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苏共史料的启示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发“红包”


  发“红包”,即用封口的大信袋给党政军高级干部送一大笔钱。其钱数多少,按级别和“贡献”而定,通常为官员月薪的一至二倍。这“红包”制度,直到1956年才被赫魯晓夫取消。而据苏共元老、曾为第二把手的莫洛托夫回忆,它是二战结束后由斯大林亲自提议实施并制度化的。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实行巴黎公社的“廉价政府”原则,官员薪金大体与工人的平均工资持平。如1918年列宁的平均月薪为807卢布,仅比工人月薪420卢布高近一倍。但斯大林出任总书记后官员薪金大幅上涨,并允许给某些人特别高的工资。1923年下半年,俄共中央组织局编制高级干部的“职务名册”,大致一万名左右;这些高官不但拥有相应的权力,而且还享有明文规定或没有规定的各种特权。仅以工资论,斯大林是中央委员兼民族人民委员,领双薪、约860卢布,但此时工人的平均月薪仅10卢布。“廉价政府”,名存实亡。
  事实上,斯大林发“红包”早已有之。1932年为在党内确立优势,斯大林常给各地省委书记发“红包”并附上如下内容的“条子”:“卡巴科夫,恳请在代表大会上支持一下。斯大林不会忘记你的。”“红包”和“条子”实际上就是拉拢、收买,即变相行贿。它明确无误地引导高级干部:只要跟着斯大林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样样有。党的决议、纪律制度、法令政策,都无足轻重;照斯大林的旨意行事,一切就妥了。“红包”的大小,显示着高级干部在斯大林眼里的分量和信任度。上下级的同志平等关系,变成父与子、主与奴的人身依附关系,一言堂、家长制,愈演愈烈。“红包”败坏党风政风,也腐蚀高级干部,权力腐败逐渐滋生、蔓延。
  与“红包”制并行的,还有特权制。如给高官配置豪华别墅,搞特供、让高官享用质优价廉的各种商品,子女免费保送重点学校,提供特殊的优质医疗服务以及警卫、厨师、保姆等。勃列日涅夫时期,位居权力核心的政治局委员在国家银行都有不受限制、可随意提款的账户。一个高踞于人民头上的“在册权贵”即特权阶层,就这样悄然生成。
  对斯大林、莫洛托夫这些顶级高官而言,工资、“红包”已经失去货币的意义。他们早就生活在“共产主义天堂”了。1947年币制改革后,斯大林把自己的工资加到10000卢布,是工人平均月薪的20余倍。但他的工资袋在书桌上堆得高高的,从未打开过。他的钱没处可花,从不需要购买东西,一切全由公款买单,包括吃、穿、住、用以及大批服务人员的开销等。他的工资都到哪里去了,连斯大林自己也不知道。
  莫洛托夫坦承,他也不知道自己挣多少工资。“不知道,我从不关心这个问题”。“到我们这一级就特殊了,一切由国家包了,还可以拿工资。实际上国家什么都包了。……而且战后根据斯大林倡议,采用了红包制。用这种封口的信封给领导人送钱,很多的钱。数目不仅太大,而且过分。斯大林得多少,谁都说不清。他有几所别墅……怎么算得清得多少呢?斯大林仅在莫斯科郊区就有4座专用别墅”。莫洛托夫这番谈话,说明超级权贵有多腐败!待到被逐出权力高层、强制退休,他才关心起自己的养老金,先是每月120卢布,后又增至300卢布。失势的莫洛托夫再也享受不到优越性了。
  我不敢说是“红包”葬送了苏共和苏联。但由斯大林发“红包”而逐步形成的“在册权贵”,当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负全责。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与特权,不是小问题。若待遇过高、特权多多,难免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以致忘了初心、变质腐败,那就很可怕、很危险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抵制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这确是切中要害的治党、反腐之关键所在,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方能免蹈苏共覆辙,立于不败之地。

执拗的“灰衣主教”


  历经苏联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的苏斯洛夫,自1948年接替日丹诺夫到1982年去世,掌管意识形态长达38年。他作为苏共最权威的理论家,却被人称为“灰衣主教”。
  我不知“灰衣主教”的出典,是因为他常身着铁灰色西装,还是由于马列经典有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一说,遂以“灰衣”喻理论的缘故;但可肯定,“三朝元老”苏斯洛夫靠僵化思维、固守教条而稳居权力核心圈,对苏联后期的停滞不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有小学文化的苏斯洛夫,1921年入党后才上速成中学,再就读于国民经济学院、红色教授学院,并在莫斯科大学和工学院任政治经济学教师。他跟斯大林私人秘书麦赫利斯熟识,当麦调入 《真理报》,办报著文均须引用列宁、斯大林语录,而这恰是苏斯洛夫的强项、特长。他总能找出恰到好处的领袖语录,连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的话也能很快觅得。麦赫利斯的举荐、提掖,让苏斯洛夫引起斯大林的注目;加上在“大清洗”运动中表现突出,苏斯洛夫仕途上节节高升。1947年由斯大林提名,45岁的他出任苏共组织局委员和党中央书记、接手传媒舆论工作;后又兼 《真理报》 主编,一面卖力组织对“机会主义”的大批判,一面大肆鼓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深得领袖赏识。1952年进入中央主席团 (政治局),跻身苏共核心领导层。
  “灰衣主教”并非浪得虚名。马恩列斯的语录,他格外用功,背得滚瓜烂熟,用来得心应手。1964年苏共中央召开二月全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命苏斯洛夫作大会发言、批判个人崇拜。中央写作班子成员布尔拉茨基等替他拟好稿子,苏斯洛夫看了认为力度不足,有一处需用一段列宁语录加以提炼、点睛;布尔拉茨基想自己动手,苏斯洛夫抢先说:“这个我自己来,我现在就去找。”他跑到办公室,熟练地拉开小抽屉,然后快速翻检语录卡,一看不是,又默读另一张,还不对,最后抽出一张,他得意道:“就这张,这张合适。”布接过一瞧,觉得真是一段好语录,挺管用。多年后布尔拉茨基回忆说:“当我看到身为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找一段语录,就像找一个小玻璃珠子,就像过去的君主选捻珠一样,我不禁失笑起来。”其寻章摘句、翻检语录的本领,超一流!不过,一个理论家居然靠搜寻领袖语录吃饭,一切用语录来解决问题,岂能不陷于教条主义?
  苏斯洛夫的死搬教条,有时执拗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因在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中抢先发难、立有头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斯洛夫格外倚重。不久他上升为二号人物,主持中央书记处,掌控内政外交和意识形态大权。苏斯洛夫则投桃报李,为勃列日涅夫炮制“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并对这个理论的“经济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作了权威论述。但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恪守斯大林教条“准确性”的“灰衣主教”,也闹出洋相、笑柄。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个概念的表述,每次写作班子在这两个短语之间写成“和”,苏斯洛夫都很认真地划去“和”字,加上连接符号“—”,即写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他改的理由,据称是“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两种表述没有实质性差异。“灰衣主教”执拗地改“和”为“—”,真正原因还在彰显其理论、表述的正统性、权威性。凡是斯大林、日丹诺夫、苏斯洛夫钦定的概念,一个字都不能改,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动!名为维护概念的“准确性”,实则维系其绝对权威,马列主义在他手里变成了“宗教”。只管在字面上竭力固守教条,不顾它与现实生活如何脱节,与社会实践如何背离;“灰衣主教”就是这么个闭眼不看事实、持极“左”教条的理论家。如同阿尔巴托夫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 所说,“政治家、理论家和新闻记者只能用别人的思想,即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斯大林 (一般说引用斯大林的话,要比引用列宁的话多二三倍,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多五六倍) 的、当时被确认的其他领袖以及 《真理报》 的近期社论 (它们很快就会过时) 的思想去写作、讲话,甚至思考 (尽管是很细心和慎重—— 要审,不然就可能遭遇到很大麻烦)”。教条盛行、禁锢思想的苏联,许多人不得不扮演“夜间人”的角色。
  一个党、一个国家,确像邓小平说的,“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斯大林、日丹诺夫、苏斯洛夫种下的意识形态苦果,终化为苏共和苏联的不堪承受之痛!
  (选自《钟山风雨》201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完善选修课对学生的培育功能,优化学校对选修课的管理,文章结合湖南省长沙市第六中学近两年选修课的开设、实施情况,对选修课程的设置、选修课程的教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师授课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对选修课程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选修课程;新课标;教育管理  一、选修课程的含义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选修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可
我于1936—1940年就读于原中央大学中文系。岁月播迁,世易时移,昔日的青衿少年也早已白雪满头。当年亲炙诸师,多学界耆宿;同窗学友,谊同手足。忆及旧事,宛在目前。谨就记忆所及,写下一些片段,故曰琐记。王伯沆先生  我没有上过王伯沆先生的课,大概他的课是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我还轮不到去上。只是因他名气很大,同学们都说他的课讲得精彩,我就去旁听了一课。谁知我还没进教室,教室里已无插足之地。不但教室门
盖叫天家的新房子有一个花园,其迁入不久,即雇工用水泥铺了一方地,他自己练功在这里,教孙儿练功也在这里。花园的一端,在滴水檐下,放了幾张藤椅子,假使你清晨或黄昏到盖家做客,就会被盖老邀请:“上这儿来坐,他们练功了,请你看看。”他们,指的就是四个孙儿。  认真地讲,这四个孙儿不仅是在练功,同时是在排戏,是正正式式的排戏,他们都穿着行头,不过每一身行头上面都缀满了补绽。特别是二孙儿穿的那一身,破得最厉害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晚,逮捕“四人帮”后,汪东兴即给在京的所有政治局委员打电话,请他们立即动身前往玉泉山九号楼参加政治局会议。委员们接到电话都很惊诧,为什么把会址选在离京几十里的玉泉山?但谁也没有去问,都纷纷调车,往玉泉山而去。  政治局委员们上山后,即被领到叶剑英下榻的九号楼的大客厅里。山道上、树林里、空场上、走廊里,到处都是持枪警戒的士兵。大客厅门口站着四名腰挂手枪的中年军官和四名手握冲锋枪的士
荔枝古人多写作“离支”、“荔支”,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贡品水果之一。《后汉书·和帝纪》 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意思是,旧例,南海郡 (今广东一带) 要贡献龙眼、荔枝等水果。  在古代,能与荔枝相提并论的热带水果,惟有龙眼,这两种热带水果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树形、肉色和时序来说,龙眼和荔枝均较接近。唐人刘恂 《岭表异录》书中称:“龙眼之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槵子而不坚,肉
一  1923年夏天,丁玲跟随挚友王剑虹由上海来到南京,试图在读“社会大学”的同时寻找理想的未来。8月下旬的一天,经沪上旧友施存统、柯庆施介绍,她俩认识了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来南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瞿秋白,并很快被其英俊潇洒的风度和渊博幽默的谈吐所吸引。在秋白的动员和鼓励下,丁玲和剑虹于当年9月重返上海,进入当时由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办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的上海大学
魏征历史地位的快速抬升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乱后重建社会秩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化,崇尚实学。魏征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又重新彰显出历史价值。  唐德宗是安史之乱后颇有作为的一任皇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十二月,朝廷檢勘武德以来实封陪葬配飨功臣们名迹崇高者,魏征居宰臣一等第五位,这是高宗以后官方首次明确给予的定位。  魏征历史地位的重新提升,给后裔们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
2014年12月“上海文学艺术奖”揭晓,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有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陆谷孙教授。因编写词典而个人获奖的,似乎是破天荒第一个。虽然跟他不相识,但作为同龄人、同行,我在心里还是默然地向他祝贺。欣喜之余,不禁勾起我们参与编写跟 《新英汉词典》 为姐妹篇的 《法汉词典》 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四十七年过去了,《法汉词典》 的编写人员统统成了“70后”“80后”,还有“90后”
在梁山泊人物中,宋江是个最复杂的形象,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冲突。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  开始时,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为了结交江湖好汉,通风报信放走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没想到晁盖一伙却大杀官军,上了梁山。宋江因此事感到左右为难,陷入内心冲突的苦恼之中。  晁盖上梁山以后,立即派刘唐送来信件和金条,以答谢宋江救命之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当年中国学术界有“三马”,即指马叙伦、马浮、马君武是也。其中马叙伦、马君武皆在政治舞台上担任过重要职务,马浮则为单纯的学者。  马君武是中国留德学生第一个取得科学博士学位者。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曾用旧诗格律译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 等书。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 《物种起源》 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