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提高“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求反映了对学习者在较高阶段英语能力的要求,其中翻译部分反映了对学习者的“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要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结合中国概况介绍不但可以培养学习者介绍自我国家的意识与提高这一方面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宣传我们国家,让世界更了解中国。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提高“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作者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四六级翻译;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大学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邓晓彦(1980- ),女,山西平遥人,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使它成为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工具外;目前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英语作为在很多地区可以通用的语言还肩负着另外一项使命,就是帮助使用者去介绍自己的国家。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察学习者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纵观改革后2013年到2018年的四六级翻译,主要着立于考察英语学习者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能力,说明学习者应具有用英语介绍中国概况的能力。
  对于许多学习者,大学英语处于英语课堂学习的最终阶段,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贯穿中国国家概况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由于中国国家概况很多方面的内容比较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因此以中国国家概况平台学习英语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三,据教育部网站: “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由此可见,选择留学的人数很多。此外,游学或者出国旅游的人数也有很多。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将会帮助很多公众很好地宣传我国。第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的“英语介绍中国能力”,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随时用英语表达自我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
  那么具体的“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要求是什么,本文希望能从四六级翻译中找到切入点,并作为拓展“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的一个引导。
  二、文献回顾
  很多学者关注四六级翻译,例如武喆谈到了“比较翻译法: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教学的新构想”; 李综强和高宏的“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社会语言学思考”;黄宁“英语四六级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但是关注到具体大学英语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用英语介绍中国国家概况能力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侧重研究这一方面的内容。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建议
  纵观改革后的四、六级翻译考试,词频最多的一个词是“中国”,展示了中国概况包含传统、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等的各个方面及进行了中西概况的对比。
  所以对学习者“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与进行中西概况对比的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那么大学英语课程如何帮助提高“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
  首先,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中,根据主题,建立相关的中国国家概况或中西国家概况比较内容主题。
  其次,在涉及相关的国家概况内容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整理补充涉及的西方概况并进行简短展示;另外一组负责相关的中国国家概况介绍并进行简短展示。并由教师引导学习相关的中国国家概况词组。
  再次,学生分组在报纸、网络及有声媒体中收集相关的涉及中国国家概况或者中西国家概况比较内容,并由一组学生在每堂课前进行简短展示。然后由教师带领标记相应的中国国家概况表达词组,并進行翻译练习。
  最后,课堂中也可以采用使用中国国家概况内容的例句,进行反映中国国家概况的歌曲歌词翻译,给反映中国国家概况的节目、广告等配英语音,表演反映中国国家概况的英语短剧及进行相关的中国国家概况主题英语演讲比赛等。
  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介绍中国概况能力”,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感及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自如地宣传中国,并且可以培养青年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喆.比较翻译法: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教学的新构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8-90,113.
  [2]李宗强,高宏.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61-162.
  [3]黄宁.英语四六级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8):116-120.
  [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试题).
  [5]李文中.李文中谈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J].语料库语言学,2015(1):1-11.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经典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作品,林语堂先生首次将其翻译成英文版本进行海外宣传和传播。通过对翻译美学思想的论述,最后在翻译美学思想指导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美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浮生六记》;翻译美学;林语堂  【作者简介】连晓慧(197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英语是一门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天然的英语环境。但是英语却是学生在日后必要的职业技能,所以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关键时期,小学生年龄偏小对英语知识的认知往往并不充足,同时由于缺乏自制能力,所以英语学习效率往往较低,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当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趣味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将趣味化教学灵活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积极参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保持并提升个人专业实力,教学能力,中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发展自主学习提高的习惯、意识;学习、掌握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加强自身专业实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英语教师;学习;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广为人知。“一日为师,终日学习。”应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具有理念和践行的准则,因为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生的素质在提高。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若学生只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激励教育;英语教学;小学;作用分析  【作者简介】何凤,江苏省盐城川东农场学校。  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科,在小学教育中,许多学生对此还较为陌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学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式展开了分析。对于微课,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和详细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说明微课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结合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总结了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对于微课内容的制定和选择,以及完善微课制度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在校大学生的微课教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在现代化社会,必须利用网
【摘要】本文从文学和现实两个视角分析了鞋子的中英文表达,讲述了鞋子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突显了鞋子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鞋;球鞋;人字夹拖;细高跟鞋  【作者简介】杨梅青,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影《奇迹男孩》讲述了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Auggie的励志成长故事。作为一部感人的片子,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温暖心灵的经典台词。我独对其中一句看似简单并不滋润人心的台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电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佳启蒙时间,学生从小就处于浓厚的英语氛围里能够更好地培育其英语核心素养。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主要是从英语基本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文丽(1987.04
【摘要】外研社作为中国外语教学科研的引领者,其在行业内的动态可以反馈到我们的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外研社杯”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的题型和评分机制及参赛途径的变化,谈谈大赛的这些变化带给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什么样的启发。  【关键词】外研社杯;英语写作教学;变化;启发  【作者简介】蒋小燕(1978.7- ),女,四川广安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旅游英语。  一、
【摘要】随着当代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整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语的教育教学在传统教学科目中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提高,小学的英语基础教育更加受到家长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伴随社会整体经济能力和教育行业整体水平的高度发展,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更加的多样化,不同于原有枯燥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考高分教育模式,英语绘本本身的内容和其延伸的教育方式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本文基于小学高年级课堂学生的学
【摘要【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事業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观点,以课改纲要为根据,认真调查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了解他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困惑,对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重新审视和反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