教师与学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从“学校与学生”来看。学校既然向学生收取了一定的教育费用,那么,自然就应该向学生这一消费主体提供相应的知识产品。学校向学生提供产品的具体方式是学校通过聘请教职工来传授知识或提供教育服务。从理论上讲,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知识产品数量与质量应和学生交费数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若学生们在交费后发现,他们没能及时从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便有权向校方表示“不满”,从而“迫使”学校提供与学费大体相当的知识产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校中介来实现。学校聘请教师从事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报酬;而教师则按合约的规定向校方指定的学生提供上课等教学活动。按理说,老师提供的工作量与学校付出的工资报酬也应该呈一定的正向关系。如果学校发现教师没能完成与其报酬相对应的教研工作数量和质量,则学校应按合约规定或有关规章制度对教师或提出批评、或降低其待遇或做出解聘等处分。反之,如学校支付给教师的报酬太少或校方对全体教师按平均主义标准支付报酬,而不是“按质论价”,即教学量大、教学质量高的老师难以得到经济利益上的肯定,不上课和不认真上课者又不会有明显利益损失与风险,那么教师这一“经济人”自然会选择成本较低的方式。进一步说,若整个教育体制滞后,或社会给予教师的地位、待遇太低,教师也不会热衷于教学工作,或者干脆选择其他非教师职业,这样最终也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产生。只一味强调“老师,就应该以满腔热忱的精神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高尚的,也是无条件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6]这种被人讥为不讲道理、如同大街撒泼的说教,从高校现实来看,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更糟,否则就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博导为竞聘一个处长而挤破脑袋这种现象的。
综上所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种说法就值得商榷。教师应该对教学质量不高、应试教育和就业难等问题负主要责任?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第一,在教师和学校间,学校作为“买方”并处于主动地位,为什么能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容忍”老师不认真工作甚至长期旷工这种现象存在?第二,为什么不想认真讲课已发展成为不少教师的习惯性行为,而不再是极个别教师的一时行为?仅从教师思想上去寻找其“厌教”、“职业倦怠”的原因显然不够,应从社会、体制等深层方面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是教育部本身,也承认政府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现实。[7]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存在与学校缺乏权威的约束机制有关。而学校对老师疏于严格管理和约束无疑又与整个社会体制不健全有关。具体表现在:①在产权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政府不仅对高校“内部运作”缺乏充分的监督,学校管理者也因将面临较大的行政成本开支而不会处分不称职教师。②学生在消费教育或知识这一产品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校缺乏灵活的选择性;而且不可能对学校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约束。③劳动力资源配置非市场化,“教师市场”因整个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以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而难以建立,严格按市场竞争法则解聘不称职教师面临众多障碍。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对教师的约束机制还需要全社会经济体制乃至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是学校缺乏一套有效的能激励教师的分配制度。认真上课或上课本身如果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就会导致教师不愿下功夫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或者一有机会就另谋发展。缺乏激励机制的主要表现是:①学校单纯地注重从加强检查,加重惩罚力度着手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在分配上仍沿袭传统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体制,导致老师内心的“对抗”。②社会给予教师的报酬与地位偏低,教师在职业选择上面临着较大的“机会成本”支出。按经济学理论来说,对老师的高质量的讲课没能给予实质性的利益补偿,涉及到教师提供的特殊产品(讲课或提高教学质量)的定性问题——教师究竟是向学生还是学校提供教学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师对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上课前不备课,课堂上随便说几句就等着下课等等。老师不认真上课,从形式上看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从本质上讲,却是没有对聘用他的学校负起责任。因为如前所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上课时只是在向其聘请单位而非学生提供“教学产品”。
所以,对于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学校若不能按市场运行规则从经济利益上予以肯定,就不大可能激励更多的教师留在学校和讲台上,并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可能只是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评估、检查名义下,消极地应付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辉等.高校教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2 盛 洪.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经济学思考.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1497
3 K12教育论坛.教师,仅仅只是工具?!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311429-1-1.html
4 张克中.教师工具化批判.《师道》,2007(6)
5 潘晓凌.川渝教师“自习课风波”值得反思.南方周末B10版,2009.5.28
6 李 震.从高校教风建设看良好学风的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7 新华网.教育部官员:高校扩招没问题 政府投入显不足.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9/24/content_10100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