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A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学术交流水平,既是中医药国际交流日益发展的要求,也是其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学术交流能力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口语基础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师生合作,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口语基础训练为主的口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086-03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heir original research in spo-ken English is a must for TCM students for Doctor’s degree. How-ever, our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most of them cannot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due to a poor founda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lack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we,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s well, established a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mode with Eng-lish pronunciation as the core content.
  Key words TCM student for doctor’s degre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mode;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交流范围日益扩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等要求。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中医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中国的援外医疗队中,中医药人员约占总数的10%。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1]。
  博士生是中医药对外交流和服务的主力后备人才,培养其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么,博士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现状如何?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解博士生的口语交流能力现状以及博士生对于英语口语课的诉求,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面谈,以探索有针对性的、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2 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能力现状调查
  2014—2016年,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2015级和2016级的30名中医药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考查面谈,了解其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以及口语考试的情况。
  调查发现,这30名博士生经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口语交流能力不尽如人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率为60%左右,而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通过率为0。经了解,他们从没参加过口语考试,也不知道有这个考试。这一现状充分说明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中医药特有的“中国血统”,中医药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多在国内,英语教学并不受重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勉强满足需要[2],因而大班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班级规模多在100人以上,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机会之少可想而知。
  硕士阶段的英语课多以医学英语为主,且大班额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收效甚微。高考听力和口语不计入总分,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先天不足,本科和硕士阶段没有能得到弥补,因此,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点与博士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认知非常契合。如黄晓英(2011)的调查发现,100%的博士生受访者表示英语口语很重要,但自己的口语在听、说、读、写、译中是最弱的。
  3 中医药博士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师生合作确立以学术英语口语为教学目标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Richard Clark等人认为,成功的学习通常需要动机、努力及足够的知识储备。他综合许多语言学家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提出CANE(Commitment and Necessary Effort)模式,该模式认为成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目标选择,包括价值、情感和自我效能,这三者之间是乘数关系,任何一方为负数,都完成不了任务;第二阶段是刻苦努力,其主要表现为过分自信或自信心不足两个方面[3]。
  目标明确才有行动力。黄晓英(2011)的调查结果显示,92%的受访者非常同意“英语口语对我很重要”。在访谈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说明博士生有很强的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且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用英语进行口语学术交流。由于大多数博士生在学习的同时都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學习和工作安排有很明确的目标性,认为值得做并且能出成果才会投入时间;而缺乏针对性的英语口语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引起博士生的重视。如何引导博士生参与英语口语教学目标的选择,激发学习动机,是博士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关键所在[4]。
  英语口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对于经常要参加学术会议的博士生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全球化时代,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生舞台的大小,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共识。博士生作为中医药国际交流的主要生力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其毕业后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确立基础领先的教学方案 英国有句俗话说: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从零开始。美国人则说:倘想达到最高处,就要从低处开始。基础扎实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个要素,它们相互依存又各成体系。英语口语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英语语音有一整套不同层次的发音规则,这些规则自下而上分别是音素、音节、单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等,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关系紧密,跳过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熟悉这些规则并运用到口语中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必经之路。
  由于缺乏系统学习和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弱,加上缺乏英语运用环境,博士生普遍英语发音正确性和流利程度均不尽如人意。据此,将口语课课程内容分成两大板块:英语口语基础与学术英语口语。通过课堂教学对英语语音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训练,使学生做到音素基本正确、发音清晰,语调基本正确,语速适中等[4]。在此基础上,再围绕学术口语的相关话题开展实践活动。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的本质在于认知结构改造的连续性。人们开始面对一种新事物,首先是竭力使这种陌生的东西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结起来,一旦这种联结实现,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便发生复杂的调整和改变,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对更为复杂的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口语基础板块的教学并不是要另起炉灶,从零做起,而是要找出学生发音中存在的错误,分析错误发音的成因,提供正确的发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语音规则意识,进而重塑其口语发音系统,为以后的学术口语交流打好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术交流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针对博士生英语口语基础知识欠缺的现实,选择屠蓓的《英语语音》作为教材,该教材从英语音素教起,逐渐上升到单词、词组和句子,教学内容安排具有层次性,同时配有教学视频,对英语48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有详细的讲解。学术英语口语板块则选了陈美华的《学术英语口语教程》,从国际会议的方方面面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学术交流的场景和常用句型等。
  吕叔湘先生曾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语音教学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教师则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错误原因,展示正确的发音方法,作为对视频教学的补充。音素是一种语言中能区别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不同,意义不同,也就影响口语交流的效率了。以辅音/θ/和/?/为例,因为汉语中没有咬舌发音的音素,学生把这两个音发成/s/和/z/的情况非常普遍。通过对比和指导训练,学生在这两个音素的发音方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口语学习重在实践,尤其是在正确指导下的实践是英语口语学习的必经之路。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的实践开展。学生不仅要熟悉各种发音规范和规则,还要在这些规则的指导下开口练习,如模拟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等。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英语语音理论付诸实践,还可以体验国际会议的各种场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种便利可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网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海量多媒体教学资源,而且提供了灵活便利的师生互动渠道。虽然网络互动无法代替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教师仍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和指导。如在音素教学中,学生首先利用教学视频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理论指导下练习,教师则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课后复习、课后练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均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基于目标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 英语口语学习重在过程,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可以确保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按照英语语音的知识层次,在音素、单词、词组和句子四个层次分别测试,以测促学。中医药博士生应用英语口语的场景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过程中的个人交流,因此將模拟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纳入考核内容,在考核的同时让学生演练参加国际会议的情景,使考核具有实用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博士生班的学生专业不同,可以选取如导师介绍、专业介绍等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内容作为报告题目,发言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4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12月,《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中医药博士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将成为其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助力器或瓶颈。作为英语口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需求拓宽口语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中医药专业博士生口语基础较差,严重影响其下一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制定强基固本为基础、学术交流为目标的口语教学模式。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医药亮相“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DB/OL].[2017-05-15].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5/15/c_1120974007.htm.
  [2]刘九茹.中医药专业人才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66-68.
  [3]黄陈,裘正军,王春刚.ESP理论参照下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9):3763-3766.
  [4]屠蓓.英语语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
  [5]黄晓英.影响博士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动机因素调查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3):82-84.
其他文献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一、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通过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实现。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活动:  一、猜想与假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工形成一种假设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已有
想像力的培养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培养想像力  幻想是创造想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儿童的想象由于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带有较多的幻想的性质,在这种幻想中,常常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在学生的想象中常常夹杂着幻想,特别是学前儿童。“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直观、最重要的手段。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谈几点看法:
一  为了促进新中考与新课改的对接研究,学校开展了“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笔者听了一些语文课,与部分语文教师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差现象谈谈认识。  1.偏重生字词教学,忽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于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那位学生的朗读很投入,也很有感情,听课者都不由自主地进
茶乡一般地处丘陵、高寒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乡村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本文以促进茶乡经济发展为目的,从乡村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联入手,结合生态旅游精准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