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多重意味的意象,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探讨了对爱情的理解,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意象
电影,是一门人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它对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它的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之一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
“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频频出现。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称呼,而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多重意味的意象了。
首先,“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片中的女主角莎拉,被人们贴上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标签而陷入孤立的状态。周围所有的人都戴上了有色眼镜来轻视她。最集中表现这种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是普太太和莎拉之间的对立。普太太是一个典型的卫道者形象,她对莎拉的责难声在电影中具有了洪钟般的庄严,寓意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对莎拉的宣判。两个人的位置处理成面对面,显现出对立意味,并且普太太高傲地坐着,身边还站着个同样凶神恶煞的女仆,表现了双方在势力上的强弱对比。面对劈头盖脸的指责,莎拉忍耐着询问是否她已经失去了获得这份工作的资格。只见普太太狡黠一笑,却答应了聘用莎拉。这让人无限回味:社会排斥莎拉,但却不置她于死地,而是给她一线生机,让她苟延残喘,继续承受着强加给她的种种莫须有的责难,并以此为乐。正如动物界的猫抓老鼠。这是种故意的残忍。生活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的莎拉痛苦不堪。也许表面上看起来,莎拉由于被俗世抛弃而挣脱了一些束缚,但在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因为不被社会认可而产生的悲怆和无奈。没有人天生就想和社会环境对立。只有当被周围抛弃时才不得不特立独行的。而在其内心深处,又总是渴望回归社会。
那么,莎拉对于缓解这一矛盾有没有做过努力呢?当然有。莎拉试图和当时的社会缓解紧张的矛盾,但是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真诚地愿意听莎拉讲话。当普太太带着莎拉去天娜家拜访时,天娜家的卓太太和莎拉寒喧了一句,给人一种交流的迹象,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卓太太根本就没有正眼看着莎拉。并且当莎拉认真地想回答卓太太刚才的问题时,卓太太早已扭过头去,拒绝继续交谈。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莎拉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莎拉不得不选择了和这个社会环境决裂。
电影在表现莎拉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利用了莎拉的发型作为一个隐喻。当莎拉忍辱负重地活在别人对她的轻视中时,她的头发是被整整齐齐地束好的:当她和查理在树林中畅谈往事时,讲到内心深处时,她放下了一边的头发,寓意此时她展露了真实自我,但她也没有完全解开她的头发。即说明她还有所保留。她保留的部分从电影以后的情节可以知道,她这时候没有说明她并没有和法国中尉发生过不正当的关系:当他们的谈话被打断,查理说以后他们不要再像这样见面后,她立即又把头发绾起,即表明她又回到束缚她的现实中去:但当她被辞退。决绝地和这个环境告别时候,也就是她在草料场和查理见面以及之后她的所有的镜头,她的发型都是蓬松着的卷发,寓意个性张扬。发型的变化诉说着莎拉对真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态度的变化。
影片的情节发展到后来。我们发现,所谓“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无稽之谈。原来造成莎拉和社会环境之间对立的原因根本就不曾存在。这真是对那些自以为在维护争议和高尚道德的人们一个极大的讽刺,也启示了观众,也许很多痛苦恰源于自以为是。
而造成为莫须有的原因而对立冲突的症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普太太为代表的一系列顽固派偏执地活在自己的信仰中,丝毫不给莎拉辩解的机会。即便是查理,他又能真正理解莎拉吗?他对莎拉追求自由的行为还是无法理解,两人最后所谓幸福的结局,只是爱情名义下的妥协,而非灵魂深处的契合。
由此可见。影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探讨了人类的一大生存困境——真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困境的产生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真正了解。影片的深刻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这一矛盾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员安娜,同样是一个孤独的人。她和丈夫大卫的貌合神离,无须赘言,从安娜感情上的出轨可以见得。即使是和她倾心相爱的迈克,也还是无法真正了解安娜。在两个人一起躺在沙滩上的那幕场景中,迈克不解地问安娜“你为何如此悲伤”,安娜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她内心的失落迈克无法了解,迈克的手臂只是无力地挽留。安娜和周围环境之间的隔阂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那样的明朗化和白炽化,但也只不过换了个更加隐微的方式而已。
其次,“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探讨了对爱情的理解。“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称呼散发出来的是一股摄人心魄的神秘感。而影片借此认为,爱情往往产生于对于神秘的好奇。
最后,“法国中尉的女人”代表了不贞的涵义,影片通过两个不同时代对于不贞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文化的思考。在查理和莎拉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子不贞,则面临着来自整个社会施加的压力,可是压力导致的并不是屈服而是决裂。而迈克和安娜生活的现代社会。安娜的越轨,没有遭受来自周围的外在压力,但是她清醒地认识了迈克的家庭和自己的处境后。毅然决定离开。两相对比,对于不贞,两个社会的道德,一个表现为他律,一个表现为自律。而自律更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意识。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反思,影片肯定了人类社会的伦理文化的进步以及随之而体现出的对于人的尊重。
《法国中尉的女人》,出品于1981年。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电影,经受了反传统浪潮的猛烈冲击,八十年代以来,崛起了“文化反思电影”,该片正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仅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而且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关注了跨越时空的人类的普遍困境。做出了独特的思考,强调了人的个性、情感、内心世界,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一切或许是它更能打动人心之所在吧。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意象
电影,是一门人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它对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它的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之一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
“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频频出现。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称呼,而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多重意味的意象了。
首先,“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片中的女主角莎拉,被人们贴上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标签而陷入孤立的状态。周围所有的人都戴上了有色眼镜来轻视她。最集中表现这种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是普太太和莎拉之间的对立。普太太是一个典型的卫道者形象,她对莎拉的责难声在电影中具有了洪钟般的庄严,寓意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对莎拉的宣判。两个人的位置处理成面对面,显现出对立意味,并且普太太高傲地坐着,身边还站着个同样凶神恶煞的女仆,表现了双方在势力上的强弱对比。面对劈头盖脸的指责,莎拉忍耐着询问是否她已经失去了获得这份工作的资格。只见普太太狡黠一笑,却答应了聘用莎拉。这让人无限回味:社会排斥莎拉,但却不置她于死地,而是给她一线生机,让她苟延残喘,继续承受着强加给她的种种莫须有的责难,并以此为乐。正如动物界的猫抓老鼠。这是种故意的残忍。生活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的莎拉痛苦不堪。也许表面上看起来,莎拉由于被俗世抛弃而挣脱了一些束缚,但在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因为不被社会认可而产生的悲怆和无奈。没有人天生就想和社会环境对立。只有当被周围抛弃时才不得不特立独行的。而在其内心深处,又总是渴望回归社会。
那么,莎拉对于缓解这一矛盾有没有做过努力呢?当然有。莎拉试图和当时的社会缓解紧张的矛盾,但是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真诚地愿意听莎拉讲话。当普太太带着莎拉去天娜家拜访时,天娜家的卓太太和莎拉寒喧了一句,给人一种交流的迹象,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卓太太根本就没有正眼看着莎拉。并且当莎拉认真地想回答卓太太刚才的问题时,卓太太早已扭过头去,拒绝继续交谈。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莎拉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莎拉不得不选择了和这个社会环境决裂。
电影在表现莎拉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利用了莎拉的发型作为一个隐喻。当莎拉忍辱负重地活在别人对她的轻视中时,她的头发是被整整齐齐地束好的:当她和查理在树林中畅谈往事时,讲到内心深处时,她放下了一边的头发,寓意此时她展露了真实自我,但她也没有完全解开她的头发。即说明她还有所保留。她保留的部分从电影以后的情节可以知道,她这时候没有说明她并没有和法国中尉发生过不正当的关系:当他们的谈话被打断,查理说以后他们不要再像这样见面后,她立即又把头发绾起,即表明她又回到束缚她的现实中去:但当她被辞退。决绝地和这个环境告别时候,也就是她在草料场和查理见面以及之后她的所有的镜头,她的发型都是蓬松着的卷发,寓意个性张扬。发型的变化诉说着莎拉对真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态度的变化。
影片的情节发展到后来。我们发现,所谓“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无稽之谈。原来造成莎拉和社会环境之间对立的原因根本就不曾存在。这真是对那些自以为在维护争议和高尚道德的人们一个极大的讽刺,也启示了观众,也许很多痛苦恰源于自以为是。
而造成为莫须有的原因而对立冲突的症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普太太为代表的一系列顽固派偏执地活在自己的信仰中,丝毫不给莎拉辩解的机会。即便是查理,他又能真正理解莎拉吗?他对莎拉追求自由的行为还是无法理解,两人最后所谓幸福的结局,只是爱情名义下的妥协,而非灵魂深处的契合。
由此可见。影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探讨了人类的一大生存困境——真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困境的产生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真正了解。影片的深刻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这一矛盾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员安娜,同样是一个孤独的人。她和丈夫大卫的貌合神离,无须赘言,从安娜感情上的出轨可以见得。即使是和她倾心相爱的迈克,也还是无法真正了解安娜。在两个人一起躺在沙滩上的那幕场景中,迈克不解地问安娜“你为何如此悲伤”,安娜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她内心的失落迈克无法了解,迈克的手臂只是无力地挽留。安娜和周围环境之间的隔阂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那样的明朗化和白炽化,但也只不过换了个更加隐微的方式而已。
其次,“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意象探讨了对爱情的理解。“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称呼散发出来的是一股摄人心魄的神秘感。而影片借此认为,爱情往往产生于对于神秘的好奇。
最后,“法国中尉的女人”代表了不贞的涵义,影片通过两个不同时代对于不贞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文化的思考。在查理和莎拉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子不贞,则面临着来自整个社会施加的压力,可是压力导致的并不是屈服而是决裂。而迈克和安娜生活的现代社会。安娜的越轨,没有遭受来自周围的外在压力,但是她清醒地认识了迈克的家庭和自己的处境后。毅然决定离开。两相对比,对于不贞,两个社会的道德,一个表现为他律,一个表现为自律。而自律更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意识。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反思,影片肯定了人类社会的伦理文化的进步以及随之而体现出的对于人的尊重。
《法国中尉的女人》,出品于1981年。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电影,经受了反传统浪潮的猛烈冲击,八十年代以来,崛起了“文化反思电影”,该片正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仅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而且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关注了跨越时空的人类的普遍困境。做出了独特的思考,强调了人的个性、情感、内心世界,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一切或许是它更能打动人心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