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金石学兴起,引发了一场古文碑版搜寻考证热潮,这也使人们对“二王”正统的书法有了新的思考。在阮元“南北二论”的影响下,北朝碑版进入了书家的取法视野。包世臣(1775-1855)便是一位积极探索如何学习和取法北碑的先行者。
据包世臣自述,五岁时,他便由父亲抱坐在膝上学习句读,7岁学习《孟子》等书。可在书法上,他却并不灵光。15岁时,他连应试小楷的笔画尚不能写平直,以书拙闻于乡里。其后,他多方向人请教,并日日以指画席,刻苦训练。然而,不得方法的勤奋并没有换来收获,后来学习了3年的怀素草书,却仍无所得。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冬,25岁的包世臣听从邑人翟金兰的建议,开始改学苏轼。苏体字形肥厚,学习者易得其貌。果然才两个月,他便写得有模有样了。从结构获得突破的包世臣信心大增,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学习楷书的方法。这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双钩唐碑,以得间架。
临摹经典,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临摹又分临和摹两种。所谓临,是指将学习的对象置于一旁,对照着临写;摹则是指用透明的纸蒙在范本上钩摹。在钩摹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精神集中,能做到“纤毫毕现”,其精力的耗费远大于临写。然而钩摹也有它独特的优点,学习者可以在钩摹中,近距离地体会原作的气息,感受经典法帖的结构和布白。北宋的《淳化阁帖》便是钩摹范本的滥觞。其后官私刻帖日益增多,风神却与真迹愈趋愈远。因此包世臣在钩摹版本的选择上要求选尚有锋芒者为最佳。“学者有志学书,先宜择唐人字势凝重,锋芒出入有迹象者数十字,多至百字习之,用油纸悉心摹出一本。”
钩摹之后,“次用纸盖所摹油纸上,张碑临写”,这种将纸盖在双钩好的油纸上,对着原帖臨写的方式的优点便是纸下有双钩本,以节度其手。这在今天的硬笔描红中也常常使用。其关键在于选择少量的字,重复练习,做到烂熟于心。目的在于使初学者不断调整自己的书写习惯充分与古人相契合。这要求学习者持之以恒,正如包世臣所讲“约数百过”。第二,大小转换,心手合一。
米芾《海岳名言》中云:“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对于这一观念,包世臣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方法。“约以百过,意体皆熟,乃离本展大加倍,尽己力以取其回锋抽掣盘纡环结之巧。又时时闭目凝神,将所习之字,收小如蝇头,放大如榜署以验之,皆如在睹,乃为真熟,故字断不可多也。”包世臣认为字无论展大或是缩小,皆要讲求字形精熟,即是结构空间的熟练驾驭。在许多碑帖前,文人也往往会仿照原碑的形制作一块缩小的拓片风格的书作,以显示自己书法大字缩小,能自如转变的本领。
第三,上追北碑,以取广博。
有了唐碑基础后,包世臣强调上追北碑的必要性。这源于他书法理论认知和创作实践上的双重改变。在思想上,包世臣受阮元北碑南帖论的影响,开始关注收集著录北朝碑板;在技法上,受邓石如的影响,自然也注重北朝书风。他认为:“进求北碑,习如前法,以坚其骨势,然后纵临所习之全帖,渐遍诸家,以博其体势,闭其变态,乃由真入行。”学习北碑,最重要的便是学其“骨势”。“骨势”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骨力,北魏结字方正,再加上后期的凿刻,转折处往往形成极为清晰的锐角,显得劲峭挺拔;二是字势,北碑因其凿刻的环境和位置,镌刻者为了方便凿刻,导致字势向右上倾斜,显得极有精神。这种典型的北碑风格后来随着“二王”书风正统性的确立,慢慢被人遗忘。北碑传世较多,传拓较少,因此精神风貌保存更为完整,风格类型也极为丰富。取法北碑,正在于博其体势。
包世臣作为倡导碑学的代表人物,在自述学习经历时,展现了一个天资平庸,对帖学书法强调用笔缺乏感受力的形象。当时,传统帖学强调用笔,因势成形,这对缺乏这方面感受力的包世臣而言是难以把握的。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从苏字和双钩《兰亭序》上获得了结构的突破,找到了自己书法学习的门径。后来他又受到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指导,并运用到北碑的学习中。需要指出的是,包世臣楷书上过分注重结构,也影响到他在行、草书方面的学习。注重字形结构,用笔灵活性不足,便与行、草书体流而畅的内在要求相违背,这也是包世臣在行草书上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清代行、草书处于相对弱势,也有这方面因素。值得肯定的是,包世臣注重字形结构,也强调点画的质感,打破了书坛一味学赵、董的帖学风气,是为碑学的先行。
据包世臣自述,五岁时,他便由父亲抱坐在膝上学习句读,7岁学习《孟子》等书。可在书法上,他却并不灵光。15岁时,他连应试小楷的笔画尚不能写平直,以书拙闻于乡里。其后,他多方向人请教,并日日以指画席,刻苦训练。然而,不得方法的勤奋并没有换来收获,后来学习了3年的怀素草书,却仍无所得。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冬,25岁的包世臣听从邑人翟金兰的建议,开始改学苏轼。苏体字形肥厚,学习者易得其貌。果然才两个月,他便写得有模有样了。从结构获得突破的包世臣信心大增,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学习楷书的方法。这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双钩唐碑,以得间架。
临摹经典,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临摹又分临和摹两种。所谓临,是指将学习的对象置于一旁,对照着临写;摹则是指用透明的纸蒙在范本上钩摹。在钩摹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精神集中,能做到“纤毫毕现”,其精力的耗费远大于临写。然而钩摹也有它独特的优点,学习者可以在钩摹中,近距离地体会原作的气息,感受经典法帖的结构和布白。北宋的《淳化阁帖》便是钩摹范本的滥觞。其后官私刻帖日益增多,风神却与真迹愈趋愈远。因此包世臣在钩摹版本的选择上要求选尚有锋芒者为最佳。“学者有志学书,先宜择唐人字势凝重,锋芒出入有迹象者数十字,多至百字习之,用油纸悉心摹出一本。”
钩摹之后,“次用纸盖所摹油纸上,张碑临写”,这种将纸盖在双钩好的油纸上,对着原帖臨写的方式的优点便是纸下有双钩本,以节度其手。这在今天的硬笔描红中也常常使用。其关键在于选择少量的字,重复练习,做到烂熟于心。目的在于使初学者不断调整自己的书写习惯充分与古人相契合。这要求学习者持之以恒,正如包世臣所讲“约数百过”。第二,大小转换,心手合一。
米芾《海岳名言》中云:“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对于这一观念,包世臣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方法。“约以百过,意体皆熟,乃离本展大加倍,尽己力以取其回锋抽掣盘纡环结之巧。又时时闭目凝神,将所习之字,收小如蝇头,放大如榜署以验之,皆如在睹,乃为真熟,故字断不可多也。”包世臣认为字无论展大或是缩小,皆要讲求字形精熟,即是结构空间的熟练驾驭。在许多碑帖前,文人也往往会仿照原碑的形制作一块缩小的拓片风格的书作,以显示自己书法大字缩小,能自如转变的本领。
第三,上追北碑,以取广博。
有了唐碑基础后,包世臣强调上追北碑的必要性。这源于他书法理论认知和创作实践上的双重改变。在思想上,包世臣受阮元北碑南帖论的影响,开始关注收集著录北朝碑板;在技法上,受邓石如的影响,自然也注重北朝书风。他认为:“进求北碑,习如前法,以坚其骨势,然后纵临所习之全帖,渐遍诸家,以博其体势,闭其变态,乃由真入行。”学习北碑,最重要的便是学其“骨势”。“骨势”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骨力,北魏结字方正,再加上后期的凿刻,转折处往往形成极为清晰的锐角,显得劲峭挺拔;二是字势,北碑因其凿刻的环境和位置,镌刻者为了方便凿刻,导致字势向右上倾斜,显得极有精神。这种典型的北碑风格后来随着“二王”书风正统性的确立,慢慢被人遗忘。北碑传世较多,传拓较少,因此精神风貌保存更为完整,风格类型也极为丰富。取法北碑,正在于博其体势。
包世臣作为倡导碑学的代表人物,在自述学习经历时,展现了一个天资平庸,对帖学书法强调用笔缺乏感受力的形象。当时,传统帖学强调用笔,因势成形,这对缺乏这方面感受力的包世臣而言是难以把握的。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从苏字和双钩《兰亭序》上获得了结构的突破,找到了自己书法学习的门径。后来他又受到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指导,并运用到北碑的学习中。需要指出的是,包世臣楷书上过分注重结构,也影响到他在行、草书方面的学习。注重字形结构,用笔灵活性不足,便与行、草书体流而畅的内在要求相违背,这也是包世臣在行草书上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清代行、草书处于相对弱势,也有这方面因素。值得肯定的是,包世臣注重字形结构,也强调点画的质感,打破了书坛一味学赵、董的帖学风气,是为碑学的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