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徽州是古代中国的缩影,那么碧山村则可说是古徽州的缩影。在这个并不太大的古村里,云门塔的风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耕读园”的波光映照着木窗棂,青瓦白墙影影绰绰,暮鼓晨钟打破寂静,黄梅戏唱腔在深巷中声声响起,古祠堂飘来书香味,还有因此而缓慢下来的时光……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那样深远、恬静的意境。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些青瓦白墙,暮鼓晨钟,那江边的徐徐清风……关于徽州的一切,似乎都那样单纯而又独具气质。一位常年在外旅行的朋友对我说:“古徽州的代表元素,不仅是古城古镇,还有许多朴素的小村子,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天长地久’那样的词句。”
最后,她还郑重地对我说:“徽州有许多古村落值得去走一趟,比如碧山村。”我深以为然,于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深秋时节,直奔碧山村,希望找到并体验那种平缓而温润的生活节奏……
镇邪避灾的云门塔古巷深处的黄梅腔
碧山村位于古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境内,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集市)”之一。那里有着徽州烟雨迷蒙的水墨画卷和人文底蕴,村边云雾缭绕的山就叫“碧山”,村名正是由此而来,据说李白的名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说的就是这里。
当夜,我在村里的小客栈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早出门,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巷子中。道路两旁,是一座座古老的徽派建筑,从门楼到窗棂,从砖雕到木雕,每处细节都精雕细刻,图案千姿百态,人物栩栩如生。更有意思的是,古巷两旁的民居里,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两句黄梅戏唱腔,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我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侧耳倾听。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只想安静地沉醉在如此远离尘嚣、平缓温润的生活气息之中……
从耕读园到章山题壁岁月积淀的古建筑
岁月的积淀,给碧山村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存,除了云门塔,还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以及“汪氏十二乡贤”留下的“章山题壁”等。
建于南宋的培筠园是一处私家园林,为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的别墅。“培筠”二字的意思,是培养翠竹一般清正廉洁、宁折不曲的情操。南宋时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了这处松青竹翠、塘清泉泻、山秀洞幽的园林,暗含了当时主人的志趣——在那个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里洁身自好,于偏远之处,为自己营造一处恬淡、雅致的安身立命之所。 告别了培筠园,胡老师又极力邀请我去看“章山题壁”,我自然是兴致盎然地冒着小雨跟随前行。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古村内游荡,安然享受着这种慢节奏生活。碧山村并不大,背山而建的民宅高矮不一、错落有致,有新修楼房,有旧时建筑,也有坍塌一片的废墟,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马头墙,一派古徽州特色的水墨画意,深深地烙上了时光的痕迹。
一天中午,我从曲折幽深的街巷里东拐西走地绕出来,不经意地一回头,看到斑驳的墙壁上有一块旧木板,写着“碧山书局”四个繁体大字。我一动也不动地站在蒙蒙细雨里看了它很久——原来,这就是我在来碧山之前就无比神往的“最美乡村书局”。
我呆愣的片刻,另一拨寻来的人已走进书局,我压慢了脚步跟在他们身后,迈进了大门。尽管此前已看过不少碧山书局的照片,读过不少关于碧山书局的文字,当这一刻自己身临其境时,我心里的惊喜和感动依然汹涌澎湃,无以言表。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些青瓦白墙,暮鼓晨钟,那江边的徐徐清风……关于徽州的一切,似乎都那样单纯而又独具气质。一位常年在外旅行的朋友对我说:“古徽州的代表元素,不仅是古城古镇,还有许多朴素的小村子,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天长地久’那样的词句。”
最后,她还郑重地对我说:“徽州有许多古村落值得去走一趟,比如碧山村。”我深以为然,于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深秋时节,直奔碧山村,希望找到并体验那种平缓而温润的生活节奏……
镇邪避灾的云门塔古巷深处的黄梅腔
碧山村位于古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境内,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集市)”之一。那里有着徽州烟雨迷蒙的水墨画卷和人文底蕴,村边云雾缭绕的山就叫“碧山”,村名正是由此而来,据说李白的名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说的就是这里。

当夜,我在村里的小客栈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早出门,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巷子中。道路两旁,是一座座古老的徽派建筑,从门楼到窗棂,从砖雕到木雕,每处细节都精雕细刻,图案千姿百态,人物栩栩如生。更有意思的是,古巷两旁的民居里,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两句黄梅戏唱腔,抑扬顿挫的声调,让我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侧耳倾听。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只想安静地沉醉在如此远离尘嚣、平缓温润的生活气息之中……
从耕读园到章山题壁岁月积淀的古建筑
岁月的积淀,给碧山村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存,除了云门塔,还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以及“汪氏十二乡贤”留下的“章山题壁”等。

建于南宋的培筠园是一处私家园林,为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的别墅。“培筠”二字的意思,是培养翠竹一般清正廉洁、宁折不曲的情操。南宋时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了这处松青竹翠、塘清泉泻、山秀洞幽的园林,暗含了当时主人的志趣——在那个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里洁身自好,于偏远之处,为自己营造一处恬淡、雅致的安身立命之所。 告别了培筠园,胡老师又极力邀请我去看“章山题壁”,我自然是兴致盎然地冒着小雨跟随前行。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古村内游荡,安然享受着这种慢节奏生活。碧山村并不大,背山而建的民宅高矮不一、错落有致,有新修楼房,有旧时建筑,也有坍塌一片的废墟,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马头墙,一派古徽州特色的水墨画意,深深地烙上了时光的痕迹。
一天中午,我从曲折幽深的街巷里东拐西走地绕出来,不经意地一回头,看到斑驳的墙壁上有一块旧木板,写着“碧山书局”四个繁体大字。我一动也不动地站在蒙蒙细雨里看了它很久——原来,这就是我在来碧山之前就无比神往的“最美乡村书局”。
我呆愣的片刻,另一拨寻来的人已走进书局,我压慢了脚步跟在他们身后,迈进了大门。尽管此前已看过不少碧山书局的照片,读过不少关于碧山书局的文字,当这一刻自己身临其境时,我心里的惊喜和感动依然汹涌澎湃,无以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