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的衍生——江华瑶族水口镇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设计实践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口镇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图1、2).2020年为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推进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作为对口援建单位与当地政府一同组织建设一处集村务办公、村民活动、图书阅览、文艺观演、当地文旅宣传及特色产品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小型乡镇文化综合体.
其他文献
岩溶地区工程场地的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塌陷和沉降等灾害给工程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等方法对广州某建筑工程场地进行了地基土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且可能对浅基础产生沉降或差异沉降,不利于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桩长控制.在系统分析各种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特点采取多种方案混合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以南京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实践为例,提出了满足历史地段保护和发展需求、适应狭窄历史街巷空间特色的工程管线综合设计的理念、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市政工程规划前置和全程协作的工作理念;从直埋敷设转向微型综合管廊的适应性技术方向;现状勘察、系统规划、断面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设计方法,以及技术审查、施工组织和运营维护等实施路径,为历史地段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借鉴.
小净距近接上跨施工给既有隧道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以新云居山隧道近接上跨清凉山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提出采用对既有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进行拆换加固的施工技术,对拆换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拆换结构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上部新建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置换后的衬砌结构最大拱顶位移值为5.2 mm、最大收敛值为1.6 mm,均未超出控制值;拆换施工顺序合理、加强型衬砌能有效保证两隧道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的拆换施工提供参考.
马道街39号为许家私宅,是一处自主更新的案例.许家自清光绪年间购置此地,至今7代,历经沧桑,目前仅余沿街两处不规则地块.其中,南侧地块为老许个人所有,主要用于出租存货,北侧地块是许家祖产,改造前老许夫妻二人居住于此,经一条狭窄小弄与南侧街道相连.两个地块内棚屋连片且破败不堪,基本的通风、采光和厨厕需求皆无法保障.rn经多次走访调研,历保集团和设计团队为老许坚守祖宅的信念而动容,选其为私房自主更新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前后修改方案10余轮,与老许夫妻沟通交流20余次.在政府职能部门、实施主体、设计师和户主共同努
期刊
以西安某段电缆隧道深基坑降水设计工程实例为依托,该基坑位于灞河周边,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提出一套降水设计方案,即在基坑靠近河流侧布置2排降水井,其余三侧布置单排降水井的方法,对地下水位变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从而认为该方案设计合理可靠,保证了深基坑开挖、降水施工过程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从入户调研、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程设计4个方面呈现了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的系统方法和技术;从土地征收、自主更新、资金筹措、工作协同4个方面总结了其中的政策与机制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历史地段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辩证关系、物质空间外在表象与内隐结构的机理认知、城市更新实践与既有规则体系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提出了辩证性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软土地区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下穿某既有线工程施工监测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受盾构施工影响既有线结构竖向位移变化规律与土体地表竖向位移变化规律相似,地表、既有隧道结构施工后沉降变形量显著大于推进过程中变形量,表明盾构穿越对既有线的风险影响范围主要在隧道投影区域.同时,研究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针对控制既有线及环境风险的施工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实践中,街巷承担着传承历史形态特征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双重使命.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性保护与重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与营造两个层面剖析小西湖街区堆草巷及两侧地块内自然生发且丰富套叠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从街巷格局的动态重构、超越地界的空间共享、面向生活的营建机制3个方面总结历史街巷再生的方法和机制,借此反思历史街巷中公共空间的内涵及永续生机的根本.
本案为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确定的首批重点实施院落之一,地处街区两条主要街巷相交的核心位置,是南北和东西人行交通的交汇点.小西湖29号和31号是整个街区较早腾空的两栋平行相对的公房,最初的规划意在营造青年社区,将其定位于面向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面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以求为传统街区带来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力.改造过程中,因承租的经营主体逐步确定,以及相邻院落建筑的渐次腾空,南侧的两组平房院落也被整合到一起,设计重新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期刊
壳体结构在自由曲面与网格布置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相对成熟,却与新时期下大跨建筑工程向性能化、可持续、交叉创新发展等需求存在鸿沟.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提出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新思路,首先是从复杂性科学与数字化技术两个维度对大跨壳体形态系统进行解读和层级化重构;进而尝试在微结构层级中引入仿生学,从涌现主体、生成逻辑、环境响应3个方面对微结构的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建构.最后提出未来壳体建筑发展途径,试图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