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文化在城市化教育中升华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a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城镇学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个性的形成及利弊,为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寻找一种较人性的教育方式,促使这些农村学生扬长避短,掌握一些进入城市社会的生存技能,达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农村 城市 文化 教育
  
  一些学者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下了这样的定义:人是文化动物。这无疑是把人当作一种文化的产物,其中深刻地隐含“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思想。即使一个未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能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如语言习惯的养成、举止仪态及气质的塑造、美丑善恶观念的形成……凡是个体的人,都会带上本地的文化烙印,于是也有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说法。
  在中学校园里,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故学生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在大多数的城镇中学,本地学生特有的城市文化与农村孩子带来的乡村文化更是有着极大的区别。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寻找出一条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融合并得以升华的道路,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源远的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中国众多文化形态中,最令人关注的一种,具体说来,它是指乡村人民在一定文化时空中,根据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创造的生活样式与知识体系,是乡村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中,它既培养了中国农民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品质特点,同时又形成了中国农民安于现状、闭关自守、缺乏斗志的性格特征,至今,这种影响仍在延续着……
  于是,在浓浓乡土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当他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是本能地在独特的社会地域里接受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习惯、风俗乃至性格,而当这些满载乡土气息的孩子踏进聚集着许多城镇学生的校园时,其文化特征是如此明显:
  1.淳朴善良而胆怯怕事
  自小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沿袭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本性,接受着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之初,性本善”、“以和为贵”、“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等等,而“奸”“詐”“恶”等负面思想却在最直接的教化中,在他们心中渐渐消失。可一旦回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这些传统的观念似乎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一切以个人利益至上的种种行为深深地撞击着每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些乡村的孩子面对崭新的校园生活,表现的不是欣喜,而完全是一种惘然不知所措的态度,甚至会心惊胆战,丝毫不懂得自救,显得如此的无助。
  2.刻苦认真而保守狭隘
  现代农村的不断发展,让农村孩子有了走进课堂的机会,对于新奇的知识、广阔的世界,他们呈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学习成了他们极大的乐趣。然而,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办学条件的简陋,师资水平的整体偏低,使得他们的思维只能停留在有限的层次,知识面也相应地狭窄了。
  3.自尊自强而自恃清高
  自尊、自强常常是无数农村孩子成就事业的两把利剑,无论身处何地,这乡村文化赋予他的本性根深蒂固,可在强大的城市文化面前,他们的自尊却常常是不堪一击,甚至会禁不住一句话、一个眼神的挑衅,只要略受刺激,他们那毫无防备的自尊心就会支离破碎。
  
  二、现代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模式与知识体系,它既是由人所构筑的工程技术产品群体,又是集合了历代城市建设者思想、艺术和观念的文化载体,它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居民的素质。总之,城市文化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的体现。
  而城镇学校是酝酿、传播城市文化的最佳场所,城镇学生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的作用,将社会性的文化整合为个体文化,再经过调整、辨析等功能,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体文化”。
  在这样优越、进步的环境下,城镇学生不但优先有机会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而且通过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适应能力,从而成为这一时代的最佳受益者,较农村孩子而言,他们更显自信从容、聪慧敏捷、敢想敢拼。
  
  三、农村文化的城市化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一直游离于“城是乡非”的对话中。乡村文化蛰伏在城市的话语霸权中,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乡村时时因与城市不同而感到压力。而城市凭着其中心地域的优势,靠着掌握的各种先进科技媒介,一直有意无意在操纵着现实,这种文化的优劣势在教育行业中也足以令人担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普及教育的浪潮,乡村孩子纷纷走进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这样,当他们带着农村文化的烙印进入学校,尤其进入城镇学校的时候,在城市化的教育影响下,渐渐地改变自己,形成不同于从前的文化知识结构。
  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一直关注着这些农村孩子,我渴望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而且能大胆吸收城市文化中的精髓,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现代人,至少在今后踏入社会时,足以能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所以,在教学中,针对调查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我慢慢地走近他们、改变他们……
  1.敢于面对邪恶
  农村孩子胆小、怕事,遇到意外时常常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城里人的面前,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活生生地任人欺压。面对这些,我深深知道,在他们的心里,有着一种甘于听从命运安排的习惯,而要改变这一种思想意识,首先必须得让他们大胆改变自己的态度,意识到自己绝不低人一等,每一个人在学校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是作为最简单、最基本的人权,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与区别。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而且还特别关注从农村来的学生,经常给他们灌输现代文化信息,使他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履行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与义务,成为城市中的社会人。
  例如,有一位男生,他的父亲有了外遇,把家里本来就不多的财物挥霍一空,且还羞辱其母亲,而作为儿子的他,在这种情况面前,显得非常的无助与无奈,只有每天以泪洗面。
  看着这一张痛苦得近乎绝望的脸庞,我的心如刀绞。于是我慢慢地引导他,让他明白:面对邪恶,完全可以用正义、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与母亲的合法权益,并且告诉他该如何进行操作,如何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等等。结果不到两个星期,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成功了!
  我相信,经过城市文化熏陶的他,今后一定能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一定能日渐成熟地迎接各类挑战。
  2.梦,其实并不遥远
  追梦,是每个年轻人的心声,农村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盼望着通过读书换取另一种新的生活,走进另一个天地,可尽管他们可以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一旦遇上强大的对手,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害怕竞争的情绪,呈现出农村孩子本能的畏怯与退缩。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我常听到这样的沉重的叹息:我凭什么与人家争?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有哪一样是我占优势的呢?每当这时,我一定会用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警醒他们:世上的任何一条路,都是靠打拼出来的。优越的条件可以是优势,但也可以是障碍,因为拥有这一切的人通常定位过高,所以每一步都量得非常准,不敢有丝毫的偏差,而一无所有的人,刚好一身轻松上战场,胆气十足,为何我们不勇敢地冲呢?
  3.痛,并快乐着
  团队精神,是实现任何目标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语文课上,团队精神、学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一直强调,“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是做人的指南,尽管在学习上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为对手,但如果只徘徊在个人世界里,其信息、其思维都是有限的,况且我们是一所普通高中,更需要齐心协力、资源共享。“一双筷子,轻轻就折断;十双筷子,紧紧抱成团就难以折断。”这句话成了我们的口头语。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能集聚集体的智慧,而且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更能改变人与人之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在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帮助农村孩子学会辨析与取舍、调整与发展,不断进行文化整合,让两种文化在教育的作用力下不断和谐融洽,让农村孩子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让他们成为具有城乡气息的文化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纠正一个女孩酷爱收集自动铅笔的行为着手,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正确对待有轻度强迫行为的儿童以及矫正方法。  〔关键词〕轻度强迫;矫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46-03  每个女孩子都有一颗崇尚美、追求美的心。但凡事都应有度,一旦过度,父母和教师就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
叶诗文,对于这个名字,我想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随后在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赛中,再次打破奥运纪录,以2分07秒57夺冠,成为双冠王,创造了中国游泳个人两项奥运冠军的历史。  女子游泳已经好久没有刷新世界纪录了,叶诗文的横空出世让泳坛好不热闹。看到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打破世界纪录,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地读,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更应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阅读教学同时又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对更加直观、互动更强的现代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AR技术以其独具的特点,受到地理教师关注。  关键词:AR技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AR技术的功能特点  AR技术是一项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
一、知识建构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这一节内容的编写是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及的学习要求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二是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
无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一定都有先进生,也有后进生。所谓“后进生”,指的是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一方面与教师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足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科任老师,必须重视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后进生走进先进行列。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自暴自弃心理。部分初中生刚升上中学,他们还保留着小学生的好动、好奇等性格,因此听课注意力分散,未能领会老师所讲的知识,久而久之,便
摘要:以美育人——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创新,是指在审美观照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展开,在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同时,着眼其人生境界的提升,铸造其完整而和谐的人格。目前,以美育人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美学的结合仍然是薄弱环节,值得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关键词:以美育人;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创新  一、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  教师素养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意思是在说,人周边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品行及学识上的成长影响极大。  既然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如此的重要,为了搞好外语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为学生去大力营造人文环境,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人文环境该如何去营造呢?    一、使受教外语,近之于耳,受其耳濡而致“耳化”    这一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师生都要讲外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学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正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