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导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和主体学习行为,注重了学法指导,强化了知识运用,是新课程改革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效率提升的一种教学探索。
【关键字】导学案 课堂效率
一、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课堂高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设计并使用了导学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它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学行为,注重了学法指导,强化了知识运用。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分析研究之后,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学习材料,以“导学、诱思”为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来制作导学案,教师不能简单罗列教学内容和步骤,而是要帮助学生将学过知识和将学知识巧妙衔接,为知识学习铺垫,还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探究。同时,学生还能掌握学习方法。它是融学与教为一体,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中的自主能力,促使学生从观众到主人的转变。
三、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以必修2 Unit 3 Computers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的教学为例。
1.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计算机”展开,是一堂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和信息进行听说读写,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听与说;第二部分读、说与写。其中,听力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几种形态或载体,即收音机、书籍、电视和电脑。其中包括四个练习:练习1是听前的热身活动,首先给出IT的定义并让学生列举几种IT形态,然后和同伴比较、讨论;练习2是对文章大意的考查,学生听第一遍并用一句话写出主旨;练习3是对所听内容细节的考查;练习4是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就所听内容进行讨论,谈谈四种信息技术载体各自的优劣,是对所听内容再加工的过程。在此练习中给出了表达观点和支撑自己观点的功能性句型。通过对几种信息技术载体优劣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导学案设计思路:在设计时,笔者分析了教材和学情,整合了学习目标,将原本的听说读写课分成了两个课时。本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以复习旧知识导出话题,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听力水平,设计“分层听”的活动,通过三次听完成所有任务并通过填空方式呈现听力材料;创设呈现、运用语言的情景话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后再按照要求进行写作;学习内容即与单元话题紧密联系,也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板块;关注情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课堂教学反思
导学案的使用贯穿了任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体验、探究、合作。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心理真实度。教学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主动思考后的输出。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积累,激发思考,鼓励质疑。在情景中的讨论和理解实现了学生有深度的相互学习。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优生得到巩固提高,学困生有机会弥补。导学案也使教学过程趋于精练,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听,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导学案的使用,让英语课堂教学有章可循,增强课堂的操作性、实用性,使教学真正成为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康艳. 新课程理念下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
【关键字】导学案 课堂效率
一、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课堂高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设计并使用了导学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它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学行为,注重了学法指导,强化了知识运用。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分析研究之后,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学习材料,以“导学、诱思”为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来制作导学案,教师不能简单罗列教学内容和步骤,而是要帮助学生将学过知识和将学知识巧妙衔接,为知识学习铺垫,还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探究。同时,学生还能掌握学习方法。它是融学与教为一体,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中的自主能力,促使学生从观众到主人的转变。
三、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以必修2 Unit 3 Computers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的教学为例。
1.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计算机”展开,是一堂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和信息进行听说读写,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听与说;第二部分读、说与写。其中,听力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几种形态或载体,即收音机、书籍、电视和电脑。其中包括四个练习:练习1是听前的热身活动,首先给出IT的定义并让学生列举几种IT形态,然后和同伴比较、讨论;练习2是对文章大意的考查,学生听第一遍并用一句话写出主旨;练习3是对所听内容细节的考查;练习4是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就所听内容进行讨论,谈谈四种信息技术载体各自的优劣,是对所听内容再加工的过程。在此练习中给出了表达观点和支撑自己观点的功能性句型。通过对几种信息技术载体优劣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导学案设计思路:在设计时,笔者分析了教材和学情,整合了学习目标,将原本的听说读写课分成了两个课时。本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以复习旧知识导出话题,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听力水平,设计“分层听”的活动,通过三次听完成所有任务并通过填空方式呈现听力材料;创设呈现、运用语言的情景话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后再按照要求进行写作;学习内容即与单元话题紧密联系,也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板块;关注情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课堂教学反思
导学案的使用贯穿了任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体验、探究、合作。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心理真实度。教学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主动思考后的输出。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积累,激发思考,鼓励质疑。在情景中的讨论和理解实现了学生有深度的相互学习。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优生得到巩固提高,学困生有机会弥补。导学案也使教学过程趋于精练,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听,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导学案的使用,让英语课堂教学有章可循,增强课堂的操作性、实用性,使教学真正成为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康艳. 新课程理念下影响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