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实践观中人的“自我”超越性——从人本质的异化到复归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zwzrz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作为主体的人首先是一种现实性的创造者,承担着改造现存世界的历史作用,拥有着实现生命本质的认同情怀。"实践"本身就意味着在进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某种永不间断的变革活动。而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异化形式的统治之下,人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受着外在的统治和压迫,人们逐渐进入一种萎靡的状态,忘却了自身的历史和使命。那么,怎样通过实践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行不断地反思,超越已有的现状去憧憬未来、规划未来,动态地展现一个人成为真正人的过程或者自在自我如何向自为自我的过渡过程则成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在今天主要探讨的话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提高利率可抑制过热的经济,而降低利率能刺激消费与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低迷,央近年由于我国经济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繁荣的理论源泉,为少数民族文化
蒙古民族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自古蒙古族以游牧为主 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蒙古族一切室内用品皆以方便携带为主.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水平
水族是一个具有丰富伦理精神的民族,水族的个人伦理、代际伦理、人际伦理和社区伦理生态,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社会伦理思想。这些传统社会伦理思想,在水族地区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