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竹伟:“红墙女作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竹伟(1948年— ),女,传记文学作家。
  河南南乐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73年被调入解放军报当记者,直至1980年被调进南京军区创作室陈毅传记组,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多年来,为了写好老一代革命家的传记,在翻阅数百万计的档案史料的同时,铁竹伟常年奔波国内外,采访人数过千,其中包括当年健在的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元帅,王震、谷牧、方毅、乔冠华、黄华、张爱萍、张震、肖华、许世友、杨成武、李德生、钱学森、巴金、冰心、夏衍、程思远、黄维、沈醉等百十位党政军部长以上干部、重要的民主人士、统战对象,各界名人及数百计的干部及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还有大量外国学者、友人和海内外华人、华侨,因而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笔下的周恩来、陈毅、廖承志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形象,栩栩如生,真实生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铁竹伟被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称赞为“女状元”,在社会上也有“红墙女作家”的美誉。
  近三十年,铁竹伟辛苦并快乐着!她完成了《一个人和一个城市》、《陈毅元帅最后的岁月》、《廖承志传》、《我的伯父周恩来》、《红军浪漫曲》、《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穿过硝烟的握手》、《苍天厚土》、《世界船王中国心》、《山高水长》等十多部传记纪实文学作品,写了数十篇报告文学、小说和散文作品,还参加了《陈毅传》、《百年恩来》、《雨花魂》、《廖承志》多部传记、电视专题片的写作。
其他文献
搜索引擎指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经过一定整理以后,提供给用户进行查询的系统。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万千,而且毫无秩序,所有的信息象汪洋上的一个个小岛,网页链接是这些小岛之间纵
中篇小说《扎涅塔》是亚历山大.库普林晚期佳作中的名篇,小说处处闪烁着库普林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光辉,体现了作者库普林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存
近年来,各种期刊登载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些高职教育新术语的英译。在解读这些术语概念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剖析,便于人们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更好地使用概念。
2010年4月19日《解放日报》6版“解放论坛”栏载《也是一种“潜伏”》一文,提出新概念:“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潜性别字。”“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潜性别字,数量虽然不多,却是一个个‘潜’得很深,‘伏’得很低,有的甚至已习非成是,一般人很难觉察。”并论述了四个例证。  其一是:“当年编《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先生曾特地关照我,不要把他笔下的‘造形艺术’,改成‘造型艺
经过几期试版后,《老年日报》终于固定以新五号字出版了。  许多老年朋友看了近来的《老年日报》,纷纷称赞该报社的编辑同志们为老年读者着想,帮老年朋友解忧的好举动。他们说,《老年日报》改变后,“字号变大了,眼前亮堂了!”  翻阅改版后的《老年日报》,大字号的报纸版面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编排错落有致,印制清晰的版面文图,版版彰显着报纸的崭新内涵。报纸在改用大字号后,调整紧缩了文字的行间距,对于报纸刊发的各
笔者以2005年之后的学术文献为主进行理论综述,重点对国内学者有关教育、医疗与卫生、就业等方面的近期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角度对国内
在全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笔者就"十八大"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影响,从拓展学科领域、丰富
2010年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网络上发生了一件被称作“犀利哥”的事件:一个贫困潦倒且患有精神病的乞丐,缘自一张照片被网络媒体传播炒作成一个众人皆知的火热传奇,被PS后的照片也成为了时尚前沿的代表,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网络媒体及无数人士的关注使得一个乞丐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跃升为一个明星样的人物,在短时间的热潮之后又回到了茫茫的人海中。  如果说炒作者的初衷是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那么,这也是无
“时尚杂志”现在变得越来越难被定义,因为随着时尚消费影响力的无所不在,媒体在编辑品位与书写角度上有了新的风貌,不论是商业财经型、生活风格型,或是文学文化型的杂志,都学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