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除了教授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品质培养。品质培养中最重要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好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本文针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中职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一)好吃懒做,盲目攀比
大部分中职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的家境比较好,养成了学生好吃懒做的性格,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连平时的值日都不肯去做。
(二)文明礼仪缺失
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打闹;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满口脏话;见到老师和长辈不理不睬,甚至背后给老师取外号,戏弄老师;同学之间经常为了小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三)缺乏责任感
受社会和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走廊上、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脚印;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不肯多做一点,对老师安排的任务挑三拣四。
二、造成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特别是网络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众倾向。他们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容易激动、冲动。
(二)家庭因素
中职学生的家长对待孩子大抵有这两种态度,一是娇纵,对学生过分宠爱,有求必应。造成了学生凡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考虑他人。另外的是不管不理,由于对小学初中孩子的表现极度失望,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完全放任不管。这样导致学生与家长关系僵硬,性格孤僻。
(三)网络因素
当前,无处不在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职学生还较为幼稚的心灵。一方面,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中职学生吸收课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但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却也是极大的。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人手一台电脑,每天上网到凌晨才肯入睡,而没有电脑的同学则更是晚上爬墙外出通宵上网。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缺乏节道德的约束下的网络,学生汲取了过多的黄色,暴力信息。而把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则在网上受到讥讽,大大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如何矫正中职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从老是身上学习模仿。还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表扬好的学生,给学生讲讲身边的好人好事,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学校生活活中。通过播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放弟子规等有益于身心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单从学校一方面来解决,必须家校联合。对于家长我们必须做好引导。对过于娇宠的学生要让家长适度放手,让学生从值周,实习等体力劳动中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劝服家长必须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拳脚不能解决问题,家庭环境和谐了,学生自然慢慢步入正轨。
(三)深入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又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四)培养学生礼仪文明
学生的不理不睬,很大原因是缺乏自信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班会课可以开展文明礼仪、学会沟通系列。让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本领,可以通过班会课上学生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同桌,锻炼学生的一个胆量。在平时,强制学生必须与自己打招呼,通过一步步扩展到科任老师,学校领导,长辈中去,最终让学生养成打招呼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可以改善的。很多学生从一个不做家务,与父母缺乏沟通的性格孤僻的小孩慢慢变成了卫生积极,会关心父母的懂事小伙。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推动了班风的建设,班级的管理问题也自然少了许多。
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从他们的成长中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三年的学习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一、中职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一)好吃懒做,盲目攀比
大部分中职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的家境比较好,养成了学生好吃懒做的性格,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连平时的值日都不肯去做。
(二)文明礼仪缺失
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打闹;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满口脏话;见到老师和长辈不理不睬,甚至背后给老师取外号,戏弄老师;同学之间经常为了小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三)缺乏责任感
受社会和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走廊上、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脚印;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不肯多做一点,对老师安排的任务挑三拣四。
二、造成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特别是网络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众倾向。他们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容易激动、冲动。
(二)家庭因素
中职学生的家长对待孩子大抵有这两种态度,一是娇纵,对学生过分宠爱,有求必应。造成了学生凡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考虑他人。另外的是不管不理,由于对小学初中孩子的表现极度失望,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完全放任不管。这样导致学生与家长关系僵硬,性格孤僻。
(三)网络因素
当前,无处不在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职学生还较为幼稚的心灵。一方面,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中职学生吸收课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但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却也是极大的。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人手一台电脑,每天上网到凌晨才肯入睡,而没有电脑的同学则更是晚上爬墙外出通宵上网。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缺乏节道德的约束下的网络,学生汲取了过多的黄色,暴力信息。而把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则在网上受到讥讽,大大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如何矫正中职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从老是身上学习模仿。还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表扬好的学生,给学生讲讲身边的好人好事,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学校生活活中。通过播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放弟子规等有益于身心的视频,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单从学校一方面来解决,必须家校联合。对于家长我们必须做好引导。对过于娇宠的学生要让家长适度放手,让学生从值周,实习等体力劳动中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劝服家长必须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拳脚不能解决问题,家庭环境和谐了,学生自然慢慢步入正轨。
(三)深入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又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四)培养学生礼仪文明
学生的不理不睬,很大原因是缺乏自信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班会课可以开展文明礼仪、学会沟通系列。让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本领,可以通过班会课上学生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同桌,锻炼学生的一个胆量。在平时,强制学生必须与自己打招呼,通过一步步扩展到科任老师,学校领导,长辈中去,最终让学生养成打招呼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可以改善的。很多学生从一个不做家务,与父母缺乏沟通的性格孤僻的小孩慢慢变成了卫生积极,会关心父母的懂事小伙。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推动了班风的建设,班级的管理问题也自然少了许多。
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从他们的成长中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三年的学习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河源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