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提出来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得到提高。在此,笔者主要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重点谈一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即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效性
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简单来讲需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技艺
1.1创立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应该通过创立情境的办法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有足够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求知欲会得到无限的加强,学生才能够将原本比较枯燥的语文学习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去做。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导《隆中对》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上来就让学生朗读背诵,就课文中间重要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对《隆中对》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将相声引入到教学之中。用相声的方式将隆中对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叙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樊城一战中曹仁大败而归。归来后曹仁向曹操请战败之罪。曹操非但没有处罚曹仁反而安慰曹仁不要在意一时的成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相同的错误。那么,究竟是谁帮助刘备让曹仁败走樊城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很好奇,这个时候让徐庶出场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了。那么,徐庶又是怎么归于刘备的呢?徐庶之后的遭遇又是怎样呢?徐庶最后被曹操以其母笔记诈走,但是徐庶走之前向刘备郑重推荐了卧龙诸葛亮,之后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由来。学生在相声的带领之下不知不觉就回到了烽火四起的三国时代。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对于隆中对内容的掌握一定会更加的深刻。
1.2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对于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能够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在进行《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我给班里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将其表演出来。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将这篇课文变成一个小品,也可以简单的就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朗诵,甚至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将画面还原到纸上,创作一副有关皇帝的新装的图画作品。总而言之,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这篇课文进行表现。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活跃起来、踊跃表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1.3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就教学手段而言,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教师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能够得到更有效地实现。同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可以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图画甚至视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讲解的时候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和感性的孔乙己形象。将孔乙己以可触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刻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帮助学生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2.1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
要想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所谓的预习决不仅仅是指在上课之前将书本内容简单的浏览一遍,也不是指将课文中间的生字词解决掉。准确的说预习应该是学生在辅导资料的帮助之下对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对课文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程度进行硬性规定,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预习任务。
2.2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要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词句的阅读,对比较长的句子进行正确的断句。而且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带有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文章蕴含的感情有清晰的感触和理解。阅读不仅要有感情,在一定的时候还需要有速度。教师要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在阅读之后在脑海之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最后,阅读绝不是一遍就足够的。学生对于文章一定要反复的进行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3训练学生勤于思考
人只有多思考才能够更好的进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在不断的思考之中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思考之中学生会学会质疑,学会不盲从。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
3设计科学的教案
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在课前教师要就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防。对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要提前想好解决方案。在教案的设计之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教案的内容设计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问题难度要呈螺旋式的上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和解决。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9
[3]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效性
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简单来讲需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技艺
1.1创立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应该通过创立情境的办法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有足够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求知欲会得到无限的加强,学生才能够将原本比较枯燥的语文学习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去做。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导《隆中对》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上来就让学生朗读背诵,就课文中间重要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对《隆中对》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将相声引入到教学之中。用相声的方式将隆中对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叙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樊城一战中曹仁大败而归。归来后曹仁向曹操请战败之罪。曹操非但没有处罚曹仁反而安慰曹仁不要在意一时的成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相同的错误。那么,究竟是谁帮助刘备让曹仁败走樊城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很好奇,这个时候让徐庶出场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了。那么,徐庶又是怎么归于刘备的呢?徐庶之后的遭遇又是怎样呢?徐庶最后被曹操以其母笔记诈走,但是徐庶走之前向刘备郑重推荐了卧龙诸葛亮,之后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由来。学生在相声的带领之下不知不觉就回到了烽火四起的三国时代。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对于隆中对内容的掌握一定会更加的深刻。
1.2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对于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能够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在进行《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我给班里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将其表演出来。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将这篇课文变成一个小品,也可以简单的就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朗诵,甚至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将画面还原到纸上,创作一副有关皇帝的新装的图画作品。总而言之,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这篇课文进行表现。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活跃起来、踊跃表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1.3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就教学手段而言,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教师拥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能够得到更有效地实现。同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可以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图画甚至视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讲解的时候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和感性的孔乙己形象。将孔乙己以可触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刻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帮助学生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2.1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
要想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所谓的预习决不仅仅是指在上课之前将书本内容简单的浏览一遍,也不是指将课文中间的生字词解决掉。准确的说预习应该是学生在辅导资料的帮助之下对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对课文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程度进行硬性规定,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预习任务。
2.2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要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词句的阅读,对比较长的句子进行正确的断句。而且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带有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文章蕴含的感情有清晰的感触和理解。阅读不仅要有感情,在一定的时候还需要有速度。教师要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在阅读之后在脑海之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最后,阅读绝不是一遍就足够的。学生对于文章一定要反复的进行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3训练学生勤于思考
人只有多思考才能够更好的进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在不断的思考之中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思考之中学生会学会质疑,学会不盲从。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
3设计科学的教案
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在课前教师要就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防。对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要提前想好解决方案。在教案的设计之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教案的内容设计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问题难度要呈螺旋式的上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和解决。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9
[3]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