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如何让德育像春雨一样不知不觉间滋润孩子的心田呢?
  一、读中理解,理解中渗透
  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教学《水》一文: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比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育,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让学生多读书,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固然是好的,但是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其他文献
曾蝉联几届马拉松比赛冠军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个子不高,但他有一个成功的方法,那就是把目标分解,也就是把马拉松的路程通过提前勘察分成几段,然后在比赛过程中把每一段跑完当成一个近期目标,最后轻松跑完全程。由他的这一条成功的方法,我们不禁想到,如果也对学生的成长目标进行分解,岂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由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一、让学生自己感觉自己能成功  1、潜能激发  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励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也是诗教的国度。诗歌巨大的教化功能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对思想的塑造,使其进一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其民族的自豪感,树立其民族的自信心;可以强化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对思维的锻炼,诗歌适合青少年思维活跃、联想力、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征,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三是对生活的助益,即加强语言修养并增加知识。  【关键词】诗歌
场景一:2010年12月28日,和平镇实验小学正举行第二届“新年故事会”。当田娅同学深情地讲着古代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故事时,全校师生热泪盈眶,就连观看演讲的家长朋友也情不自禁地抽噎着,情意弥漫,场面震撼。在这个萧索的冬季,仿佛有一股股涓涓细流在无声长流,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滋养着每个人的魂!  场景二:2012年10月23日的清晨,失主黄晓娟带着锦旗、饱含热泪地来到和平镇实验小学,向该校五年级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借助"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信任效应”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的运用;二、“暗示效应”在培养班级风气阶段的运用;三、“期待效应”在个体教育中的运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有理想、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拥有其自身生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
摘要: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秘诀,以老师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课堂重新焕发起生机。  关键词:特色课堂想象互换角色课堂沙龙开门授课鼓励赏识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运算能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往往忽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未能熟练掌握口算技能,到高年级随着运算数值的加大和数理关系的复杂化,学生数学成绩下滑。运算能力欠
摘要: “以人为本”是十七大明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之而来,人本教育又如一缕清风,瞬间就漂浮在中华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关心、爱心、耐心”一直是我们做学生教学教育管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教学教育管理的一贯主线,“三心育人”是教师弘扬为人师表,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保障。本文侧重以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及“三心育人”的思想这两大方面,作一简要概述与分析,以期抛砖引玉的引发教育工作者们对德育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读写能力成了令教师和学生双双头疼的问题。“读”,一无兴趣,二无读本;“写”,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生产”出一篇篇假大空的文章。结果是一提读写,学生打怵,教师头疼,恶性循环下,教师在读写上倾斜时间越来越短,阅读课往往“有名无实”,被随意侵占挪用;学生则是碰上读写,能拖就拖,能抄就抄。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是
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这句话仔细推敲就知道,它不通。自己的刀怎么就削不了自己的把?你不会先用自己的刀,把自己的刀把削好。然后再把刀按上。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这是抬杠,人家这句话通常比喻的是,自己管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我今天恰恰谈的就是家长管教自己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必须也能够“做一把能削自己把的刀”  我是一名教师,教龄20多年,我当然见过有的孩子:爹妈没有文化不能管的;工作太忙无暇管的;没
一份试卷中,令大家头疼的除作文之外,大概就是现代文阅读了。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思前想后,结果浪费了不少时间,到最后胡乱写上几句。更有甚者,干脆空白。  现代文阅读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答题相对较自由。只要消除恐惧的心理,认真思考,还是可以从文本中找到题目的相应答案的。  考试的时候,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能天马行空,要有一定的目的。首先,看清文章的标题,标题直接反应文章中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