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城区大青山前坡文化资源整理保护及开发利用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区内大青山东西约三十多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构成了新城区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把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是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长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笔者就新城区大青山前坡文化资源整理保护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青山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城区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浓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1、大青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这些自然景观造型奇特壮观,哈拉沁沟的“迭水壶”瀑布,古路板的生态林,奎素沟的“子母洞”、“猴山”、“虎头山”,曾是呼市旧八景之一。笔架山、砚台山等是奇异独特的地质自然景观。
  2、新城区境内大青山具有多样的植物资源。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植物工作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新城区境内大青山阳坡植被兴盛,阳坡和半阳坡生长着品种繁多的草本科植被。丰富的植物分布于山地草甸、山地森林、山地灌木丛、山地草原和丘陵草原,是首府天然的植物“博物园”。
  3、新城区境内大青山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使鸟类和兽类的生态群较为复杂并趋于兴盛。大青山一千余种鸟类,新城区境内70%的都有。大青山29种兽类中,新城区境内就有近20种,部分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重要经济价值。
  4、新城区境内大青山的水利资源,可构成旅游文化的资源。加之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可成为大青山文化生态产业园区巨大的取之不竭的资源优势。
  5、新城区境内的“大窑文化遗址”及遗留的众多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在呼市地区是独具的、独特的,而且是综合性的。
  6、古建筑文化。新城区大青山有着丰富的人文遗迹遗址,石刻、寺庙、古戏台、古民居、古镇、古村落、石碑、岩洞、岩画、古墓葬、塔基、六郎箭、六郎箭洞、水湿显字石、大窑文化八景观、成吉思汗影视城、水库等,这些文化资源大都没有被挖掘、利用。沿山的村庄目前发现仍保留有古戏台,在古路板村、讨思浩村等至今仍留存明末清初的古戏台各一座。还有如生盖营村、讨思浩村的古民居,是极其珍贵的民俗古建筑文化资源。目前,这些古建筑面临残损境地,急需保护。
  7、民俗文化。境内大青山前的农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民俗文物如石磨、碌碡等生产、生活用具大量遗存。非物质文化如古路板村丰富多彩的二月二龙灯节、六月六庆水节,奎素村独具特色的正月十五观灯节、四月十八的猴山庙会,圣水梁五月十三的圣水节,大窑村八月十五的火神节,均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的大青山前坡文化资源整理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
  1、保护意识淡薄。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文化资源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模糊,还未能从历史传承、文化沉淀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未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依法加以保护利用,缺乏保护的规章制度。
  2、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容量和不断增加的常住人口之间的矛盾及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拥挤和污染程度的日益加剧,直接影响了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品位和居民日常生活质量。
  3、保护利用的要求与经济条件的矛盾。历史文化遗产,在数量急剧减少的现代社会,其承担的传播和延续文明的社会功能远远超越了其作为居民住所的功能。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保护资金,大多数古村落只能任其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衰败而日趋破落,村落内居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城市居民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厚爱都受到严重阻碍。
  4、资金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虽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文化发展,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开发工作无法实施。
  5、文化专业队伍缺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区从事民间文化的职业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6、宣传力度不够。媒体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从而导致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建议
  1、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价值。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保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走向市场,吸引社会投资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发民间特色产品。这样,不仅能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业链。
  2、挖掘、保护、抢救、利用与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满族风俗文化为主线,经过前期的大量收集和整理,共普查非遗项目20个。其中“满族八角鼓”、“满族婚俗”、“满族服饰”、“满族太平鼓”、“二月二龙灯节”、“青城面塑”等6个项目已进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毫沁营剪纸”、“青城面塑”等6个项目进入了呼市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青山前坡的开发中,并建设创作区、展示区。
  3、加强古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古村落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沉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资源。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现存的那些古村落,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缩影。所以,保护古村落与发展文化旅游业和保护古村落与建设新农村应相结合。历史人文景观区是以原有的召庙、人文景观为依托,结合自然景观,打造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区,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体现呼和浩特特有的魅力。
  4、打造草原风情体验区。以草原风貌为主,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塔不图罗汉古城遗址,打造富有情趣与内涵的草原风光。种植采摘区要梳理现有采摘园,整合形成以生态采摘为主的采摘基地。生态林养护区将基于现状继续建设,从而改造现有小气候,恢复呼和浩特生态屏障的基本生态功能。
  5、打造地质考古研究区。以大窑文化遗址为切入点,建设地质考古研究区,增加本区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内涵。
  6、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一是筹资机制。政府应把当地财政按年度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大青山前坡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引导、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资助;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发展文化旅游的积极性。二是管理和运行机制。政府要明确工作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权责界限,做到文化、规划、建设、旅游、所在地政府和村委责任与权力明晰,形成合力。三是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提出可行性的保护开发建议。
  提出打造新城区“大青山文化生态产业园区”的设想,既符合新城区的开拓创新精神,又体现了谋发展的长远规划之心;既符合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城市、首府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又符合首府人民对生态环境渴望明显改善的希冀;既能利用我区大青山沉淀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自然植物的独具特色的优势,又能较好地保护大青山的各类物质文化,传承和抢救非物质文化。应该说这是一个长远的、宏伟的战略构想,也是新城区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设想任重而道远,但新的文化生态产业园区将成为新城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柱,将会明显提升新城区的综合竞争力。
其他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有效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吃透教材,熟知知识与教育媒体的长处,找准课程资
近日,大都会人寿宣布与马来西亚大马证券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并申请监管机构批准,协议涉及大马人寿与大马家庭回教保险公司。拟定的交易结果将是大都会人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来说,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是比较特殊的.因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是为了培养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高
在城镇建设中,如何把城镇的文化内涵物化到城镇建设中,如何在城镇建设中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把城镇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镇的竞争力,是笔者撰写该文的目的。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幼儿的智力、陶冶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幼儿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是为了获得统治正统性不得不依赖尊王论.其后,明治政府一面向知识阶层宣传天皇是“开明专制”的实权之君,一面又向普通民众宣传天皇是创世神的子孙,日
网络道德规范作用于网络生活。网络道德规范是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行为准则。网络道德规范的传播主要有社会途径和个人途径两种,又主要表现为网络形式和自律形式。通过考察网络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国家建设输出了大量能源,但本地的经济发展却依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补偿体系不健全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区域公平
思政元素融入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本文在《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探索从挖掘教材内容、碎片化教学、设置思政专栏等方面融入思政元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灵魂,它可以陶冶居民的情操,凝聚人心,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指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