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创新成为自觉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们开启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知识经济的到来向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手段的创新和对教育创新本身的反思。
  首先,教育观念需要创新,即改变传统的观念,逐步形成共同参与、平等讨论的民主教学方式。
  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那就算是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发现的问题就越多,就越会突发奇想,越富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教育管理手段需要创新,即改变传统的跟踪监督式管理,逐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体系。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继续完善制度管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制度。学校领导的职责和义务,在于提供组织资源,营造支持性气氛,使学生成为自己的“领导者”,并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具有合理、正确、稳定的反应模式,从而使反应或选择的结果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易变的赐予现象,而是自己主动的、愉快分享的过程,即对一种固定的刺激信息形成“反应”的自我遗忘(暂时遗忘),形成下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选择的原则不是遵从外在因素的制约,而是遵从自己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使当事人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因而更容易持久和巩固。
  再次,要对教育创新本身进行不断反思,即要不断反思一段时期内形成的教育创新。这也是教育创新本身所存在的惯性、惰性和稳固性之弊端所在。
  一种意识和一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也就可能成为强大的阻力而妨碍继续进行创新。所以,我们要对教育理想和教育過程进行不断的审视、反思,尤其是哲学的批判,要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始终保持“存疑”的态度,以防止已有的创新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而形成再次创新的阻力。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要让教育创新从一种被动的意识和行为变为主动的习惯性意识和行为,绝非一朝一夕之努力所能实现的。除了广泛的宣传和鼓励之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制度和规则也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不断保持前进的动力。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的课时并不多,学生能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会更少,也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面,造成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比较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物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一、抓住开端,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在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这节课教学的成败往往决定学生以后的
每年夏秋之交,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而参与度最高的是有关高考作文的话题。因为涉及母语教育,仿佛谁都能说出一点体会,而媒体经常热炒一些考试作文,所以常常众说纷纭,热闹非凡。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了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现象也影响了在校学生。我国有人在对4~16岁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这表明,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教师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创造氛围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