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论坛梳理观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267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者论坛”作为学校创新性工作的代表,在学校领导坚定的声音中拉开了帷幕。此“论坛”是学校为特级教师量身打造的“争鸣”舞台,每位特级教师都将作为主讲人登台亮相,面对全校教职工将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学术追求、师德风范以及成功的教学经验逐一解剖,在“思想”的层面上发挥高端引领的作用。
  期待中的“灾难”首先降临到我的头上。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多年的教育思考上升到思想的层面确实是一个挑战。
  埋怨也好,理解也罢,工作已经布置,心无旁骛地静心思考才是正理。于是,查资料、理思路,回忆、总结曾经的教学行为,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没有了埋怨,反而从心底里感谢起“思想者论坛”来。因为“思想者论坛”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梳理教学思路的契机,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绝佳机遇,一个与全校教师研讨的难得机会,抓住它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想到此,我的心情平和了很多,压力也变成了动力。
  静心思考中,对“思想”一词的理解也在渐渐明晰起来。原来“思想”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观点。于是,借助论坛梳理观点的念头便渐渐占了上风,现捡拾片段以飨读者。
  一、人生观点之“疾风知天命”
  本以为自己还踌躇满志,朝气中透着蓬勃,没想到斗转星移中青春已渐行渐远,永不回还。一颗总想飞翔的、懵懂的童心,始终保持着幼时的那份稚气,浑然不觉中,“知天命”的门槛已近在咫尺。伴着青丝间的些许白发和脸上渐渐增加的几道皱纹,“层林叠嶂”自然有说不尽的感慨。年轻时渴望过的东西,也许至今还遥遥无期难以实现;曾经的鲁莽、倔强,也在岁月更迭中渐渐地变成周全与坚韧;为人处世中虽多了几分成熟,却很难做到世事洞明;虽不能说事业有成,却也在默默无闻中艰辛付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奏的加快,都促使正在向“知天命”迈进的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我还有许多渴望、许多期待,还梦想着成功,于是只好“不待扬鞭自奋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借助多年来已有的积淀,在新的平台上,争分夺秒地去实现曾经在头脑中深深扎根过的梦想,面对疾风中小草的微笑,唱响人生知“天命”的坦然。
  二、人生观点之“感谢‘跟头’”
  从幼时想要挣脱母亲的怀抱蹒跚学步开始,我们不知栽过多少跟头。有些跟斗栽得无奈,有些跟头栽得滑稽,有些跟头可能还带有“高难度”动作,引来大人们的哄笑一片,这其中有赞许、同情、无奈,更多的是期待。渐渐地,那颗懵懵懂懂的童心开始想要飞翔,尽管有时会栽得头破血流、伤痕不断,但依然义无反顾,終于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行走的个体。感谢跟头,是它教会了我们顽强,在不屈不挠中学会了走路,奠定了我们人生的第一步。
  后来,上学了,工作了,思维的层次也在提高,但还是不断地跌出一个又一个跟头。有些跟头跌得小,爬起来哈哈一笑,拍拍屁股继续前行,权当自己的人生又多了一段难忘的履历;有些跟头跌得大,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地永记,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痛,每每想起便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怯意。
  有时候跌跟头可能会成为挽回自己一生错误的唯一机会。近日,在读《教育文摘》时就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原来的路线,打算抄近道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在它穿越那片看似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摔了个跟头。他没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揉了揉有点疼痛的膝盖,继续前行。但没走出几十米,又结结实实地绊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坐在那儿,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打量着脚下的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疯长的、极柔软的枝蔓编织的一个个隐蔽的草环。行人稍不注意,就会绊跟头。他站起来将目光再往前延伸,不由大吃一惊,前方不远处,掩藏在繁茂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
  多么可怕的跟头,又是多么值得庆幸的跟头,就是因为它的出现才可能让我们发现不同的转机,成就我们一生的转折和终生的财富。这是一种福气,应该感谢“跟头”。
  其实,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跟头,才使我们人生能够跌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想一想,在前行的路上还会跌跟头,但我们却不会停下自己追寻的脚步,即使跌倒了,权当给自己找一个休息的机会,坐下来向四周看看,不要漏掉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
  时间在流逝,记忆中,所跌的跟头也在不断淡化,然而人生旅途中的经验背囊却越来越充实,一个又一个的跟斗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阅历,强壮着我们的双腿,充盈着我们的睿智,使我们不断成熟起来,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跟头”吗?
  三、教育观点之“点滴思考”
  偶然的一次机会与孙先亮校长①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教育。孙校长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教育的真谛时,会产生一种顿悟:教育不就是一种提醒吗?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发展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吗?教育是无意中的有心,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教育是一种态度、一种期待、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欣赏。
  不可否认,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犹如高屋建瓴,富有前瞻性与导向的意义。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可能有所欠缺,教学行为却具有鲜明个性。无论愿意与否,有意与无意之中,我们都在切实感悟着教育的真切内涵,实践着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教学观点之“蜜蜂酿蜜的启示”
  蜜蜂酿蜜不仅需要远距离飞行,而且要把采集的花粉酿成蜂蜜,这是一件非常繁杂、辛劳的苦差。“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1]人们喝到的蜂蜜正是蜜蜂在周而复始的单调劳动中收获的成果。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若仅有蜜蜂忙忙碌碌,甚至不得片刻清闲就能酿出蜜来吗?答案是否定的。蜜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将采集的花粉,经内化,变成了人们喜欢的蜂蜜。
  学习与蜜蜂酿蜜之间看起来好似风马牛不相及,扯不上关系,但仔细想想,它们之间还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都需要刻苦、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反反复复,在单调的氛围中学会持之以恒,这真需要本能的精神支撑。
  话说回来,若不能将蜜蜂酿蜜的内化环节学到手,不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那么,就算能做到早起晚睡、片刻不停地去学习,也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家长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疑惑吗?孩子平常的学习还可以,课上能跟上教师的进度,也能听懂教师所讲的知识;课下能读懂书上的内容,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据孩子们反映,做起作业来还是无所适从,既找不到解题思路不知从何处下手,更不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在哪里。但有经验的教师会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学生上课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代表学生学会了知识。因为他听懂的是教师已有的知识,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好比是蜜蜂酿蜜,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若缺少这一环节,则回答“听懂了、学会了”的学生都只是自欺欺人。同样道理,课下从能把书看懂到把书上的知识彻底掌握,也需要同样的过程。看懂需要理解,理解需要反复,唯有在反复中才能提升。若仅仅是把编者的意图看懂后,就下断言说自己学会了,只能说明你离学习的高境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蜜蜂是在酿蜜,更是在酿造生活;学习是在充实自己,更是在体验充实自己的过程。单从这一点上说,学学蜜蜂又何妨!
  五、爱校观点之“我爱我家”
  午山宽厚的臂弯里
  装满了近三千师生的欢笑
  却装不下学子们要飞翔的梦
  
  校园内算不上巍峨的慈龟山
  独自经历风雨
  一抹抹绿色显出昂扬生机
  
  国旗下拳头紧握
  敬教乐学育人报国
  成了我们共同守护的灯塔
  
  教学楼里朗朗的读书声中
  已绽开我们的希望之花
  这就是我的校园我的家
  
  我爱我家 因为
  这里 有我的春华秋实
  这里 有我的冬雪夏花
  
  就算我是家的过客
  家也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
  毕竟在家中我种上了梦想
  早生了华发
  
  注释:
  ①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现任校长
  参考文献:
  [1]一个关于科学小知识的小故事[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349531.html.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莉婧)
其他文献
2011年10月18日,我社常务副社长李照宾与记者一行3人走访了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平原一中,这所坐落在德州南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于1926年建校,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走近它,历史的古
本文提出优化选题的三项原则:①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②学科前沿性的项目,③读者的需要.文章还论述了优化选题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及实现优化选题的途径.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品德课在学生主体人格培养上应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不同年龄阶段遵循不同发展目标。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应为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等打好基础。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习惯,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循序渐进,调控品德教育要素功能,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向
准确选择审稿专家一直是编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笔者认为科技论文的“作者简介”所著录的信息应有助于科技期刊准确遴选审稿人,建议了“作者简介”应著录的内容和格式。
总结了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应遵循引用正式出版的文献、直接引用的文献、最新和最重要的文献以及公正性和准确性等原则,同时对参考文献著录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引文原则宽松不一
笔者通过对医学期刊上论文的回顾性分析,阐述对文稿删改的利弊,认为目前在一些医学期刊上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对文稿有过度删改的问题,提出编辑对文稿的删改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摘要:输电线路故障中由雷电导致的输电线路跳闸占有极大比例,防雷是雷雨活跃地区电网的重要安全工作。通过分析雷电对于输电线路和电网的危害,指出当前采取的主要防雷措施及其缺陷,提出综合防雷的方法及其重点,对电网安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跳闸故障;避雷器  作者简介:陈宏(1974-),男,四川通江人,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电业局,工程师。(四川宜宾644100)  中图分类号:TM7
“结构式摘要”在国内生物医学期刊中倍受编、作者亲睐和认同,使用普及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令人乐观。笔者总结6年来应用结构式摘要的实践和体会,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思考意见,旨与
为了搭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交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教改一线”栏目特面向全国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诚征稿件。
通过列举一本编校质量较高的编辑期刊中的几处错误,分析了产生同类错误的可能原因。介绍一种有效避免编校错误的具体方法。 By citing a few errors in an edited jour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