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音要美,做到声情并茂,娓娓動听
  
  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时期,特别活跃。教师美的语言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像在演唱会上一样互动。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学生听起来才会精神振奋,津津有味。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断断续续、单调平板,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容易昏昏欲睡。如朱自清的《绿》:“那醉人的绿啊!……我舍不得你?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绿”的魅力。“绿”变成了有情物,有形有灵有生气,像姑娘,柔情似水。全文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机,充满着作者对绿的向往,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样通过美文美读,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言要巧,做到设疑提问,循循善诱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讲究设疑提问,重视提问艺术的掌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用诱导性语言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从而汲取各类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其中描写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启发学生琢磨,假如这句话作为考试的内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设题,同学们觉得应该设置什么问题呢?老师的诱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设置了以下问题:小草为什么“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用“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小草”的前面作定语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行不行?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原文和替换后的语句,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揣摩,逐步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敏感性。又如《都市精灵》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可用精巧的语言引导:请选择文中一种小动物,以童话的口吻,以自述的语言,运用联想及想像,说说他们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处境。这样引导的语言很有针对性,学生能明白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当学生展示了合作成果之后,教师顺势诱导:同学的发言都说得这么形象、生动,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呢?这样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这样精巧的语言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他们的思维才能动起来,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高涨起来。
  
  三、趣要多,做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印证了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要学生感兴趣了,那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广采博闻,把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格言、警句、诗词等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组织精妙的课堂语言,用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使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如在学生《愚公移山》一文中,“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时,就故意说:“这孩子没有父亲呀!”在笑声中深刻理解了“孀妻”“遗男”的意思。上《我们的宇宙有什么》一课时,先讲一些关于飞碟与外星人的一些传闻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讲一些我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使他们情趣高涨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我们地球之外还会有什么呢?”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们就会结合课文高高兴兴、兴趣盎然的去探索宇宙有什么了,在这样的身心愉悦下兴致勃勃的学,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四、情要真,做到诚意倾听,真诚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常常会出现错误,这很正常,但关键是教师一定要发现学生的不足,用诚恳的语言给他们以及时的引导。否则学生的任何答案教师都不予以评价,甚至给予一个“好”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误入歧途,还谈何进步呢?课堂上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耐心的纠正,智慧的启发,适时的点拨,在知识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师生一定可以营造出和谐而热烈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当然,要上好语文课,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课堂上声音传播信息的数量和速度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才会有较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其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还取决于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对语文课堂有如下几点要求。  1.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本人认为,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革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热点问题。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笔者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在带领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将拙见列举,以便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一、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开展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与研究    1.积极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精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课程增多,整个初中阶段有九门功课必学必考,课业繁重,多数学生不再对语文科感兴趣,不乐于学语文科,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明确语文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今后事业取得成功的本钱。同时,学语文就要写作文,时间长了,很多中学生会因为厌烦作文而对语文科的学习感到厌烦,畏惧,甚至放弃语文学习。那么,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每个中学语文教
一、轻松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张艺谋导演的8分钟申奥专题片,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笑脸,影片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界:“北京欢迎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对宣传中国政府申办奥运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微笑的影响力是十分惊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微笑是人类交流最有效的语言。当我们对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近距离微笑时,婴儿也能作出微笑的回应;不同国度的人相处时,尽管语言不相通,但微笑能让他们拉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创新,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成败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門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
在语文互动的课堂模式中,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资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这是新课标视野中语文互动模式的情感交流的特质。在新课标的视野中,把握这些特点及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就能深化我们对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    一、教学模式的本质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教师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
笔者认为,身为班主任,最关键的是能够合理、妥善地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种种纠纷和矛盾,这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现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略谈浅见。  一、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公平、公开  在一个班级集体里,虽然每个班级成员的性格迥异,家庭不同,贫富有别,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他们的地位和人格在班主任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拥有特权。为此,班主任应该明白千万不能让学生平时
新课程下教学的本质在于交往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的交往、生生的交往;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教与学主体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一线教师满怀激情地积极探索,在课堂上努力以“问题解决、活动参与”等形式实现教学互动。观察思想品德课,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互动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互动实践的观察和
目前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由“脱离生活”到“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与时俱进。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