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将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关键词:教学反思 认知起点 价值观引导者 问题梯度
在中国古代里面就有这样的教育学理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年轻的教师更加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自己课堂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课堂实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将笔者上过的一堂公开课进行教后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9A Unit 5 Films的第一课时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电影方面的信息和拍摄时的一些术语。这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是课后我思考了一下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三个教学设计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在talk about different film stars and their famous works 这一环节,学生对于film star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他们家喻户晓的代表作的英文名称却说不出来,课堂上有些冷场,我只好将正确答案呈现。
案例二:让学生介绍完电影工作者的不同分工,以及他们的称呼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对话范例,两人一组谈论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nd why? 很多学生在回答why这个问题时由于受到相互影响,答案很单一,几乎都是“because I want to be famous.”, “I want to be rich.”等。我没有采取措施发散他们的思维。
案例三: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测,采用的是以翻译句子来检查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生字和句式的掌握情况。由于快接近下课,而且只呈现中文,没有英文提示,学生对于这一任务感到比较吃力,参与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下面三点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现状为起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根据鲁梅尔哈特的学习模式来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不是学生知识点的增加,而是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案例一当中,我备课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面和他们的知识阅历,原以为学生对于这些著名的电影是熟悉的,但是他们熟悉的只是中文名称,对于英文名称并不是知道很多。课堂上从学生的反应情况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知道,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回答不上来。为了将教学环节进行下去,我只好自己将这部分的答案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就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这一点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课后我思考了一下,其实可以将这一板块直接交给学生,转化成学生展示环节。让他们课前准备,课上带着明星的海报向全班同学介绍中外著名的影星和他们的代表作。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学生价值观引导者的角色。
在高速公路上司机没有把握好方向盘,汽车就会跑偏。同样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方面做好引导,那么这堂课的情感真谛有时就会黯然失色。在第二个案例中有学生回答:“I want to be a director because I will be rich and famous.”也有人回答:“I want to be an actor because I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maybe some day I can get an award.”课上学生的回答很激烈,但是他们一直在重复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那就是成名,富有,获奖。这样的答案让人觉得功利心太强,没有深度。学生的思维相互影响,不能发散出去,人云亦云。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当时也没有及时引导他们说出其他的答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把这一环节结束。自己觉得在这一展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环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闪光点。因为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殿堂。其实我可以在肯定他们的答案之后提醒他们除了成名、富有以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I want to be a director because I want to make good films for people to enjoy./I think the work of a make-up artist is very great because the appearances of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in a film are very important./I want to be a good scriptwriter because a good script makes a good film.学生的思维有时候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发散,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忘记自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领路人,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在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在案例三当中,我设计了用翻译题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当中出现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但我忽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毕竟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可能一下成功。没有任何英文提示的句子翻译让学生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当时又接近下课,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相对也比较短。只有少部分英语很好的学生马马虎虎将问题回答出来,很多同学有挫败感。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帮助他们将这个“知识大饼”分解,引导他们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如果当时我把这一题目稍微做下修改,改为句子填空,同样是翻译题,只不过我将这节课上的重要词组在句子中挖掉,让学生来填,这样难度就小了很多。绝大部分学生就能够解答出这个问题,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自信,这将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深远的意义。因为有些学生不是因为英语难学而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而是因为失去学习的自信而觉得英语很难学。所以在平时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从简单着手,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学好英语。
在当今社会下英语的学习很重要。然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这使得英语教师担负着重大责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盈华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J]. 才智,2011,(21):143
关键词:教学反思 认知起点 价值观引导者 问题梯度
在中国古代里面就有这样的教育学理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年轻的教师更加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自己课堂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课堂实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将笔者上过的一堂公开课进行教后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9A Unit 5 Films的第一课时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电影方面的信息和拍摄时的一些术语。这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是课后我思考了一下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三个教学设计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在talk about different film stars and their famous works 这一环节,学生对于film star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他们家喻户晓的代表作的英文名称却说不出来,课堂上有些冷场,我只好将正确答案呈现。
案例二:让学生介绍完电影工作者的不同分工,以及他们的称呼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对话范例,两人一组谈论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nd why? 很多学生在回答why这个问题时由于受到相互影响,答案很单一,几乎都是“because I want to be famous.”, “I want to be rich.”等。我没有采取措施发散他们的思维。
案例三: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测,采用的是以翻译句子来检查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生字和句式的掌握情况。由于快接近下课,而且只呈现中文,没有英文提示,学生对于这一任务感到比较吃力,参与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下面三点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现状为起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根据鲁梅尔哈特的学习模式来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不是学生知识点的增加,而是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案例一当中,我备课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面和他们的知识阅历,原以为学生对于这些著名的电影是熟悉的,但是他们熟悉的只是中文名称,对于英文名称并不是知道很多。课堂上从学生的反应情况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知道,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回答不上来。为了将教学环节进行下去,我只好自己将这部分的答案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就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这一点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课后我思考了一下,其实可以将这一板块直接交给学生,转化成学生展示环节。让他们课前准备,课上带着明星的海报向全班同学介绍中外著名的影星和他们的代表作。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学生价值观引导者的角色。
在高速公路上司机没有把握好方向盘,汽车就会跑偏。同样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在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方面做好引导,那么这堂课的情感真谛有时就会黯然失色。在第二个案例中有学生回答:“I want to be a director because I will be rich and famous.”也有人回答:“I want to be an actor because I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maybe some day I can get an award.”课上学生的回答很激烈,但是他们一直在重复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那就是成名,富有,获奖。这样的答案让人觉得功利心太强,没有深度。学生的思维相互影响,不能发散出去,人云亦云。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当时也没有及时引导他们说出其他的答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把这一环节结束。自己觉得在这一展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环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闪光点。因为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殿堂。其实我可以在肯定他们的答案之后提醒他们除了成名、富有以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I want to be a director because I want to make good films for people to enjoy./I think the work of a make-up artist is very great because the appearances of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in a film are very important./I want to be a good scriptwriter because a good script makes a good film.学生的思维有时候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发散,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忘记自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领路人,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在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在案例三当中,我设计了用翻译题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当中出现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但我忽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毕竟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可能一下成功。没有任何英文提示的句子翻译让学生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当时又接近下课,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相对也比较短。只有少部分英语很好的学生马马虎虎将问题回答出来,很多同学有挫败感。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帮助他们将这个“知识大饼”分解,引导他们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如果当时我把这一题目稍微做下修改,改为句子填空,同样是翻译题,只不过我将这节课上的重要词组在句子中挖掉,让学生来填,这样难度就小了很多。绝大部分学生就能够解答出这个问题,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自信,这将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深远的意义。因为有些学生不是因为英语难学而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而是因为失去学习的自信而觉得英语很难学。所以在平时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从简单着手,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学好英语。
在当今社会下英语的学习很重要。然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这使得英语教师担负着重大责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盈华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J]. 才智,2011,(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