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诺言》中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awqu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杜伦马特的犯罪小说《诺言》中主人公马泰依博士的英雄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得出该小说是理性与偶然性对抗下的悲剧,并指出该小说能成为无与伦比的犯罪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严肃小说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蕴含的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以及作家对哲理的探讨。
  关键词: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理性;偶然性;社会文化批判
  中国分类号:I106
  这篇小说延续了杜伦马特戏剧的风格,并真实地反映了生存的现实以及在这种现实的面前的精神状态。只记得阿瑟.米勒说过“悲剧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哀、同情、共鸣,而且还远远超越悲怆剧给我们带来知识和启迪。”《诺言》就是这样给读者启迪的,下面是笔者的个人解析:
  一、英雄的形象,悲剧的命运
  小说《诺言》(1958)突出地反映了主持正义反倒成为怪僻行为这样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小说描写了对一桩奸杀幼女大案的追查。警察逮捕了一个叫龚登的小贩,由于杀人证据偶然的与事实巧合,嫌疑犯被逼认罪,然后上吊自杀了。于是此案了结。本文的主人公,主管此案的苏黎世州警察局的上尉马泰依也可以应约前往约旦,奔赴他美好的前程,可他在上飞机前几分钟,看到一群小学生,心中有种预感,觉得真正的凶手尚未伏法。于是他留了下来,但警方反对,并认为他精神出了毛病。但他顶着世人的嘲讽,设计抓凶,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一场意外使他计划落空。而他也在无穷的等待和失望中变成了一个疯癫的狂人。他也就未能实现对被害小姑娘父母许下的诺言。
  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般的侦探小说的变形,但在这部小说中,却又没有完美的结局,没有正义的胜利,这又与一般的侦探小说大为不同,主人公破案不成,身败名裂,酿成了一个大悲剧,这样的故事完全摆脱了一般侦探小说的窠臼,然而,结尾来了个急剧的变化,事实证明马泰依的推论完全正确,使马泰依的悲剧形象,显得更加感人,从而使大家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意义。
  二、在悲剧中抗争——孤独的英雄
  在这部小说中杜伦马特不但描写了马泰依的悲剧命运,更突出了他的英雄本质,他本是国家机构中一员,以惩治犯罪为己任,最后却成了一个受害者——主持正义者在他的职权领域里没有容身之地,理智和尊严反而被彻底地摧毁——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有价值人物的毁灭,正是《诺言》成为悲剧的本质,而理想和正义遭到了压倒性的否定,主人公还以坚强的活力抗争,这更显示出人的崇高和尊严。马泰依的悲剧,恰恰是人类非凡品格的最好说明。在这一点上,马泰依又无疑是一个英雄。
  马泰依的悲剧是在整个探案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势力一起组成了令人窒息的压迫力量:顽固不化的村民、懵懂无知的小姑娘玛丽安娜、麻木不仁的海勒太太,更可悲的是警察局的官员们不原为一件可疑之出颇多的悬案花费苦功,深入调查,还有那个施罗德太太,发现丈夫虐杀小女孩后,不是去报案,反而替他隐瞒真相,导致无辜的小姑娘不断地命丧黄泉,同时断送了马泰依的后半生,所有这些人组成了这场悲剧背后的社会力量,和马泰依伦理力量完全是对立的,他们有意无意地加速了正义和公理的覆亡。而在强大的恶势力前,在残酷的命运捉弄下,马泰依仍主动地忍受苦难,显示了英雄的价值。
  杜倫马特至少有过四次暗示,只要马泰依放弃查案的念头,他就可以安然无恙,完全避免悲剧在他身上发生,但是马泰依都没有利用这四个机会。着这种唾手可得的机会和放弃机会形成强烈反差,大大增加了马泰依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马泰依和H博士为代表的庸碌的警察局的区别,是悲剧人物和非悲剧人物的差别。结尾处,马泰依永远地等待,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他的行动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一种执着精神。这种令人感动的忍受苦难的崇高态度,是这为英雄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诺言》不仅继承了杜伦马特的戏剧的任务形象,又超越了他先前戏剧里的人物形象,因为戏剧人物无一例外地放弃了行动,以一种不行动来表示自己的立场,而马泰依无疑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目标。虽然马泰依不像作者笔下另外一个侦探贝尔拉赫一样每每以胜利结案,但他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积极的行动的英雄。小说的名字叫《诺言》,那么马泰依后来有没有实现他的诺言呢?没有。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马泰依作为悲剧人物的形象。
  在《诺言》中杜伦马特没有采用过多的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最主要的,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隐蔽的客观事实,并塑造了在严酷的社会中抗争的英雄。马泰依这个人物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很显然不属于有社会正义支持的分子,而是一个在探索中遭受沉重打击的人物。这样的一个侦探形象是前所未有的。杜伦马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拓展了更为真实,可信的空间,注入了更多的有关人类整体命运和文化的层面。
  三、悲剧命运的根源
  杜伦马特不仅仅满足于刻画马泰依这个悲剧人物形象上。他从社会现实和哲理探讨上,进一步分析了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使得小说的主题性大为丰富,也使得悲剧人物的形象更为饱满。
  (一)、马泰依的悲剧首先是他身上强烈的正义感和丑恶的社会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虽然马泰依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但是在他的顶头上司眼里,马泰依却成了一个不懂感情的人。这暗示着在马泰依身边的整个社会是一个抛弃了正义感的社会。他仿佛和周围的人情世故格格不入,为了工作不顾一切,这注定他将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一切行动必将得不到周围的人甚至于他的同事们的理解。果然,在后来的查案过程中,他先后和凶杀案发生地梅跟村的村长和他原先的助手汉齐交恶。接着,他被迫辞去了在警察局的工作,以一个业余者的身份为死去的小女孩主持公道。在他单枪匹马追逐罪犯的过程中,他先后惹恼了包括州检察院在内的高官,以及他的管家,甚至还不谙时世的小玛丽安娜。警察局完全丧失了查案的兴趣,犯罪行为要靠非职业警察来制止,这不愧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二)、《诺言》之所以成为悲剧,还因为主人公强烈的情感。例如,他一看到龚登无辜被关押,就深感内疚;在被害小女孩的父母面前,因为出于深深的同情而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并发下誓言;在登机的一刹那看到那天真烂漫的小孩,就动了不抓住罪犯誓不罢休的决心。这些细节都说明,马泰依并非铁石心肠,他的悲剧正因为他的正直的感情引起的。但是这种感情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理解。所以,马泰依遭到了令人痛心的攻击,他的理性反而成了所有棘手问题的核心。杜伦马特通过他的人物悲剧命运的塑造,说明令人震惊的马泰依的悲剧不是一个人引起的;同时,他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他的失败象征着整个人类对真理探索的失败,人是不完美的,反映了作者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哲学立场。
  总之,在艺术特色上《诺言》与杜伦马特的其他作品有着很大区别。在他以前的小说里,他喜欢用怪诞的手法表现社会和精神危机,同时他有一个独特的见解,他以为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手法应该保持一定的间距。然而,在《诺言》里作者摈弃了他一直喜爱的模式,用现实主义塑造了以马泰依为主的悲剧人物,以及用悲剧的题材反映悲剧的意识,所有的一切都流露了一个“悲”字,可见《诺言》是作者进行了全新的尝试的作品。另外,杜伦马特在描写事件时,运用的是多层次的透视折射法,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能完成小说的传奇化似的《诺言》是采用折射眼光看问题的第一个产物,而且善于把自己深思熟虑灌输到一部作品中去,因此《诺言》值得我们深思。
其他文献
背景:食物嵌塞是一种很常见的咬合病,俗称塞牙,是指食物在被咀嚼的过程中,由于咬合压力使食物碎块或纤维嵌入或滞留于两牙的牙间隙内。以曾经发生过食物嵌塞作为标准进行统计,食
例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同样数学离不开例题教学。切实加强各类型例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一、“概念型”例题,要突出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考问题、推理证明的依据。要建立一个新概念,教材中往往总要先举几个典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为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
如果實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业就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唯一标准。不仅如此,在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作业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信息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难题。如:  一、信息技术作业保留形式的难题  信息技术课作业大多是以HTML、DOC、BMP、PPT等型式呈现。而因为学生在知识技能基础和资源上的差异,作业速度快慢不一、作业水平高低不等。对设备
【摘要】古往今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也是永恒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那么在2012年浙教版科学课程新改革的形势下,怎样更有效的教学呢?本次设计主要针对浙教版科学教学在目标上的明确、创建和谐的教学情境、精辟的板书设计与学生课堂笔记、作业的处理方法等加以指导。这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慨念;反义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它多用以证实一种见解,主张,或一种情况等,讲解人对所说的事实或观点提出疑问,让听者加以证实的疑问句。  结构:一个陈述句+肯定(否定)疑问形式。  语调:有疑而问读升调,明知故问读降调。  规律:应遵循前肯后否,前否后肯规律。  注:疑问形式中的主语应转为原主语相应的代词形式,结构及时态应对应。  一.一般情况反义疑问句由be,情态动词,助动词+主语构成;  例1.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有是素质。新课改明确要求要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心得,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正确引导中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对教学方法加以优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轻松自由的思维空间,学生是课堂的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一小说深刻的表达出了美国一战后年轻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美国梦的破灭,在社会上引发了强大的反响。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这种象征手法的应用有效的升华了作品主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为作品增加了艺术魅力,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象征意义;解读  中国分类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