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y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圆柱和圆锥”为研究对象,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呈现方式的异同。形式方面分为内容呈现顺序、图片的呈现、言语的呈现;内容方面分为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的呈现。
  【关键词】呈现方式 圆柱和圆锥 比较研究
  在“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下,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相继出版。其中,教材的呈现方式,是体现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对教师深度理解、挖掘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学习方式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的重要前提。“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两种颇具影响力的小学数学教材系列,分别是201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简称“人教版”)和2013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简称“苏教版”)。选取的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分布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蘇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次研究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来比较它们的呈现方式,形式部分又分为内容呈现顺序、图片的呈现、言语的呈现;内容部分分为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的呈现。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一、两种版本教材形式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1.内容呈现顺序的比较与分析
  根据表2,研究者可以发现两种版本教材在呈现内容的顺序上是存在差异的。
  人教版围绕“圆柱”和“圆锥”两条线索展开内容,首先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紧接着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这样处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点的纵向理解,便于学生建构圆柱和圆锥的两大知识网图,但这两个知识网图是分离的。
  苏教版采取了“立体图形的认识”“面积”和“体积”三条线索,先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紧接着是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最后是圆柱、圆锥的体积。这样处理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间的横向理解。初步认识圆柱之后,紧接着再来认识圆锥,引导学生发现两者间的异同,既加深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同理,先学完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再来学习圆锥的体积,便于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时安排上,人教版在课时分配上偏向于教师的讲解,而苏教版在练习课的方面比重更大些。
  2.图片呈现的比较与分析
  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结合小学生特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及几何知识的抽象性,图片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单元中,人教版教材共安排了2个主题图和10个例题,选取了16幅实物图和18幅抽象图,合计34幅;苏教版教材共安排了5个例题,选取了9幅实物图和12幅抽象图,合计21幅。从整体上来说,人教版教材上的例题更丰富些,实物图所占的比重更大些,加强了知识同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对抽象图形的学习。苏教版教材中,抽象图所占的比重稍大些,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些难度。
  3.言语呈现的比较与分析
  “言语,旨在表达语言信息,具有交流和概括功能的一种语言符号。”
  在表述主体上,人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了“你”“我们”等表述,表述主体以第三人称为主。同时,还专门为学生设计了精灵和一些卡通人物,增加了趣味性。小精灵始终贯穿于教材的始终,既符合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同样以第三人称为主,并向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宝贝,有萝卜宝贝、蘑菇宝贝、辣椒宝贝、番茄宝贝、玉米宝贝等,这些宝贝与学生为伴,同人教版中的小精灵一样,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表述句式上,人教版教材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祈使句、反问句穿插其中。陈述句多用于对某个知识点的具体概括,疑问句多用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祈使句多用来指导学生的操作。苏教版教材中,多是先安排一个蔬菜宝宝引出一个问题,以疑问句为主,接着是三个蔬菜宝宝说出自己的发现,以陈述句为主。
  二、两种版本教材内容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1.概念呈现的比较与分析
  第一学段中,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能够正确从立体图形中辨别出圆柱,到了本单元,则开始系统学习圆柱和圆锥。
  在呈现圆柱的概念时,人教版教材先指出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然后引出即将学习的另一种立体图形——圆柱。编者先是注意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紧接着,教材呈现出5幅实物图,分别是岗亭、客家围屋、灯笼、蜡烛、比萨斜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将岗亭、客家围屋和蜡烛的形状抽象出来,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在表述概念时,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而不是这些物体是圆柱。紧接着,小精灵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从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二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
  苏教版教材首先呈现出8幅实物图,有蚊香盒、冰激凌包装纸、花柱等,让学生指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体?”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圆柱的知识经验,此处属于知识的再认阶段,让学生指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顺便也可以检查下班级学生的基础如何。紧接着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语言精练。
  两种版本教材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但苏教版教材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呈现概念时,都注意到了从生活中引入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注重数学知识同生活的联系。概念的描述严谨、简洁。
  2.规则呈现的比较与分析
  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有法则、定律、公式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属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呈现该部分时,既要注意到知识的结果,同时还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呈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人教版教材先是引导学生思考沿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罐头盒的商标纸按图所示那样剪开、展开,最后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让学生思考長方形的长、宽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重新将这个长方形包在圆柱上,最后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得出S侧=ch。
  苏教版教材首先创设出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知道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要知道求解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必须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由实际问题入手,运用分析法,逐步攻克。
  两种版本教材在规则呈现时都注意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等多种方式来习得新知。人教版教材在呈现规则时,以老师的引导为主,逻辑清晰,难度呈螺旋式上升,便于学生对规则的学习;苏教版教材则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猜想、实验、交流等方法获得新知,给予了学生较多的自主性。
  3.问题解决呈现的比较与分析
  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掀起了“问题解决”的热潮。直到今天,问题解决仍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在呈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时,人教版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做一个这样的厨师帽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旁边的卡通人物则在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其实是在告诉学生解题的策略,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先要知道求几个面,然后再分别求出各个面,最后将所求得的面积加起来。
  苏教版教材在呈现求解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时,注重在解题策略上引导学生先画图,使一个抽象问题变得更加直观、生动。通过图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的基础上求解出正确答案。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两种版本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在形式方面,两种版本教材都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直观,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言表述多以第三人称为主,均设置了卡通形象,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便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在内容方面,两种版本教材都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数学知识同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的基础上习得知识,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同时,两种版本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形式方面,两种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不同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上也是不同的,人教版偏于纵向知识间的拓展,苏教版则偏向于横向知识间的拓宽;图片的种类与数量也不尽相同,在图片的直观数量上人教版教材的图片较为丰富,实物图较多。在内容方面,人教版教材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螺旋式地呈现出概念、规则、策略,苏教版教材则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以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向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
  两种版本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各有所长,教师应在广泛研读各种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桑帆.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谢微.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Houghton Mifflin版”教科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笔者尝试了验证教学。  【关键词】主动 探究 意识  一次,教学六年级“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笔者呈现了这样一道习题:“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在教学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是按照“先行放大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接着,在放大后的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处连线,形成放大后的斜边”这一步骤方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假、大、空现象十分普遍,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依然存在着畏惧心理。我认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其一,学生生活单调乏味。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很久,可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未有多大的改变,对此,学生早已习惯。试想:学生无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写出饱含热情的精品佳作来?  其二,学生对周围的人与事采取无意识
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宇宙间的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19世纪以来对于气体放电的研究、20世纪初以来对于高空电离层的研究,推动了等离子体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利用轻核聚变反应解决能源问题,促使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蓬勃发展。至此,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在这个学科发展中,我国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代际传递,如今,
《可爱的苹果》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优秀儿童歌曲,为aba的三段体结构。歌曲借“可爱的”苹果抒情,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歌曲的另一感人之处在于,歌词是1954年由北京女子三中初二(9)班集体创作,再经管桦修改、张文纲谱曲而成的。我觉得歌曲最打动我的就是“情”字,有学生对老师真诚的热爱之情,也有诚恳深切的感激之情,更有学生借苹果之意表达出来的深厚热烈的敬爱之情。因此,
提起实验,大家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而说到数学实验,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究竟什么是数学实验,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实验呢?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们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全省重点课题——数学实验的研究,通过研究,我对如何进行数学实验,如何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传递数学课堂正能量有
【背景分析】  从加法过渡到乘法是思维的跃升,在没学习乘法之前,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它们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具体数量,而乘法必须既注意具体数量,又关注具体数量的个数,思维视角发生变化。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连加,能计算连加算式的和。但是,那时的连加一般只有三个加数,而且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少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
【摘要】从生本课堂的内涵出发,用比较的思想开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易察觉的文本秘密,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作者的表达技巧、文风特点、语言特色等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  【关键词】比较教学内容写作技巧文风特色  多年来,语文课堂气象万千,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成了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扰。虽然教什么
识记,意为认识并记住。在心理学研究中,识记是记忆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是保持与回忆的敲门砖,也是学生理解、记忆与运用知识的垫脚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根,是学生们汲取营养、消化知识、吸收养分的基础,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奠基式作用。正因如此,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识记兴趣与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本文教学探索中,笔者以学生词汇的自主
【摘要】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融通,让学生学有兴趣、学而智慧、学成运用,一直是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实践活动,正贴切地实现了师生的心愿,真正让学生与数学融合,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学生与时空融通,体验“超市”搬进课堂的乐趣;真正让学生与思维融洽,体验数学与思维共舞。  【关键词】数学学习 生活融通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设计模
【摘要】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教学行为常把课本剧表演作为一种终结性的展示形式,本文则尝试着将这种表演形式作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基本策略贯穿全课始终,通过学背台词积累书面语言、创编台词内化书面语言、情境表演实践书面语言等过程的展开,激活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积极性,最终达成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 言语实践  语文言语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