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如何发展的思考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职业技术培训也要与时俱进。技校教育,应从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关键词]多渠道办学 改进教学模式 创新型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1—7597(2009)101019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结构随之不断更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应从招生渠道、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一、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办学形式
  
  需要对过去单一的培养方式、培训模式进行变革。可在以学力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方式,主要设想如下:
  (一)开展岗位技术培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将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些技术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要想走向技术岗位,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这个市场的潜力,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培训时间短的工种(职业),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训的内容,以单一技能为主体,只要满足岗位操作技能需要就行,不需要过深的文化知识作基础。如:电焊工、制冷设备安装工、电动机维修工等。让他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习,有了一技之长,就容易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开展各种形式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根据个人素质情况和学校本身的师资及设备等条件,灵活调整培训专业和时间,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顺利实现进城就业。
  (三)为名优大型企业在岗职工进行岗前、岗位强化培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化,新技术在生产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培训岗位针对性更强,时间更短。这类培训对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更加广泛、娴熟。如:电气维修工、生产线安装调试工等。
  (四)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科技技术在不断进步,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旧职业不断的淘汰,新职业不断的产生。单一的技能不可能成为永久的铁饭碗,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拓思路,开发新技能,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给技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如增添数控机床操作工等。
  (五)要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训。目前,中国大陆将首先以世界大工厂的身份跻身于全球经济。而作为运行支柱的高等级技术工人后继乏人。技师需在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和相应培训,从低到高的逐级晋升。目前从中、高级职业学校进入技术工人队伍的比例偏低,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基础的薄弱必然使发展受到限制。
  只有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形式的多样化,才能给技工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技能培养的要求,必须有适合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要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要扩大技校的招生群体,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技校的各种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学生要升学,有的学生要就业,有的学生要学技能……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多项教学目的,考虑到学校的长期发展计划和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一)多层次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层次区别,以不同的教育目的为基础,从岗前培训为目标至对口升学为目标采用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教学培训通道,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因“才”施教。
  (二)模块化教学。为以掌握单一技能、技术为培养目标的群体,提供教学服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越性在于适应面宽,教学成本低,学习周期短,办学效益可以大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实行“学分制”打好基础。模块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实习教学模式,它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是技能与知识的融合体。它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建立以规范性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习教学体系。明确实习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各个阶段实习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
  分层教学、模块教学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好方法。如果把这两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为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三)建立产学基地(打造金牌专业)。产学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降低实训教学成本,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边生产边实习的教学方式,在我院的实习工厂就进行过成功的尝试,把纯消耗的实训教学,转变为效益性劳动。现在,根据我校各方面的条件,依照教学课题的内容,可以先组织一些外加工。然后向系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生产、教学的合理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进步的良好途径。
  (四)拓宽专业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大中型企业技术工人主要是流水线上作业和先进装备作业。而复合型技能工的岗位适应能力要比单一技能工强。还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和就业需要,培养智能复合型技术工人(如数控操作、数控机床维修),也就是既有复合的技能又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的工人。
  在学生掌握多种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在相关专业可开设一些选修课。
  
  三、管理模式的改革
  
  (一)人事制度的变革。只有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才能使各个教学活动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现行的人事制度和教职工的传统思想观念,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若采用聘用制度,就可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教职员工的潜力,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使技校更具有活力,更适应社会,对教师的岗位职责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是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还需要向“同类专业,多项技能”的方向发展。如:维修电工类教师,除了具有维修机床设备的能力外,还要具有维修电梯设备,制冷设备等多项技能;车工类教师要具有普通车床的操作技能,还要有数控车床的操作能力等。只有实现了“一人多岗,一人多能”,教学改革才能行之有效。
  (二)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型教育来培养。而实施教育的主题应该是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利用良好的工作环境有计划的将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传统工艺与创新实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因此“双师型素质”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多技能的素质能力。这样,才能使技校的实习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创新型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更新的教育观念,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