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所占有的地位性,还是在高考考察中的重要性,都让所有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倍加关注这一知识点。本文就传统教材,苏教版对此知识点安排的不足与优势做出比较,并详细论述如何在苏教版中对此知识点逐渐渗透于巩固,最后给出了微不足道的建议。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传统教材苏教版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高考中要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高考考察氧化还原反应的题型主要是:以社会实际问题或典型事例为载体,考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物质的分析推断结合在一起,考察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所以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地位不容忽视,现就传统教材与现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分析优势与不足,并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补充,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给出自我的意见。
一.在传统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有以下优势与不足之处
在传统教材中将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课中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在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不断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但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自身学习的难度。第一,理论知识本身自身难度大,集中安排学习,无疑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第二,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就缺乏载体,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哪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都陌生,“陌生”学生就在学习心理上产生了畏惧,也给接受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上造成了困难。
二.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样就有了一下几点优势
1. 循序渐进
苏教版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在必修1第一专题“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节给出了定义,第二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讲解了基本概念,第四专题“硝酸的性质”一节讲解了配平方法。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克服了传统教材集中一个单元讲解,难点集中化地弊端,将难点分散,这样既给了学生接受此知识点的梯度,有给了学生接受此知识点的空间。
2. 位置恰当
苏教版中“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安排在“物质的量”,“氯气的性质”之后,安排在“溴,碘的提取”“钠,镁及其化合物”之前。这样的安排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既可以依附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个载体,又可以及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指导学习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达到及时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目的。当然这样的安排也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顺利的进入到了定量的阶段。
3.利于逐步补充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各知识点的讲解可做如下安排:
(1) 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节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即判断的方法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氧化与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并利用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刚刚学过的氯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 在“溴碘的提取”一节迅速利用上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设计提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即找到合适的氧化剂将溴离子,碘离子氧化即可获取溴单质,碘单质。学生很容易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选择氧化剂氯气,这样学生就利用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知识的学习并利用氯气与溴化钾,氯气与溴化碘的反应补充氧化性强弱以及还原性强弱判断方法之一——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利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补充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巩固这一知识点。
(5) 在“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节利用铁的相关反应给出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并利用这一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习铁,铜的化学性质;总结铁,铜反应的规律;认识常见的氧化剂的氧化性的强弱。
(6) 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利用浓硫酸与硫单质的反应补充同种元素不同化合价之间发生反应化合价只靠拢不交叉。
(7) 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补充同种元素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8) 在“硝酸的性质”一节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9) 在元素周期律及电化学的章节中进一步全面提升,应用。
三.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也存在不足之处
高考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考察就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而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只是作为“资料卡”内容,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师生对此知识点重视不足。即便教师在此做详细讲解,但由于此知识点难度大,并且安排靠后,而后续内容又无元素化合物,这样学生就缺失了练习,巩固此知识点的良机。
四.对苏教版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建议如下
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此知识点提前,可调整到“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这样学生可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这一节以及必修1的最后一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练习。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传统教材苏教版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高考中要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高考考察氧化还原反应的题型主要是:以社会实际问题或典型事例为载体,考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物质的分析推断结合在一起,考察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所以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地位不容忽视,现就传统教材与现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分析优势与不足,并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补充,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给出自我的意见。
一.在传统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有以下优势与不足之处
在传统教材中将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课中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在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不断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但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自身学习的难度。第一,理论知识本身自身难度大,集中安排学习,无疑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第二,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就缺乏载体,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哪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都陌生,“陌生”学生就在学习心理上产生了畏惧,也给接受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上造成了困难。
二.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样就有了一下几点优势
1. 循序渐进
苏教版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在必修1第一专题“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节给出了定义,第二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讲解了基本概念,第四专题“硝酸的性质”一节讲解了配平方法。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克服了传统教材集中一个单元讲解,难点集中化地弊端,将难点分散,这样既给了学生接受此知识点的梯度,有给了学生接受此知识点的空间。
2. 位置恰当
苏教版中“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安排在“物质的量”,“氯气的性质”之后,安排在“溴,碘的提取”“钠,镁及其化合物”之前。这样的安排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既可以依附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个载体,又可以及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指导学习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达到及时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目的。当然这样的安排也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顺利的进入到了定量的阶段。
3.利于逐步补充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在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各知识点的讲解可做如下安排:
(1) 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节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即判断的方法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氧化与还原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并利用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刚刚学过的氯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 在“溴碘的提取”一节迅速利用上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设计提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即找到合适的氧化剂将溴离子,碘离子氧化即可获取溴单质,碘单质。学生很容易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选择氧化剂氯气,这样学生就利用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知识的学习并利用氯气与溴化钾,氯气与溴化碘的反应补充氧化性强弱以及还原性强弱判断方法之一——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利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补充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巩固这一知识点。
(5) 在“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节利用铁的相关反应给出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并利用这一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习铁,铜的化学性质;总结铁,铜反应的规律;认识常见的氧化剂的氧化性的强弱。
(6) 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利用浓硫酸与硫单质的反应补充同种元素不同化合价之间发生反应化合价只靠拢不交叉。
(7) 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补充同种元素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8) 在“硝酸的性质”一节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9) 在元素周期律及电化学的章节中进一步全面提升,应用。
三.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也存在不足之处
高考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考察就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而苏教版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只是作为“资料卡”内容,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师生对此知识点重视不足。即便教师在此做详细讲解,但由于此知识点难度大,并且安排靠后,而后续内容又无元素化合物,这样学生就缺失了练习,巩固此知识点的良机。
四.对苏教版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安排建议如下
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此知识点提前,可调整到“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这样学生可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这一节以及必修1的最后一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