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临床常见疾病,90%以上由EB病毒感染引起。EB病毒感染的B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辅助T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在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M的发病率不仅与幼年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同胞数目、出生顺序、光照因素等密切相关。除典型临床表现外,IM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脾破裂、坏死性纵隔炎等危及生命。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状态、血浆蛋白质组学、脑脊液分析、EB病毒载量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IM的诊断。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应用更加广泛,激素使用仍有争议。疫苗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已有疫苗进行了人体试验,这将为IM的预防提供有力的措施。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然而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现在仍未明确。内质网应激可能在高血糖、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扮演了中间枢纽的作用。糖尿病的高血糖所诱导的葡糖胺途径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巨噬细胞胰岛素抵抗均能诱发内质网应激。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所产生的非折叠蛋白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内质网应激所引起的脂质沉积、细胞凋亡、炎性反应正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标志。尽管内
目的 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LKP)术后早期角膜层间积液的发病特征,并观察层间放液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山东省眼科医院433例部分LKP患者中38例发生术后早期角膜层间积液,分析发生积液与不发生积液患者术前原发病、角膜供体材料的保存方法以及角膜植片与植床直径的差异.对发生层间积液的患者在显微镜下行角膜层间放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38例(8.8%)部
目的综合评价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6年6月收录的有关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渥太华-纽卡斯尔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OR及其95%CI表示。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5篇,NOS评分均≥7分。涉及4 279例患者,其中血小板减少组1 335例,无血小板减少
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学者通过测量最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入射夹角(IFA )、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流入角(FA)、子母角(PDA)、A1直径/A2直径(A1/A2)、动脉瘤体积/假想最小球体积(AVSV)和动脉瘤体表面积/假想最小球体表面积(AASA)等动脉瘤几何学指标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几何学指标对于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客观的意义,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