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面清单”、“决定性作用”正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热词。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公布,“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选择,彰显了政府管理思维的巨大转变,必将有效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
所谓“负面清单”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这些规定与《决定》指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很好地诠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仅仅是2个字的改变,但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留给人们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而不是政府。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更加彰显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性。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場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充分调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断改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期待政府出台更少的“负面清单”。
所谓“负面清单”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这些规定与《决定》指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很好地诠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仅仅是2个字的改变,但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留给人们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而不是政府。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更加彰显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性。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場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充分调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断改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期待政府出台更少的“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