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老师,听我讲”有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视窗·教例剖析
  2011年10月16日中午,中央一台播出的“老师,听我讲”是一期关于教学改革的节目,教室里四面都是黑板,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也在黑板上写。教室里参观的专家、教师络绎不绝,但学生们仍然讨论的讨论,书写的书写,不因参观者的进进出出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这是一所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该校大胆改革,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起到的仅是指导的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融洽、和谐,不愧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典范。由此,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一、“老师,听我讲”是对“师道尊严”的挑战
  师之所以为师,道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有为师之德,有育人之道。作为老师,不应认为学生的质疑是有意的为难,恶意的伤害老师的尊严,而是为了探究知识的原因和结果。老师应放下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共同学习,虚心地听学生讲,先做学生,后做老师。“老师,听我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尽管在教室里老师没了往日威严的形象,但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备受尊敬的长者、良师益友。这种敬重,来自学生内心的、真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师之有道,教之有法,自然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老师,听我讲”是师生间的角色互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何道?授何业?解何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师者,有不同的方法。大教教心,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被迫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学习完全自主、自觉。
  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彻底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并时刻当好学生的舵手。
  三、“老师,听我讲”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呼唤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由于人的内心世界不同,所以对变化的世界所作的反映,及迸发的创造力也各不相同。学生有着彰显个性的强烈欲望,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尤其是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更能使其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为学生营造各种凸显学生个性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发展,让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透过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表面,透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如果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浓缩生活,焉能进步?
  四、“老师,听我讲”,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演播室里,主持人崔永元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不久前,他从海南买了几斤西红柿带回北京,不但斤两不足,而且吃起来没有西红柿的味道。他只好自认倒霉,独自懊恼,向学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生1:拿回去叫商贩补足斤两,另换没打激素的西红柿。
  崔:天长地远,划不来。
  生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崔:这么丁点小事,消费者协会不理会。
  生3:这种想法不对。不要认为自己吃了点亏无所谓,自认倒霉,而不去维权,这助长了那些小商贩的不法经营,会使更多的消费者受害。只有每一个消费者都增强维权意识,形成社会的维权风气,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商贩的违法经营,营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这个片断,我感触颇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直言不讳,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给他们一个陈述的机会,让他们把话说完。正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这种积极发言不断给予启发、鼓励,不武断地否定其观点,学生才有畅所欲言、勇于表达的欲望,课堂氛围才会活跃热烈。这种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通过平等对话引导、激发学生敢于表达的做法,遵循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令我钦佩。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如果学生的发言被无情地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心灵一定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受伤的翅膀也很难再翩然振翅。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每个闪动的思维亮点,都应把它看做一团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
  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注定要向传统教育的模式挑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实质上就是挑战教师自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权利。教师需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其难得的参与热情,保护其稚嫩的思维幼芽,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尖锐的见解。这需要老师的勇气、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阅读教学,不能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告知、传递、赠送给学生,而是要设计让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种“碰撞”就是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让教材教,让学生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是,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尽快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在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克服作文“恐惧症”,使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一个灵动的有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发挥想象力,巧妙补空白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优化教学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6》的“倒顺词”和诗歌《大风歌》的教学为例,通过使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英语是一种外来语言,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且较为枯燥,尤其是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英语教学活动大多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趣味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游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炉几年了,每次仔细研读,我们都会发现它在内容与要求上有了较多的改变与细化。认真品味,我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很多地方都蕴藏着两个字——放慢。  何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放慢呢?又有什么必要放慢呢?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肯定感觉到了现在学生的心浮气躁。这一切,表面看是学生的性格问题,其实找一下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这还是与我们教师的快节奏与大容量的教学有关。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
我问过许多孩子:最怕老师让你们做什么?得到回答多数是:写作文。我看过许多孩子的作文,得到的感受多数是空、俗、闷。这种普遍存在的现状应该令每一位语文教师忧虑、沉思、觉醒。写作是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若是把学生逼进了“怕作文”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就毫无意义可言。  一、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引导自主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作文而言,广泛阅读是必不可分
当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时,正处于一个心理的转折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应付新的学习要求。在这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心”坎儿,凸显出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一年级新生学习、生活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就出现的原因、解决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指导。  【案例一】丢三落四  宏宏刚上小学一年级,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水杯不见了,就是铅笔、橡皮找不到了,连早上去上学也会忘了带课本。老师常常叮嘱宏宏
博览群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选择合适的书籍、组织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培养阅读的主动性  1.书籍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而手语作为最古老、最有效的心理暗示方法之一,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乐于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分散,教师对此往往无计可施。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解不仅会疏远师生的情感距离,也会使孩子们对于英语知识感到越来越陌生。这时就需要教师尝试用手语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心领神会教师的意图,增强教学的情趣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