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i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当下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是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
  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研究对象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可以是本校教师的课例,也可以是我们所搜集到的名师课例。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或细节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反思,探讨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及影响,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课例研究要有主题,没有主题就谈不上研究。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教师教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学的行为,还可以是课堂管理策略等。课例研究的主题应该符合“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想象;二是典型性原则,即研究主题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三是可能性原则,即研究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四是匹配性原则,即研究主题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效对接。除此之外,研究主题还应该是切口小的问题,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研究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三种途径:在学习、思考中确定主题;在不断“看别人、找差距”中确定主题;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主题。
  课例研究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它包含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和反馈会议三个实践研究环节。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教研组或备课组围绕研究主题,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站在理论高度分析、研究教材,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描述课堂情景,搜集课堂信息。反馈会议:通过课后交流与讨论,深入反思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
  课例研究与常规教学研究相比,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研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反思,强调行为跟进。因而,课例研究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克服了常规教学研究的盲目性。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注重教学行为改进;二是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总之,课例研究是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课例研究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其他文献
教学实践表明,一节课如能艺术性地结束,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顺口溜结束法  用顺口溜结束全课,言简意赅,易记成诵,朗朗上口,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掌握所学内容。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讲完后,我编了顺口溜结束本课重点:隋文帝,开国君,重改革,轻赋税,治国昌,美名扬。隋炀帝,功运河,施暴政,终灭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的训练,让“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多读少讲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
最近,在网络学习中偶得《导入技能评价单》,读后很受启发。《导入技能评价单》指出,导入好不好,要看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能否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能否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导入时间掌握是否得当、紧凑。对照它,我整理了几点看法,以请教于同行。    一、导入的好坏关乎课堂的效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多少页,今天我们学习某课”开题。接着开始板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再靠死打硬拼,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除要对必讲的知识点做好准备之外,更要深研教材,领悟每道习题的内涵,深挖每道习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典型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则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答题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回答出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的思维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或仅仅是发挥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学生“内发的”,是潜藏在体内的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主体性的苏醒。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是主动的,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尽其所能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17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文章角色中来,把握时机,亲身体验文中的每一个角色,才能切实搞好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形象,每一人物或拟人化的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因此,我认为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体验,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的角色体验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耐久力、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甚至过早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成年人疾病。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4月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有人认为,国内的城市和农村,不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不足、设施欠缺、师资薄弱,因此,无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