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追求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必须坚持以设计有效过程的数学活动为保障。缺乏有效过程的教学,学生就没有真正的探究,也就没有对数学学习的深刻感受。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应用有效策略,促进数学活动更加优效灵动起来。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优效灵动;操作要求;数学性;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148-0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优效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探究。
一、明确操作要求,指引有序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动手操作已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但是每一次操作都有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標,在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每一步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必须考虑省时高效,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实际测量》活动前,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标杆、软尺,活动前先分组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统计员),确定活动范围,再组织学生到达活动现场进行测量;活动结束后组长收回标杆放入体育室以免造成无意伤害。这样有明确要求的活动才进行得有序有效。
二、创设生活化数学,指引有趣学习
从古到今,数学与生活总是密切联系的。我国19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当今时代,数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应用性更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如,在教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帮助学生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运算方式:多加就减,多减就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以为如此明确的方法总结,学生一定不会或者极少出错。但实际学生仍旧有一定的出错率。仔细反思,恐怕是算理的总结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入手,比如:妈妈买衣服花了97元,她有195元。妈妈应该如何付款?还剩多少元?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快的回答出,给营业员100元,找回3元,还剩95元。将上述问题进行数学化,自然对195-97这类简便计算就牢固掌握了。
三、彰显数学性,指引有效学习
数学是严谨的,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数学活动应彰显应有的数学性。
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有的教师只是围绕教科书上密铺的定义。简单的让学生用学具(圆、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动手操作验证什么是“密铺”(无空隙,不重叠)。而对“为什么正六边形能密铺,正五边形却不能?”这个最关键的数学问题却浅尝辄止。而导致课末欣赏埃塞尔的奇妙的图案密铺时,有部分学生认为花花绿绿的图形拼在一起就是密铺。“一种图形能不能密铺跟什么有关?”这才是这节课的本质。老师不应把这个问题搁置,应把它放大处理,让学生明白:图形能不能密铺,关键是在每个共同顶点几个角的和是否为360度,且相等的边是否互相重合。数学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它的数学性。若没有这数学之“根”怎能开出数学之“花”。
四、渗透数学思想,指引深度学习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数学活动中应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课始,教师先出示图一、二两个图例(略),引导学生借助“割→移→补”思路进行探索思考,求得面积。因为之前他们已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多数学生根据直观演示,一剪一拼很快的求出了面积。接着教师提炼出“割、补”两动词,提示他们“下面就用割补方法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在活动中学生自主拼出图形,紧接着对比对应的边(底相当于长,高相当于宽),然后总结出探究方法为1割2移动3补,把不会求的转化为会求的图形,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最后延伸,以后继续用这种方法主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在这样一次看似平常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的本身,而是掌握了一类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样蕴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活动才是优效的。
总之,数学是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是富有艺术的学科。只有在优效灵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更具有生命力,小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胡永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2]黄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J].科学大众,2016(1).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优效灵动;操作要求;数学性;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148-0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优效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探究。
一、明确操作要求,指引有序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动手操作已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但是每一次操作都有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標,在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每一步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必须考虑省时高效,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实际测量》活动前,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标杆、软尺,活动前先分组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统计员),确定活动范围,再组织学生到达活动现场进行测量;活动结束后组长收回标杆放入体育室以免造成无意伤害。这样有明确要求的活动才进行得有序有效。
二、创设生活化数学,指引有趣学习
从古到今,数学与生活总是密切联系的。我国19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当今时代,数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应用性更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如,在教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帮助学生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运算方式:多加就减,多减就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以为如此明确的方法总结,学生一定不会或者极少出错。但实际学生仍旧有一定的出错率。仔细反思,恐怕是算理的总结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入手,比如:妈妈买衣服花了97元,她有195元。妈妈应该如何付款?还剩多少元?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快的回答出,给营业员100元,找回3元,还剩95元。将上述问题进行数学化,自然对195-97这类简便计算就牢固掌握了。
三、彰显数学性,指引有效学习
数学是严谨的,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数学活动应彰显应有的数学性。
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有的教师只是围绕教科书上密铺的定义。简单的让学生用学具(圆、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动手操作验证什么是“密铺”(无空隙,不重叠)。而对“为什么正六边形能密铺,正五边形却不能?”这个最关键的数学问题却浅尝辄止。而导致课末欣赏埃塞尔的奇妙的图案密铺时,有部分学生认为花花绿绿的图形拼在一起就是密铺。“一种图形能不能密铺跟什么有关?”这才是这节课的本质。老师不应把这个问题搁置,应把它放大处理,让学生明白:图形能不能密铺,关键是在每个共同顶点几个角的和是否为360度,且相等的边是否互相重合。数学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它的数学性。若没有这数学之“根”怎能开出数学之“花”。
四、渗透数学思想,指引深度学习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数学活动中应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课始,教师先出示图一、二两个图例(略),引导学生借助“割→移→补”思路进行探索思考,求得面积。因为之前他们已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多数学生根据直观演示,一剪一拼很快的求出了面积。接着教师提炼出“割、补”两动词,提示他们“下面就用割补方法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在活动中学生自主拼出图形,紧接着对比对应的边(底相当于长,高相当于宽),然后总结出探究方法为1割2移动3补,把不会求的转化为会求的图形,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最后延伸,以后继续用这种方法主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在这样一次看似平常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的本身,而是掌握了一类知识的学习方法。这样蕴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活动才是优效的。
总之,数学是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是富有艺术的学科。只有在优效灵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更具有生命力,小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胡永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2]黄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J].科学大众,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