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研讨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斌rn城市更新需要探索新模式,是南京市规划局最早提出并积极推动的,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更新方式,在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的同时,历史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地段活力得以复兴.rn1)为什么选择小西湖街区?rn在大规模开展城市历史地段更新前,需要试点以探索更新方法和路径.选择试点地段既不能是等级太高的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既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其难以在起步阶段实现创新;也不能选择老城内的棚户区,因为保护对象少,建筑质量差,在更新过程中极易回到推倒重建的老路.而小西湖历史地段是历史风貌区,作为更新试点比较合适.
其他文献
在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实践中,街巷承担着传承历史形态特征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双重使命.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性保护与重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与营造两个层面剖析小西湖街区堆草巷及两侧地块内自然生发且丰富套叠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从街巷格局的动态重构、超越地界的空间共享、面向生活的营建机制3个方面总结历史街巷再生的方法和机制,借此反思历史街巷中公共空间的内涵及永续生机的根本.
本案为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确定的首批重点实施院落之一,地处街区两条主要街巷相交的核心位置,是南北和东西人行交通的交汇点.小西湖29号和31号是整个街区较早腾空的两栋平行相对的公房,最初的规划意在营造青年社区,将其定位于面向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面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以求为传统街区带来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力.改造过程中,因承租的经营主体逐步确定,以及相邻院落建筑的渐次腾空,南侧的两组平房院落也被整合到一起,设计重新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期刊
壳体结构在自由曲面与网格布置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相对成熟,却与新时期下大跨建筑工程向性能化、可持续、交叉创新发展等需求存在鸿沟.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提出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新思路,首先是从复杂性科学与数字化技术两个维度对大跨壳体形态系统进行解读和层级化重构;进而尝试在微结构层级中引入仿生学,从涌现主体、生成逻辑、环境响应3个方面对微结构的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建构.最后提出未来壳体建筑发展途径,试图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和超越.
水口镇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图1、2).2020年为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推进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作为对口援建单位与当地政府一同组织建设一处集村务办公、村民活动、图书阅览、文艺观演、当地文旅宣传及特色产品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小型乡镇文化综合体.
期刊
针对不同正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12Cr1MoV合金结构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过不同温度正火处理获得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组织.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粒状贝氏体逐渐增多且粗大化,聚集在心部形成贝氏体条带,强度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均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正火保温时间的延长,偏析区域聚集的合金元素扩散至两侧,改善了中心偏析,同时贝氏体含量增加,强度升高、位错密度降低及贝氏体粗大化综合作用,使试验钢的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先升高、后降低;试验钢经过920℃正火、
1 项目背景rn一庭亭所在的青龙坞,位于浙江桐庐的富春江镇芦茨村.此地原有一个自然村,面北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台地上,谷底一条溪流,水面随着地形在村子北边变得开阔.山谷植被茂盛,村子周围山坡上长满了竹子.这里远离市镇,近年来原住民陆续迁出,留下的民宅被整体改造为民宿、书店、餐厅、会场,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放语空”的乡宿文创聚落,一庭亭在其最深处(图1~3).
期刊
2021年5月,个别建筑的主持建筑师王斌受邀在由非常建筑组织的“非论常谈”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乡村粗野主义”的演讲.讲座海报上的介绍文字写道,“结合历史理论和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实践,探索一条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现实的建筑学道路”.这里的“历史理论”具体指的是王斌博士论文《机器与环境的对立与共存:班纳姆的“新粗野主义”与“另一种建筑学”研究》中关于班纳姆在1955-1966年间提出的“新粗野主义(neo-brutalism)”的章节.
期刊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地块微更新工程11处重点实施单元的工程设计实践回溯,发现其难以预期的多变特征源于复杂的边界环境、技术规范不匹配、参建主体意识与决策不统一,以及不断变更中的设计和管理程序的矛盾.通过反思问题的根源,提出小西湖地块微更新工程设计实践的“双向共建模式”,“双向”即自下而上的原住民理想生活诉求和自上而下的设计实践策略.
本案伊始的现场踏勘中发现了建筑遗址,经研究确认是南京老城南重要道观三官堂的大殿台基,这让年代、功能本就难辨的地块条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场地位于马道街、箍桶巷的路口,内有清代民居,其他房屋在1950年代后陆续加建或改建.项目的典型性在于综合处理古建筑遗址、历史建筑、安全性能尚可的旧建筑、危旧房等各类既有建筑,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之适用于新的功能业态.
期刊
城市传统街区积淀下的复杂人脉和地脉使得街区往往呈现出混合居住的特征,这导致城市更新中的居住建筑更新面临诸多困境.选取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的4个典型居住建筑样本,通过对其更新历程的回溯,解析不同类型居住建筑更新中所应对的问题与解决策略,进而归纳并反思更新实践的经验以期为后续的城市居住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