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分化潜能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治疗和微囊化技术结合,形成微囊化基因给药技术.微囊化除了为干细胞生长提供良好的三维微环境,保证干细胞的大规模体外培养外,还可利用选择透过性膜将移植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隔离,有效避免同种异体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反应.目的:观察微囊化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的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潜能.方法:采用脉冲式高压静电微囊制备仪制备出APA-Foxc2-BMSCs微囊复合体,行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色;共培养微囊化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培养3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共培养1周,行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检测;共培养1,2周,行碱性磷酸酶定性检测及von Kossa染色;共培养2周,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检测成骨因子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见微囊内70%-80%的细胞染成绿色,镜下未见细胞逃出微囊及在囊外染色;破囊后重新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②微囊化共培养组碱性磷酸酶染色见胞浆内出现较多的棕褐色阳性颗粒,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出现钙基质沉积;③微囊化共培养组Ⅰ型胶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④结果表明,微囊化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其他文献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免疫调节肽DP7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能力与免疫调节性.目的:探究新型免疫调节肽DP7温敏凝胶对大鼠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周龄SD大鼠建立右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炎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8只大鼠分为6组,自然愈合组不进行治疗,阳性对照组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其余4组牙周袋内分别注入调节肽DP7浓度为0%(空白凝胶),0.1%,0.3%,1%的温敏凝胶,每周注入1次,共4周.治疗4周后,检查各组牙周探诊深度、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并进行右上颌骨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结论:①1
背景:临床应用上缺乏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聚多巴胺(bacterial nanocellulose/polydopamine,BNC/PDA)复合管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潜力.方法:通过外硅胶管反应器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小口径人工血管,将经纯化的纤维素管浸渍在不同质量浓度(0.1,0.5,1.0,1.5,2.0 g/L)的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自聚合反应,制备BNC/PDA复合管,表征细菌纳米纤维素管与BNC/PDA复合管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密度、持水量、水渗透量、爆破和缝合强度
背景:近年来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椎间盘退变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对比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淫羊藿苷与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物理共混法与致孔剂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水凝胶,将水凝胶直接与淫羊藿苷物理混合制备含淫羊藿苷(10 mmol/L)的水凝胶.采用髓核抽吸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兔随机分3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微量注射器向椎间盘内注射PBS,对照组注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水凝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背景:葡聚糖水凝胶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注射性等优势成为热门的组织工程材料,被广泛运用于硬组织、软组织的修复中,然而在骨缺损的修复中,单纯的葡聚糖水凝胶在成骨方面仍存在促成骨能力不足的问题.目的:构建葡聚糖和改性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复合水凝胶材料,对其进行表征,同时对其细胞黏附和体外促成骨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高碘酸钠对葡聚糖进行氧化改性使其富含醛基,对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进行氨基化改性,将氨基化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粉末加入氧化葡聚糖溶液中混合均匀,再加入明胶溶液制得氧化葡聚糖-氨基化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
学位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衬垫的过度磨损,以及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膝关节假体失效的主要原因.假体与骨骼力学强度差异过大会导致骨上产生应力遮挡,进而诱发假体无菌性松动.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植入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胫骨假体后胫骨假体与胫骨近端松质骨的应力响应.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孔隙率参数的钛合金-羟基磷灰石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Ⅰ、FGMⅢ)和一种钛合金-理想骨弹性材料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Ⅱ),其中FGMⅠ的孔隙率参数分
背景:作为新一代可降解生物材料,镁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能,是当前生物材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综述近年来镁合金生物材料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以“金属生物材料、可降解金属、镁合金材料、镁基植入物、血管支架、动物实验、腐蚀速率、生物安全性”为中文检索词,以“Metal biomaterials,degradable metals,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magnesium-based
背景:纳米粒子是一类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生物材料,在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神经保护性药物递送以及自由基清除等方面表现出优越的性能.目的:归纳总结已经研发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纳米粒子及性能,分析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schemic stroke,Nanomaterials,Nanoparticles,Nanozyme”,中文检索词为“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塞
背景:椎间融合器已成为脊柱外科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植入物,随着材料科学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同材料融合器的应用前景有待考究.目的:结合目前椎间融合器最新临床数据和新材料的研发,对融合器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作出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文献,着重检索现阶段椎间融合器材料在脊柱外科临床上的应用,中文检索词为“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骨科植入物,脊柱外科,3D打印融合器,可降解材料,聚醚醚酮融合器,氮化硅融合器”,
目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血清TC/HDL-C、LDL-C/HDL-C比值对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该院CHD患者138例作为病变组,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单支病变亚组72例、多支病变亚组63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3例为对照组。检测对比3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