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所走过的路程,真的像李白的诗里所写的那样: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但走过的路必然会留下痕迹,下面就将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从高三直接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整个一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我都会制定一个大致的训练规划;中途可能会临时穿插一些其他的训练,但大体规划是不变的。现将我的计划大体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1. 暑期有三十天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8月1日——9月30日),这段时间要求学生将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必修五)上的内容按主题(如爱国、思乡、反战等)进行课本素材的梳理、积累;根据前两年所写的周记,自选其中的优秀篇目两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开学前编订一本作文集并发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2. 9月1日——11月30日,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审题训练:先从命题方式的角度(命题、话题、材料)练审题立意,后从材料作文的小角度进行作文审题训练(叙述性材料、哲理性材料、寓言性材料);
  3. 12月1日——1月20日左右,加大作文结构思路的训练,作文训练时不断强化学生作文中的体裁意识;上学期大约写8篇大作文;
  4. 寒假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在高三上学期所写的作文、周记中自选其中的优秀篇目,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开学前编订一本作文集并发送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
  5. 3月1日——4月30日,训练作文的拟题、开头、结尾,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相结合进行训练,强调审题与文体;
  6. 5月1日——6月30日,综合作文训练,多讲作文的规范,包括书写、卷面、字迹、标点等;
  制定了作文的教学计划,那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
  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第一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孩子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高三学生,学习紧张,时间有限。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每日至少两本,捐书无上限,能放置二三百本书籍(包括杂志),学生随时可以翻阅到对自己口味的书籍,努力让学生向“读万卷书”的目标靠近;至于“行万里路”,我主要还是借助于网络,不间断地通过网络的各种励志演讲(比较著名的如俞敏洪的演讲、周立波的著名清口相声段子等)、央视的经典栏目(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如“文化正午”这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栏目)扩大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
  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上找到成就感。
  学生时代是最纯洁的时代,他们应该具备最真诚的情感,这些真实的情感应该或多或少流露在学生的作文中。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来说,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在高三作文教学开展之初,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找到只属于他们的成就感。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事:把孩子们在高一、高二阶段经过自由写作的文章(周记和小作文)和限时写作的文章(大作文)梳理一遍,这些作文或多或少都流露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我找出其中比较优秀的篇目,让孩子自主选择,每人至少从中选出两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由我统一进行编辑、排版、印刷成册,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孩子们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署着自己名字的文集时,心里是多么的激动!当写作成为孩子们内在的一种需要时,那么,写作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我做的第二件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的事是自己办报纸。我们班按人数分了6个小组,每组6到7人不等,每次出报,都有专人负责,一月一评,给予一些奖励。孩子们每次都能将报纸出得丰富多彩,这些美丽的手工报纸,每次都被及时地张贴上墙,这让参与办报的孩子都能找到成就感、幸福感。我也常在他们的报纸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我做的第三件让孩子找到成就感的事就是在语文课上预留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分主题进行演讲。别小瞧这课堂上的五分钟,它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令人惊喜的表现和变化:由最初的在讲台上的结结巴巴变成最后的侃侃而谈,由最初的手足无措变成最后的潇洒自如,由最初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变成最后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孩子们通过演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内向的孩子胆变大了,外向的孩子更加活泼可爱了!
  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慢慢地被调动了起来,可很多时候,要写作文了,孩子们还是感到心中千言万言,下笔千难万难。高三阶段,孩子们要过的还有素材关。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到了以下的办法:首先,向教材要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们最熟悉的恐怕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了。暑期有三十天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8月1日——9月30),这段时间我要求孩子们将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必修五)上的内容按主题(如爱国、思乡、反战等)进行课本素材的梳理、积累,并把素材抄写到摘抄本上;其次,向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要素材。这方面,我做的工作比较多——平时看书看报时觉得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打动人心的文章,我随时都会把它们裁剪下来,印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把这些文章都订成小册子,方便随时翻看。还有,向自身要素材。有自己文章的文集,每次演讲累积起来的文章,自己每周的摘抄,这些都是孩子们作文时宝贵的材料。最后,向媒体要素材。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怎样在写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呢?
  第一步,培养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创新来源于模仿,这是我从多年教学经验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学生上来就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我们总是能从一篇优秀的文章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这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真实写照,而我们对高中生的要求是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很多学生却打着模仿的幌子大言不惭地进行作文的抄袭,所谓的抄袭便是换面不换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绝不会吝啬自己的批评,让学生用心记住抄袭作文所带来的后果。当然在作文写作中,我非常支持学生进行仿写,仿写也是一种水平,要是能掌握好仿写的技巧,也是十分了不得的。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学生写出完全创新的文章不仅在时间上有所限制,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很难达到完全创新的要求,所以高中生的写作仍要以模仿为主,但是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在自己仿写的文章中标出自己创新的内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受,都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步,巧拟题目,增添作文的亮色。
  有人曾说,作文最大的文采就是有一个精准而深刻的立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一篇文章最能体现立意的却非题目莫属了。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好题一半,说得对极了。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在考试不可回避的现实中,写作教学“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必然。高三的写作教学就不能不抱着一丝功利心了。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好好拟题,巧妙包装,是获得阅卷者青睐的第一要务!高考前一个月,我都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拟题的训练。
  第三步,凤头豹尾,直抵人心。
  元代乔梦符认为文章开头应像凤头小巧华美。明代谢榛则认为开头要像爆竹,清脆响亮,先声夺人。南京十三中的王夫成老师说,开头体现“快人快语”,尽快“放电”。开头切忌平平淡淡唠唠叨叨,切忌大量直接抄录原材料。某年南京市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有个孩子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街巷间卖酒酿师傅一声长长的吆喝,孩童时期手掌触碰大树花草泥土的细腻质感;桂花香浸润心扉的袭人气息…… (《这是记忆》)
  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可谓直抵人心!
  至于结尾,有个孩子是这么写的:
  此刻,请记住这样一句诗,同样来自诗人北岛:“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愿做一个人。” (《细节即自我》)
  结尾尖锐,充满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看的人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的作文处处体现其用心的良苦。我觉得规范书写包括以下几点:
  1.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2. 三不:不写错别字,不错用标点,不轻易涂改。
  3. 三适:快慢适可,大小适中,总体适目。
  4. 三要:时间要留足50分钟,每小节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
  高三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师生在高三这一年里倾尽心血,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多读心中有底,多写笔下生花,戴着“镣铐”也能自由起舞。到那时,也许我们就能达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境界了。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固定化、模式化,教学过程和内容都较为单一、枯燥,学生的兴趣较低,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趣味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愉悦感和体验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 
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二十四节气便是按照气候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称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知识与人文生活合一的文化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二十四节气起源与形成的过程中,天文、农耕和人事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天时:星象与日影  颛顼依据天文制定历法,确定孟春为岁首,就是后世传说的颛顼历。从天文历法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也不可能是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鉴赏的核心是体味和分享。”现当代散文的文学鉴赏,与小说、诗歌、剧本等纯文学的文学鉴赏有实质性的差异,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散文大多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散文难读,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和经验。而散文阅读,就是要读出这份独特的感受。散文的鉴赏,不仅要体味其精准的语言,还
初中语文教学,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学生练笔次数少,难以提高习作水平。而“随文练笔”能加大训练量,又能提高习作水平,可以改变作文教学现状。“随文练笔”,即紧跟随阅读教学,模仿文本的写作特色相机进行写作训练。也就是及时运用阅读教学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边读边学,学写结合。因此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随文练笔”是作
[摘 要:面对号称网络原住民的“00”后们,中职语文教师为顺应因材施教的原则,应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传统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而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一、信息化在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逐渐结合,因信息技术在扩充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优势明显。  
[摘 要: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给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互联网开始呈现融合态势的电器类专业始终处在经济链条更新的最前端,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各种电器的创新和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广大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员常常面临着苦学多年,结果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市面上最新的电器维修需求。本研究探讨了目前国内中职院校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方式的短板,并结合
[摘 要:文章阐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并结合单元教学在现阶段教育实践中取得的培育成效,思考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教学设计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教学]  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是基础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充分发挥其在教学
[摘 要: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机制不断创新,语文阅读课堂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传递行为,通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但是传统语文阅读课堂中,老师难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制度是极有必要的。基于此笔者从小班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探究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
[摘 要:近年来,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和考察的重点,如何提升写作水平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但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书面评价模式僵化低效,较难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正向发展。为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使用“师生合作评价”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完备,更准确、合理地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关键词:师生合作评价;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1研
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也是自我教育的良师。著名的文学家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被后人一致认可并接受的那些文学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体,能荡涤人的心灵,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如果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