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對于广大百姓而言,菜价的波动已变的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谈一谈有关蔬菜价格上涨的问题。
【关键词】 蔬菜价格供求关系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03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蔬菜价格暴涨,有些品种的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这些词汇也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感觉仿佛一夜之间这些蔬菜价格就暴涨了呢,就拿大蒜举例,大蒜价格暴涨,许多人说是炒作,有人囤积大蒜制造供应紧张的气氛,然后大肆宣扬大蒜的价值,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挥发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可以起到预防流感、保护心血管、抗衰老等作用。大蒜还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此外,大蒜中还含有较多的硒,有助于人体中胰岛素的合成,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是有好处的。经过一番广告式的宣传,老百姓对大蒜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也就不那么关心了。不仅仅是大蒜,绝大多数蔬菜价格的上涨,给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每天的菜价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了,那么,蔬菜价格为什么会疯狂上涨呢?对此,笔者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蔬菜价格的上涨与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无关系
首先,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城市化建设,盖高楼大厦、建商业设施,盖楼就需要用地,需要不断地向城市边缘扩展,于是原来郊区的菜地被开发占用了,这样一来,蔬菜的供给量下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上涨。
其次,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下,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城里人吃菜需要从外面运输进来,随着油价的多次上调和各种费用的上涨,直接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进而导致了菜价的上涨。
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进城后这部分人就从原来蔬菜供给者的角色变成了消费者的角色,于是,蔬菜需求增大,而种菜的人员减少导致蔬菜的供给量下降,再加上由此产生的种菜人力成本上涨,所有的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菜价的上涨。
二、流动性过剩影响了蔬菜价格的稳定
所谓流动性,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那么,流动性过剩,就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钱过多,而流动性不足,就是市场上的钱过少。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形成,一定是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蔬菜也是一样,蔬菜的供给量也就是菜农种菜的数量,而其需求,可以用流动性作为代表,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自然就可以满足其更大的需求。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那么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物价上涨也成为必然。
三、从菜农种菜到消费者买菜之间的流通环节过多
从菜农种菜到消费者买菜这一整套流程中,包括了蔬菜的收购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等等,其中还涉及到运输费、摊位租金、相关管理费等各项费用,从商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其中每一道环节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加价,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最终价格翻倍,甚至翻数倍。此外,有些蔬菜比如有机蔬菜,还需要清洁、包装等人工成本,这些都会使蔬菜的销售成本增加,导致涨价。
此外,时间与地点的差异可以导致菜价波动。对于地点差异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政府要把蔬菜这一资源平均地进行分配,以确保多数地区不会出现供应中断,保证每一个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吃上菜,以北京市为例:假设回龙观地区和中关村西区两个地方的居民都需要消费蔬菜,我们总共有蔬菜2000公斤。假设要满足中关村西区居民的需求需要1000公斤。满足回龙观居民需求则需要1800公斤(因为回龙观地区人多)。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的把2000公斤蔬菜进行平均非配,即中关村西区1000公斤,回龙观1000公斤。因为这样会导致回龙观区域供应严重不足。于是,就要从平均分配给中关村西区的1000公斤当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回龙观,这样中关村西区的蔬菜供应量就会降低,价格就会适度上涨。而回龙观区域因为供应量上升,价格会适当下降。
对于时间差异来讲,每种蔬菜都有其成熟季节,一般情况下,某种蔬菜在旺季就会便宜一些,在淡季就会贵一些,因为在淡季,蔬菜的自然供给不足,于是需要采用大棚养植等技术,成本自然会高,价格也就自然会贵些,其实也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总之,菜价的上涨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蔬菜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用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这样一来,这些家庭就不得不把消费支出限制在购买柴米油盐、蔬菜、水电等最基本的消费品上,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就会明显下降,其他消费支出也会明显减少。
其实在许多方面,蔬菜价格的上涨对于百姓的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人抱怨多年来辛辛苦苦攒钱,现如今反而连菜都吃不起了,而菜农也在抱怨菜价上涨,但自己的收入却未见提高,许多百姓甚至由于某种蔬菜价格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习惯,现在可谓菜价上涨,伤民又伤农啊。
四、蔬菜价格上涨应该采取的改善措施
1、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市场的重视程度,要及时关注农产品价格走向,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在蔬菜价格过低时,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设置最低价格保护,并且大量平价收购,以保证种菜农民的基本收益;而蔬菜价格过高时,政府可以以变相补贴的方式进行收购,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入市,同时还要防止社会其他资金的炒作,为菜农和消费者的利益提供保障。
2、加强监管力度,对于社会上故意囤菜以制造蔬菜供应紧张气氛并借此哄抬菜价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建立一个健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降低中间环节的各项成本。监管部门还应当通过调查分析农民种菜的生产成本,并采取必要措施以减轻各环节的成本压力,如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超市入场费用、减免相关税费、进行摊位租金补贴以及由政府开办平价菜市场等。
3、建立健全“农超对接”模式,促进菜农与超市的直接对接,减少菜农与消费者之间一系列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同时积极扶持超市扩大蔬菜经营的面积和品种,因为超市是统一大量进货,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较为敏感,进而价格调整较为迅速,并且大型超市还有一套成熟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物流管理,能够很好地引导产销两地的对接,理性引导蔬菜调运,从另一方面遏制菜价的非理性上涨。
4、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建议政府建立一套官方蔬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每天各种蔬菜的指导价格,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进而引导居民合理消费。蔬菜产销地的当地政府还应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权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农产品,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盲目种植进而造成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和价格异常应急机制,对于有价格异常波动的品种要严厉监管,制定应对方案,规范市场价格,同时,对于价格持续上涨的商品建议采取限价机制,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此外,还要确保各类产品的正常供应,避免因商品短缺而造成人们的恐慌,进而导致商家趁机涨价的现象。
物价上涨给每一个老百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蔬菜价格的上涨显得更为敏感,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希望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建造一个公开、公平、健康的菜市场。
【关键词】 蔬菜价格供求关系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03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蔬菜价格暴涨,有些品种的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这些词汇也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感觉仿佛一夜之间这些蔬菜价格就暴涨了呢,就拿大蒜举例,大蒜价格暴涨,许多人说是炒作,有人囤积大蒜制造供应紧张的气氛,然后大肆宣扬大蒜的价值,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挥发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可以起到预防流感、保护心血管、抗衰老等作用。大蒜还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此外,大蒜中还含有较多的硒,有助于人体中胰岛素的合成,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是有好处的。经过一番广告式的宣传,老百姓对大蒜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也就不那么关心了。不仅仅是大蒜,绝大多数蔬菜价格的上涨,给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每天的菜价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了,那么,蔬菜价格为什么会疯狂上涨呢?对此,笔者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蔬菜价格的上涨与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无关系
首先,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城市化建设,盖高楼大厦、建商业设施,盖楼就需要用地,需要不断地向城市边缘扩展,于是原来郊区的菜地被开发占用了,这样一来,蔬菜的供给量下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上涨。
其次,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下,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城里人吃菜需要从外面运输进来,随着油价的多次上调和各种费用的上涨,直接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进而导致了菜价的上涨。
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进城后这部分人就从原来蔬菜供给者的角色变成了消费者的角色,于是,蔬菜需求增大,而种菜的人员减少导致蔬菜的供给量下降,再加上由此产生的种菜人力成本上涨,所有的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菜价的上涨。
二、流动性过剩影响了蔬菜价格的稳定
所谓流动性,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那么,流动性过剩,就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钱过多,而流动性不足,就是市场上的钱过少。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形成,一定是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蔬菜也是一样,蔬菜的供给量也就是菜农种菜的数量,而其需求,可以用流动性作为代表,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自然就可以满足其更大的需求。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那么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物价上涨也成为必然。
三、从菜农种菜到消费者买菜之间的流通环节过多
从菜农种菜到消费者买菜这一整套流程中,包括了蔬菜的收购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等等,其中还涉及到运输费、摊位租金、相关管理费等各项费用,从商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其中每一道环节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加价,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最终价格翻倍,甚至翻数倍。此外,有些蔬菜比如有机蔬菜,还需要清洁、包装等人工成本,这些都会使蔬菜的销售成本增加,导致涨价。
此外,时间与地点的差异可以导致菜价波动。对于地点差异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政府要把蔬菜这一资源平均地进行分配,以确保多数地区不会出现供应中断,保证每一个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吃上菜,以北京市为例:假设回龙观地区和中关村西区两个地方的居民都需要消费蔬菜,我们总共有蔬菜2000公斤。假设要满足中关村西区居民的需求需要1000公斤。满足回龙观居民需求则需要1800公斤(因为回龙观地区人多)。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的把2000公斤蔬菜进行平均非配,即中关村西区1000公斤,回龙观1000公斤。因为这样会导致回龙观区域供应严重不足。于是,就要从平均分配给中关村西区的1000公斤当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回龙观,这样中关村西区的蔬菜供应量就会降低,价格就会适度上涨。而回龙观区域因为供应量上升,价格会适当下降。
对于时间差异来讲,每种蔬菜都有其成熟季节,一般情况下,某种蔬菜在旺季就会便宜一些,在淡季就会贵一些,因为在淡季,蔬菜的自然供给不足,于是需要采用大棚养植等技术,成本自然会高,价格也就自然会贵些,其实也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总之,菜价的上涨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蔬菜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用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这样一来,这些家庭就不得不把消费支出限制在购买柴米油盐、蔬菜、水电等最基本的消费品上,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就会明显下降,其他消费支出也会明显减少。
其实在许多方面,蔬菜价格的上涨对于百姓的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人抱怨多年来辛辛苦苦攒钱,现如今反而连菜都吃不起了,而菜农也在抱怨菜价上涨,但自己的收入却未见提高,许多百姓甚至由于某种蔬菜价格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习惯,现在可谓菜价上涨,伤民又伤农啊。
四、蔬菜价格上涨应该采取的改善措施
1、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市场的重视程度,要及时关注农产品价格走向,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在蔬菜价格过低时,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设置最低价格保护,并且大量平价收购,以保证种菜农民的基本收益;而蔬菜价格过高时,政府可以以变相补贴的方式进行收购,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入市,同时还要防止社会其他资金的炒作,为菜农和消费者的利益提供保障。
2、加强监管力度,对于社会上故意囤菜以制造蔬菜供应紧张气氛并借此哄抬菜价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建立一个健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降低中间环节的各项成本。监管部门还应当通过调查分析农民种菜的生产成本,并采取必要措施以减轻各环节的成本压力,如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超市入场费用、减免相关税费、进行摊位租金补贴以及由政府开办平价菜市场等。
3、建立健全“农超对接”模式,促进菜农与超市的直接对接,减少菜农与消费者之间一系列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同时积极扶持超市扩大蔬菜经营的面积和品种,因为超市是统一大量进货,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较为敏感,进而价格调整较为迅速,并且大型超市还有一套成熟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物流管理,能够很好地引导产销两地的对接,理性引导蔬菜调运,从另一方面遏制菜价的非理性上涨。
4、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建议政府建立一套官方蔬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每天各种蔬菜的指导价格,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进而引导居民合理消费。蔬菜产销地的当地政府还应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权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农产品,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盲目种植进而造成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和价格异常应急机制,对于有价格异常波动的品种要严厉监管,制定应对方案,规范市场价格,同时,对于价格持续上涨的商品建议采取限价机制,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此外,还要确保各类产品的正常供应,避免因商品短缺而造成人们的恐慌,进而导致商家趁机涨价的现象。
物价上涨给每一个老百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蔬菜价格的上涨显得更为敏感,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希望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建造一个公开、公平、健康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