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如何让德育像春雨一样不知不觉间滋润孩子的心田呢?
一、读中理解,理解中渗透
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教学《水》一文: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比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育,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让学生多读书,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固然是好的,但是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如何让德育像春雨一样不知不觉间滋润孩子的心田呢?
一、读中理解,理解中渗透
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教学《水》一文: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比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育,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让学生多读书,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固然是好的,但是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