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获得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剔除片面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疾患进行治疗的模糊认识,而应该把他看作是大学生成长的教育、成人的教育、发展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附以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试、自主实践等形式,双效合一、双管齐下,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发展态势,养成正面、正确认识事物、处理关系的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调试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4-02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今年召开的十七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其中包括了“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生与毕业生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之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新生常常会因为周围人给予的评价,哪怕一句随便的玩笑话,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过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大于低年级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四年来自我储备的缺乏,加之对就业单位质量的期待与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形成反差,成为毕业生最大的心病,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尤其从毕业实习开始到后期的准备论文,这一阶段,毕业生同学的心情起伏大、躁动、内心空虚,做事情不能稳定心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有混日子、熬时间的被动心理。
二、环境改变导致排斥心理的形成
中学时代老师常把大学描绘成“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而努力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加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形式,面对新的朋友,尤其是在从原有的应试型教育模式转变成相对缓冲的“松绑式”管理模式后,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会感到矛盾、困惑、焦虑,力不从心,严重的会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对现实产生失落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勉励以及好的习惯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三、与他人交往困难重重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学生们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甚至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四、大起大落情绪起伏变化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时会因为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要本着高度重视的态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辅导员的角度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1.从大学生人际交往上下工夫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观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应经常组织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实际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我们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高校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 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做正确的自我安慰,自我评价。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获得健康心理。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学生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印象是紧密联系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应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4.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有一些并非是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总之,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不但是大学生个人高品质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上下工夫,从学生心理教育的根基出发,最终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塑造自我中的重要环节,让我们共同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奏响高品质大学生活的华彩乐章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锦凤.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3 孙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7(2)
4 姜忠华、李秀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透析及调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调试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4-02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今年召开的十七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其中包括了“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生与毕业生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之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新生常常会因为周围人给予的评价,哪怕一句随便的玩笑话,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过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大于低年级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四年来自我储备的缺乏,加之对就业单位质量的期待与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形成反差,成为毕业生最大的心病,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尤其从毕业实习开始到后期的准备论文,这一阶段,毕业生同学的心情起伏大、躁动、内心空虚,做事情不能稳定心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有混日子、熬时间的被动心理。
二、环境改变导致排斥心理的形成
中学时代老师常把大学描绘成“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而努力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加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形式,面对新的朋友,尤其是在从原有的应试型教育模式转变成相对缓冲的“松绑式”管理模式后,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会感到矛盾、困惑、焦虑,力不从心,严重的会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对现实产生失落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勉励以及好的习惯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三、与他人交往困难重重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学生们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甚至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四、大起大落情绪起伏变化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时会因为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要本着高度重视的态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辅导员的角度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1.从大学生人际交往上下工夫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观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应经常组织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实际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我们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高校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 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做正确的自我安慰,自我评价。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获得健康心理。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学生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印象是紧密联系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应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4.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有一些并非是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总之,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不但是大学生个人高品质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上下工夫,从学生心理教育的根基出发,最终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塑造自我中的重要环节,让我们共同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奏响高品质大学生活的华彩乐章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锦凤.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3 孙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7(2)
4 姜忠华、李秀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透析及调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