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资源包”:小学《读本》课程资源建设实践策略

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促进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基于儿童视角,以政策为指引,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探究并不断优化小学《读本》课程资源建设实践路径,开发利用“1+X资源包”,实现知识整体建构,使《读本》教学有效落地,助推小学思政教育走实走深。
其他文献
作者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启发而一步步循迹历史,以“盛唐为何走向衰败”的疑问为线索,通过“史料组合”的方式阅读唐代诗文;又亲临故地触摸历史,为王朝兴替慨然,为民生多艰悲叹。文章层层递进,论古知今,收尾处虽略显仓促,但胜在结构和内容的完整丰富,不失为一篇佳作。
期刊
<正>先人造字,以两个上下颠倒的“人”字记之曰“化”,喻指人由生到死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演变的必然规律——个体生命的消亡不可避免。而纵观“化”的演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与互动则赋予了“化”新的生命力量,意识形态上的丰厚与顽强可以超越时空、生死,“化”也能成为永恒。有人说,“化”字可解释整个世界。正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那样,运动变化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化”是先人对存在物的命运
期刊
挪威艺术家蒙克对表现主义影响深远,因此他的创作中按上了深深的表现主义的烙印。《呐喊》之所以那么出名,正是因为它是表现主义的代表杰作之一,它的问世也对表现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表现主义的兴盛,是由19世纪末德意志一些思想家和美学家的学说所促成的。
成绩显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每张年轻的面庞背后都蕴含了无数种美好的可能。老师所言不仅是指引作者努力学习,更是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为自己添上一双追求理想的翅膀。作者语言平实,叙述流畅,期待他能进一步解读老师所言的用意,真正为自己添上一双翅膀,翱翔于云霄之上。
期刊
除草剂由于其高效性、便利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使用于农业环境中用于除去杂草以提高农业作物产量。但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了威胁引起广泛担忧。除草剂不仅仅存在于土壤中,其还会通过径流、挥发等途径从土壤中分散流失进入水体、大气等其他环境当中,对非目标物种,包括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潜在危害。2,4-D是一种十分典型且最常用的除草剂之一,本文以2,4-D为例,阐述了
表现主义作为不同于以往绘画风格的特殊流派,在对作品进行表现的手法也具有不同,因为其战乱年代的动荡不安,作品风格也通常是悲观压抑,在这种具有沉重的氛围的同时,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画面的构成上也会有倾向性的选择尖锐、直切形的图形。这些图形通常表现为主观性、反抗性、象征性,也有着表现主义的特点非暴力性、非理性。表现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推动着艺术发展的独特方向。
<正>炎炎夏日,火车站候车厅被炙烤得泛出焦灼的气息。爸爸看着行李,我向门口的自动售货机奔去,想买瓶冰镇饮料解解暑。售货机前排着长长的队,队伍里多是年轻人,有的戴着耳机,有的低头刷手机。等到前面还剩五六个人时,我抬头望向售货机,挑选心仪的饮料,却被前面的一对祖孙吸引了注意力。老人握着手机,皱眉眯眼,
期刊
<正>近年,新华社专门成立卫星新闻实验室,开始系统化、规模化地运用卫星技术进行融合新闻报道,这种融合卫星遥感技术、空天新视角的新闻产品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学界业界的关注,有学者将其定位为“卫星新闻”[1],认为其是一种“集采端的破圈和革新”[2],引发了“叙事重构”和“时空感重组”[3],而在这些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核心的还是卫星新闻作为技术图像的视角问题。
期刊
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多隐层结构的时空序列预测神经网络,对风-浪实况大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并构建智能预报模型,推理大洋-海域尺度非平稳态浪场时空演化过程,并在业务应用中与数值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预报的精度与数值预报相当;费效比比数值预报降低近700倍;业务流程与数值预报几乎一致,便于改造系统;业务应用情景比数值预报更广泛。此外,高效灵活的智能预报技术与新型计算设备相结合,可使海浪预报从
<正>蒋勋老师曾说过:“其实当你听到最好的音乐,读到最好的诗,看到最美的月光,都会热泪盈眶,因为里面有一个真正的自己被打开了。我想美的力量可能真的就在这里。”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演出后,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清风悠悠,白云袅袅,山色苍茫玉树在,只留青绿落人间”,如诗如画的画面将华夏气韵展现到极致。此外,还有《唐宫夜宴》《祈》等舞蹈作品,惊艳全网,震撼心灵。它们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感动,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