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视窗·教例剖析
2011年10月16日中午,中央一台播出的“老师,听我讲”是一期关于教学改革的节目,教室里四面都是黑板,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也在黑板上写。教室里参观的专家、教师络绎不绝,但学生们仍然讨论的讨论,书写的书写,不因参观者的进进出出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这是一所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该校大胆改革,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起到的仅是指导的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融洽、和谐,不愧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典范。由此,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一、“老师,听我讲”是对“师道尊严”的挑战
师之所以为师,道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有为师之德,有育人之道。作为老师,不应认为学生的质疑是有意的为难,恶意的伤害老师的尊严,而是为了探究知识的原因和结果。老师应放下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共同学习,虚心地听学生讲,先做学生,后做老师。“老师,听我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尽管在教室里老师没了往日威严的形象,但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备受尊敬的长者、良师益友。这种敬重,来自学生内心的、真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师之有道,教之有法,自然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老师,听我讲”是师生间的角色互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何道?授何业?解何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师者,有不同的方法。大教教心,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被迫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学习完全自主、自觉。
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彻底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并时刻当好学生的舵手。
三、“老师,听我讲”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呼唤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由于人的内心世界不同,所以对变化的世界所作的反映,及迸发的创造力也各不相同。学生有着彰显个性的强烈欲望,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尤其是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更能使其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为学生营造各种凸显学生个性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发展,让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透过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表面,透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如果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浓缩生活,焉能进步?
四、“老师,听我讲”,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演播室里,主持人崔永元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不久前,他从海南买了几斤西红柿带回北京,不但斤两不足,而且吃起来没有西红柿的味道。他只好自认倒霉,独自懊恼,向学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生1:拿回去叫商贩补足斤两,另换没打激素的西红柿。
崔:天长地远,划不来。
生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崔:这么丁点小事,消费者协会不理会。
生3:这种想法不对。不要认为自己吃了点亏无所谓,自认倒霉,而不去维权,这助长了那些小商贩的不法经营,会使更多的消费者受害。只有每一个消费者都增强维权意识,形成社会的维权风气,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商贩的违法经营,营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这个片断,我感触颇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直言不讳,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给他们一个陈述的机会,让他们把话说完。正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这种积极发言不断给予启发、鼓励,不武断地否定其观点,学生才有畅所欲言、勇于表达的欲望,课堂氛围才会活跃热烈。这种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通过平等对话引导、激发学生敢于表达的做法,遵循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令我钦佩。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如果学生的发言被无情地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心灵一定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受伤的翅膀也很难再翩然振翅。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每个闪动的思维亮点,都应把它看做一团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
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注定要向传统教育的模式挑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实质上就是挑战教师自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权利。教师需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其难得的参与热情,保护其稚嫩的思维幼芽,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尖锐的见解。这需要老师的勇气、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责编 莫彩凤)
2011年10月16日中午,中央一台播出的“老师,听我讲”是一期关于教学改革的节目,教室里四面都是黑板,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也在黑板上写。教室里参观的专家、教师络绎不绝,但学生们仍然讨论的讨论,书写的书写,不因参观者的进进出出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这是一所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该校大胆改革,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起到的仅是指导的作用。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尊重、融洽、和谐,不愧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典范。由此,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一、“老师,听我讲”是对“师道尊严”的挑战
师之所以为师,道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有为师之德,有育人之道。作为老师,不应认为学生的质疑是有意的为难,恶意的伤害老师的尊严,而是为了探究知识的原因和结果。老师应放下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共同学习,虚心地听学生讲,先做学生,后做老师。“老师,听我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尽管在教室里老师没了往日威严的形象,但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备受尊敬的长者、良师益友。这种敬重,来自学生内心的、真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师之有道,教之有法,自然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老师,听我讲”是师生间的角色互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何道?授何业?解何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师者,有不同的方法。大教教心,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被迫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学习完全自主、自觉。
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彻底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并时刻当好学生的舵手。
三、“老师,听我讲”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呼唤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由于人的内心世界不同,所以对变化的世界所作的反映,及迸发的创造力也各不相同。学生有着彰显个性的强烈欲望,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尤其是最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更能使其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为学生营造各种凸显学生个性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发展,让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透过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表面,透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如果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浓缩生活,焉能进步?
四、“老师,听我讲”,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演播室里,主持人崔永元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现实的生活问题:不久前,他从海南买了几斤西红柿带回北京,不但斤两不足,而且吃起来没有西红柿的味道。他只好自认倒霉,独自懊恼,向学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生1:拿回去叫商贩补足斤两,另换没打激素的西红柿。
崔:天长地远,划不来。
生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崔:这么丁点小事,消费者协会不理会。
生3:这种想法不对。不要认为自己吃了点亏无所谓,自认倒霉,而不去维权,这助长了那些小商贩的不法经营,会使更多的消费者受害。只有每一个消费者都增强维权意识,形成社会的维权风气,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商贩的违法经营,营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这个片断,我感触颇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直言不讳,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给他们一个陈述的机会,让他们把话说完。正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这种积极发言不断给予启发、鼓励,不武断地否定其观点,学生才有畅所欲言、勇于表达的欲望,课堂氛围才会活跃热烈。这种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通过平等对话引导、激发学生敢于表达的做法,遵循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令我钦佩。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如果学生的发言被无情地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心灵一定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受伤的翅膀也很难再翩然振翅。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每个闪动的思维亮点,都应把它看做一团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
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注定要向传统教育的模式挑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实质上就是挑战教师自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权利。教师需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其难得的参与热情,保护其稚嫩的思维幼芽,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尖锐的见解。这需要老师的勇气、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