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本文提出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对策,展望了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管理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
一、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这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机械制造企业计划的方式。销售计划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标准化水平差,产品成套水平低,服务定制水平弱,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有待提高。
2、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費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有些企业的有些产品甚至生产了很多年都没有一个人说得清产品的成本究竟是多少。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3、多层式的组织机构和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和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却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执行力非常差。
二、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对策
1、创新管理思想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单纯生产观点严格束缚着人们的管理思想, 致使一些制造企业相关人员至今仍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经营思想僵化, 重干轻管。为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 制造企业应树立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强化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效益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没有效益与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 也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 制造企业必须做到:坚持将市场意识与效益质量意识高度统一起来, 并且将市场意识融入效益质量意识之中,靠过硬的质量去开拓市场、管好现场。坚持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高度统一起来, 以社会责任为重, 使企业利益服从于社会责任, 始终将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常抓不懈。坚持将企业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高度统一起来, 做到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 用实实在在的制度和规范确保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2、更新机械数据与设备
在现代社会, 技术是具有高度可用的企业资源, 是科学管理的依据。在制造行业中, 与机械设备有关的数据。问题、方法、效果的信息是大量存在的, 涉及面也是非常的广泛,相互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在设备购置之前就要对该设备的有关运行过程和历史数据, 进行计划的系统的处理。在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广泛的收集机械设备,使用的技术鉴定参数及国内外设备市场信息、设备价格、有关科研成果、设备的利用率故障率维修费用、耗材情况、零配件供应情况、供货渠道等。建立起合理详实的机械设备前期信息反馈系统, 并及时向决策层正确的信息, 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将投资的目标锁定那些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机械设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械技术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 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由于一般单位的旧机械拥有量较大, 而资金又有限, 所以不可能把旧机械都淘汰。为解决这一矛盾, 可以局部更新进行技术改造, 给旧设备换上新部件、新装备、新附件, 例如对传统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可以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 增添部分新功能,使之达到和局部达到新设备水平, 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
3、强化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 制造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要想实现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财务目标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的前提下, 已经给整个制造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机械制造成本核算内容复杂, 周期长, 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当前, 诸多制造企业大都采用责任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要作好责任目标成本的分解、实际成本数据的归集、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跟踪对比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好合同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预算成本就是将投标报价时产品估价单中的各项单价换成企业内部价格, 从而以此指导生产活动。这就要求在编制预算时注意充分了解投标报价过程, 分析哪些方面已经在报价时考虑了降本措施, 哪些尚有降本空间; 必须研究合同条件和生产条件; 必须以最经济合理的生产方案和降本措施为依据; 必须以企业内部价格、市场价格为依据来计算成本, 不能简单地为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而盲目承接超出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的工程, 更不能只知道埋头干活、不进行成本分析和指标分解。同时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 实行成本倒算, 所下达的指标必须在相应各层次可控制的范围, 各层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指标下达后, 应赋予各级成本中心充分的权利, 上级对其正常管理工作不应干涉, 以保证各级成本中心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各级成本中心的奖罚比例政策, 要掌握在确实足以调动管理者积极性的程度, 起到奖优罚劣、多劳多得、职工与企业双赢的作用。
4、深化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相关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满足人们与企业的高标准生产与消费需求, 制造企业必须强化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确保高质量产品的实现。首先抓质量目标管理。以调查、制订、实施和总结为质量目标的控制过程, 是将质量管理活动、质量目标按质量体系要素及专业保障系统进行纵横分配, 做到人人职责明确、目标清楚, 并进行定期考核、督促落实。其次是抓监督保障。从质量体系和产品生产过程两个方面, 加强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评审, 定期实施质量体系内审和年度管理评审, 注重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和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加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提高质量体系的整体运行水平; 严格把好产品质量监督关, 对产品形成全过程的各道工序、各个操作过程进行监控, 以免不合格的产品进入下道工序。还要抓动态管理, 尤其是各个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严把生产要素的验收关、使用关和评定关, 以劳动力的控制为重点, 按生产的工艺流程设置工作岗位,并对各个工作岗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进场考核不合格的生产人员坚决不收, 使用中技能未达到要求或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清理出场, 评定后有不足而未加以改进的清理出场, 进行制造质量的动态管理。
5、提高人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生活目标、生活方式日益个性化发展。同时一个产品从投料到成品出厂, 要经过多重环节和多道工序, 需要有多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才能完成。因此, 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全方位、多层次性。为此我们要加强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培养, 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鼓励员工去分析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思想、新技术, 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和经营管理实践之中。通过每个员工的发展来提高生产率, 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不过在人力资源规划和设计中, 无论培训科目的设计、培训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还是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 都要注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机械制造业管理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应建设ERP 系统,建立起财务、人力资源、设计、生产计划与管理、质量控制、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物资仓储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统,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需要实施改进和升级。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对各种相关信息流通、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快速化、准确化,增强了企业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准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淑琼. 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05)
[2] 冯庆华.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09)
[3] 张宝忠.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 经营与管理. 2009(08)
[4] 张红燕.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机械管理开发. 2007(01)
[5] 邓飞,贾广飞. 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 2007(06)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管理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
一、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这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机械制造企业计划的方式。销售计划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标准化水平差,产品成套水平低,服务定制水平弱,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有待提高。
2、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費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有些企业的有些产品甚至生产了很多年都没有一个人说得清产品的成本究竟是多少。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3、多层式的组织机构和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和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却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执行力非常差。
二、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对策
1、创新管理思想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单纯生产观点严格束缚着人们的管理思想, 致使一些制造企业相关人员至今仍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经营思想僵化, 重干轻管。为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 制造企业应树立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强化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效益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没有效益与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 也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 制造企业必须做到:坚持将市场意识与效益质量意识高度统一起来, 并且将市场意识融入效益质量意识之中,靠过硬的质量去开拓市场、管好现场。坚持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高度统一起来, 以社会责任为重, 使企业利益服从于社会责任, 始终将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常抓不懈。坚持将企业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高度统一起来, 做到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 用实实在在的制度和规范确保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2、更新机械数据与设备
在现代社会, 技术是具有高度可用的企业资源, 是科学管理的依据。在制造行业中, 与机械设备有关的数据。问题、方法、效果的信息是大量存在的, 涉及面也是非常的广泛,相互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在设备购置之前就要对该设备的有关运行过程和历史数据, 进行计划的系统的处理。在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广泛的收集机械设备,使用的技术鉴定参数及国内外设备市场信息、设备价格、有关科研成果、设备的利用率故障率维修费用、耗材情况、零配件供应情况、供货渠道等。建立起合理详实的机械设备前期信息反馈系统, 并及时向决策层正确的信息, 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将投资的目标锁定那些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机械设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械技术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 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由于一般单位的旧机械拥有量较大, 而资金又有限, 所以不可能把旧机械都淘汰。为解决这一矛盾, 可以局部更新进行技术改造, 给旧设备换上新部件、新装备、新附件, 例如对传统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可以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 增添部分新功能,使之达到和局部达到新设备水平, 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
3、强化成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 制造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要想实现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财务目标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的前提下, 已经给整个制造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机械制造成本核算内容复杂, 周期长, 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当前, 诸多制造企业大都采用责任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要作好责任目标成本的分解、实际成本数据的归集、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跟踪对比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好合同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预算成本就是将投标报价时产品估价单中的各项单价换成企业内部价格, 从而以此指导生产活动。这就要求在编制预算时注意充分了解投标报价过程, 分析哪些方面已经在报价时考虑了降本措施, 哪些尚有降本空间; 必须研究合同条件和生产条件; 必须以最经济合理的生产方案和降本措施为依据; 必须以企业内部价格、市场价格为依据来计算成本, 不能简单地为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而盲目承接超出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的工程, 更不能只知道埋头干活、不进行成本分析和指标分解。同时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 实行成本倒算, 所下达的指标必须在相应各层次可控制的范围, 各层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指标下达后, 应赋予各级成本中心充分的权利, 上级对其正常管理工作不应干涉, 以保证各级成本中心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各级成本中心的奖罚比例政策, 要掌握在确实足以调动管理者积极性的程度, 起到奖优罚劣、多劳多得、职工与企业双赢的作用。
4、深化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相关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满足人们与企业的高标准生产与消费需求, 制造企业必须强化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确保高质量产品的实现。首先抓质量目标管理。以调查、制订、实施和总结为质量目标的控制过程, 是将质量管理活动、质量目标按质量体系要素及专业保障系统进行纵横分配, 做到人人职责明确、目标清楚, 并进行定期考核、督促落实。其次是抓监督保障。从质量体系和产品生产过程两个方面, 加强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评审, 定期实施质量体系内审和年度管理评审, 注重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和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加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提高质量体系的整体运行水平; 严格把好产品质量监督关, 对产品形成全过程的各道工序、各个操作过程进行监控, 以免不合格的产品进入下道工序。还要抓动态管理, 尤其是各个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严把生产要素的验收关、使用关和评定关, 以劳动力的控制为重点, 按生产的工艺流程设置工作岗位,并对各个工作岗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进场考核不合格的生产人员坚决不收, 使用中技能未达到要求或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清理出场, 评定后有不足而未加以改进的清理出场, 进行制造质量的动态管理。
5、提高人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生活目标、生活方式日益个性化发展。同时一个产品从投料到成品出厂, 要经过多重环节和多道工序, 需要有多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才能完成。因此, 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全方位、多层次性。为此我们要加强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培养, 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鼓励员工去分析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思想、新技术, 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和经营管理实践之中。通过每个员工的发展来提高生产率, 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不过在人力资源规划和设计中, 无论培训科目的设计、培训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还是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 都要注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机械制造业管理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 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应建设ERP 系统,建立起财务、人力资源、设计、生产计划与管理、质量控制、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物资仓储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统,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需要实施改进和升级。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对各种相关信息流通、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快速化、准确化,增强了企业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准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淑琼. 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05)
[2] 冯庆华.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09)
[3] 张宝忠.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 经营与管理. 2009(08)
[4] 张红燕.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机械管理开发. 2007(01)
[5] 邓飞,贾广飞. 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