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知在“对比感悟”中自然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从加法过渡到乘法是思维的跃升,在没学习乘法之前,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它们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具体数量,而乘法必须既注意具体数量,又关注具体数量的个数,思维视角发生变化。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连加,能计算连加算式的和。但是,那时的连加一般只有三个加数,而且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少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每次新接的班级总有一些学生会背乘法口诀,但是意义不清楚。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乘法的意义?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案例】
  一、体验“几个几”连加
  出示主题图:分别是小朋友跳绳,2人一组,有3组;小朋友坐小火车,每个车厢坐4人,有5节车厢;小朋友踢毽子,3人一组,有4组。
  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生:我提的问题是:“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绳?”列式是:2 4=6(人)。
  学生的发言出乎老师意外,还好,没有惊慌,接着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跳绳的小朋友中有2个男生,4个女生,所以我用2 4=6(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我用2 2 2=6(人)。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有3组小朋友跳绳,2人一组,所以我用2 2 2=6(人)。
  师:你想得也不错。
  生:我提的问题是:“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踢毽子?”列式是:3 3 3 3=12(人)。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因为每组都是3人,所以我用3 3 3 3=12(人)。
  生:我提的问题是:“坐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列式是:4 4 4 4 4=20(人)。
  师: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因为每节车厢都坐4人,所以我用4 4 4 4 4=20(人)。
  师:你们的想法都对,真是会观察。刚刚我们提出的都是加法问题,你还能提出减法问题吗?
  生: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几人?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生:用踢毽子的人数减去跳绳的人数,12-6=6(人)。
  生:坐小火车的比踢毽子的多多少人?
  生:用坐小火车的人数减去踢毽子的人数,20-12=8(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你们真棒!下面请你们看看这些算式:2 4,2 2 2,3 3 3 3,4 4 4 4 4,12-6,20-12,你發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算式里面有加法算式也有减法算式。
  师:观察得真准。我们看有哪些加法算式?哪些减法算式呢?
  生:加法算式:2 4,2 2 2,3 3 3 3,4 4 4 4 4;减法算式:12-6,20-12。
  师:很好,完全正确。接下来,我们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道算式的两个加数不一样,其他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师:眼力不错。下面我们看加数都一样的算式,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 2 2=6,加数都是2;3 3 3 3=12,加数都是3;4 4 4 4 4=20,加数都是4。
  师: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作相同加数(板书:相同加数)。你能找出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吗?数数看,每个算式中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
  生:2 2 2=6,相同加数是2,有3个2;3 3 3 3=12,相同加数是3,有4个3;4 4 4 4 4=20,相同加数是4,有5个4。
  二、体验乘法的意义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手指?右手有几个手指?合在一起有几个手指?列成算式是怎样的?
  生:5 5=10。
  师:求第一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算式怎么列?请你们在本子上写出算式。
  生1:5 5 5 5 5 5。
  生2: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师:谁列的算式对?为什么?
  生:第二个算式对,因为每个人有两只手,6个人有12个5。
  师:请你用连加算式算算我们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
  学生开始写连加算式,教师请一名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都写完了,谁来谈谈写这个算式的感受?
  生1:这个算式太长了。
  生2:这样写太麻烦了。
  生3:写的时候容易把5写丢了,我们班有24名同学,要写48个5,我手都写酸了。
  生4:老师,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师:看来用加法算式算我们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挺麻烦的,像这样的加法确实有简便的算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三、认识乘法
  师:(指2 2 2=6)3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3×2,也可以写成2×3(板书:3×2或2×3),3×2读作“3乘2”(板书:读作3乘2)。
  学生齐读。
  师:那么2×3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3)
  教师边讲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师:我们是怎样把2 2 2=6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先“看”,看一看连加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
  生:是2。
  师:再“数”,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有几个2?   生:有3个2。
  师:因为算式中有3个2相加,我们就可以写成3×2,或者2×3,先“看”再“数”,你会了吗?
  师:请你把其他几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改写后全班交流,教师对照加法算式板书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着重评议48个5相加。
  师:48个5相加怎样写成乘法算式?
  生:写成5×48,或者48×5。
  師:用加法做简单还是用乘法做简单?
  生:用乘法做简单!
  师:加法算式写这么长,写成乘法算式多简单。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做比较简便。
  四、联系生活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照片,你看看这些照片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能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吗?
  师:同学们都喜欢喝奶茶吧?看看这张照片,找出乘法算式(出示图1)
  ■
  生1:表示的意义是每袋奶茶重15克,一盒中有10袋。
  师:很好,10乘15,也就是表示10个15相加。
  师:非常棒,现在我们去运动会赛场上看看。
  ■
  生:这道算式表示的是:有4名同学跑步,每人跑100米。
  师:对啦,这就是接力比赛,这种比赛需要4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运动会赛场上考验的是大家的合作和拼搏精神。
  师:看,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不少生活实际问题呢!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大家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1.在比较中感悟“几个几”
  课始,教师就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加法算式还可以说成“几个几”。引导学生转换视角,既关注相同加数,还要关注相同加数的个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设计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为乘法概念的建立创造条件。
  2.在比较中感悟“简便”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3个2相加、4个3相加并不麻烦,更何况麻烦与简便是需要在对比中才能体会到的。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2个5”“12个5”“48个5”,学生在具体地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加法的不足,感受到学习乘法的迫切需要,对乘法算式的“简便”就会有深刻的体验,为感受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3.在比较中感悟“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一盒奶茶的外包装上有乘法算式:10×15克,表示一袋奶茶15克,一盒中有10袋;同学们跑4×100米接力,表示每人跑100米,有4个人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乘法的含义,同时深深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与拓展。
  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前言: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讲述了高尔基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摘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课文的叙述不仅使人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还通过这两件事传达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人生哲理。在课文的叙事中,插入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的构建,心中不能只做到有学生,更应做到有学生的未来,不应只注重对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更应注重对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课堂 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
曾昭曙老师执教的宽度语文《穷人》一课,令我耳目一新,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眼界变得更宽、更长、更远,好像井底之蛙突然跳上了井沿,终于看到广阔无边的美丽世界。长长的《穷人》一文,曾老师巧妙取舍,围绕一个“仁”字,上得如此轻松和生动,如此宽广与厚重!曾老师用两个课时,引领学生透过散发出热度的文字,穿越千年历史,跨过万里国界,触摸不同肤色民族的美好心灵,只为让那一个“仁”字植根学生心田,做
【关键词】探索规律 数学思想 数学思维  在苏教版数学中,之前设有专门的“找规律”版块,改编后把找规律的内容放到了活动课中,实际上,活动课中也多有涉及其他找规律的内容,如《积的变化规律》《面积的变化》……“探索规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思考,
起:读中悟写的依据与需求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要求,2014年起,我校正式开展“读中悟写,课堂练笔”的实践研究。“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即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把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笔者尝试了验证教学。  【关键词】主动 探究 意识  一次,教学六年级“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笔者呈现了这样一道习题:“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在教学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是按照“先行放大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接着,在放大后的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处连线,形成放大后的斜边”这一步骤方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假、大、空现象十分普遍,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依然存在着畏惧心理。我认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其一,学生生活单调乏味。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很久,可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未有多大的改变,对此,学生早已习惯。试想:学生无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写出饱含热情的精品佳作来?  其二,学生对周围的人与事采取无意识
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宇宙间的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19世纪以来对于气体放电的研究、20世纪初以来对于高空电离层的研究,推动了等离子体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利用轻核聚变反应解决能源问题,促使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蓬勃发展。至此,等离子体物理学已发展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在这个学科发展中,我国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代际传递,如今,
《可爱的苹果》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优秀儿童歌曲,为aba的三段体结构。歌曲借“可爱的”苹果抒情,以纯朴真切的语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歌曲的另一感人之处在于,歌词是1954年由北京女子三中初二(9)班集体创作,再经管桦修改、张文纲谱曲而成的。我觉得歌曲最打动我的就是“情”字,有学生对老师真诚的热爱之情,也有诚恳深切的感激之情,更有学生借苹果之意表达出来的深厚热烈的敬爱之情。因此,
提起实验,大家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而说到数学实验,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究竟什么是数学实验,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实验呢?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们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全省重点课题——数学实验的研究,通过研究,我对如何进行数学实验,如何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传递数学课堂正能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