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和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与肝组织学Ishak纤维化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wk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 (FT)、FibroScan (FS)检测肝脏硬度与肝组织学Ishak纤维化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3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病理活检,FT与FS分别测定肝脏硬度值(LSM),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并计算多参数肝纤维化模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并比较4种非创检查结果与纤维化病理Ishak评分的一致性。由FT与FS测定的LSM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LSM值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和肝组织Knodell评分与FT及FS测定的LSM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2种仪器LSM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采用经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校正的偏相关分析,APRI、FIB-4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肝纤维化病理作为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非创方法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

结果

313例患者FT与FS检测LSM分别为(15.75±9.42)kPa和(15.42±10.52)kPa,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858(P<0.01),提示两种检测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血清ALT、AST、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两种仪器LSM值呈低水平相关。两种仪器FT和FS的LSM测定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r值分别为0.501、0.526,P值均< 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APRI和FIB-4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r值分别为0.236、0.218,P值均< 0.001,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呈低度正相关。以肝组织病理Ishak评分为依据,四种方法诊断纤维化分期F3、F4、F5及F6的ROC曲线下面积,FT为:0.915、0.856、0.839、0.816;FS为:0.933、0.883、0.849、0.856;APRI为:0.618、0.630、0.608、0.638;FIB-4为:0.614、0.624、0.595、0.649,FT和FS的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大于APRI和FIB-4。

结论

FT与FS测定LSM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APRI和FIB-4,可较好用于肝纤维化临床判断。

其他文献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未成熟的骨髓异质性细胞,在肿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素E2(PGE2)与MDSC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GE2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作用其相关受体,调控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蛋白激酶A等细胞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着MDSC的增殖、分化及功能。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新鲜组织标本23例及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灶。应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及鉴定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差异表达蛋白,在4例新鲜乳腺癌原发灶组织和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中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Ep-CAM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2例乳腺病变标本中Ep-C
肿瘤的形成与进展离不开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改变,利用肿瘤细胞的G2-M期周期阻滞效应在减缓肿瘤的生长、提高治疗疗效方面尤为重要。DNA损伤的感受器、信号传导因子和效应器是介导肿瘤细胞G2期周期阻滞的经典途径,且有作为新型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能。
期刊
目的探讨喀什地区食管癌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食管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间喀什地区诊断为食管癌的1 815例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推断其发病影响因素。结果在1 815例食管癌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1.0,男性多于女性(χ2=5.90,P=0.01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51~70岁,疏勒县发病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
目的探讨经肝静脉楔入法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中的应用价值与介入操作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岁2个月~8岁,平均年龄5.6岁,术前Child-Pugh分级8例均为A级;主要临床症状为脾大,呕血,黑便等。8例患儿均行经肝静脉楔入法门静脉造影。结果本组8例患儿中7例楔入法造影显示肝内门静脉走行
目的调查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双胞胎患儿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方法调查国内7家医院2012~2016年间收治的BA双胎患儿病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预后随访及母孕期情况,讨论胆道闭锁发病的相关遗传学因素和围生期病毒感染情况,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发病特点 调查期间内7家单位诊治的BA患儿共1 200例,其中符合条件的14对BA双胎患儿被纳入研究,本组中BA双
目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UPJO)和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vesical junction obstruction,UVJO)这两个最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病理状态同时存在较少见。本文对单侧UPJO合并同侧UVJO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