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吟韵诵情”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a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嘉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三社小学副校长,厦门市级骨干教师、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成员,集美区教坛新秀、集美区叶秀萍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市区级教学、论文比赛中获奖。先后被评为集美区优秀辅导员、集美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集美区优秀教师。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教育期刊。原创微信公众号“加减学语文”,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摘 要]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历史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在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探讨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和发展语言等方面的有效策略,以寻求小学古诗词教学新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
  一、“寻弊索瑕”——聚焦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对于古诗词,无论老幼,都能背上几首。古诗词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笔。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诗词重要,不是出于欣赏其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文体特点,而是由于其篇幅短、数量少,逢考必有。这显然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要求。实际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拆词断句,详注细批;逐字逐句让学生反复背,背反复;出示考试情景真题,多次做,做多次;对于诗词意境给予标准“赏析”,直至诗词名句在学生脑子里如同鸡肋、索然无味,看见试题就能形成条件反射为止。不可否认,以上方法可以在短期内明显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却不能回避学生“学得快,忘得更快”的现实。这样的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将古诗词教学简单地从工具性中割裂出来,教学方式貌似多快好省,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但是诗词的审美情趣不知所踪,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逐渐消失殆尽,同时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三败”的局面,与强调深化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又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对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更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词,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词60篇(段)”。因此,教师应另辟蹊径,探索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二、“弃璞镂玉”——初识吟诵教法
  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读过私塾的老先生对幼年学过的诗词还能张口成诵,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不是讲解,而是吟诵。吟诵是古人读诗词的传统方式,是古诗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可以成为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欣赏方法。
  吟诵是按照汉字的四声平仄、诗词节奏抑扬顿挫地引声而读。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与音节的连接形成了音律。古汉语讲究对偶押韵的特点常给人以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汉语又以声调表义,不同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可形成声调起伏跌宕的变化,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加之语流中转承启合、长短相间、轻重有序,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这样就形成了吟诵特点:“吟”近唱,“诵”近读。
  所谓诵可知意,吟可悟情。吟诵的形式符合古诗词的声律特点。但是自“五四”运动以后,曾一度把传统妖魔化,造成了历史和文化的断裂,使吟诵这一中文特有的读书方式被束之高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导致古诗词吟诵教学对于当代语文教学而言,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所幸的是,近年来,四川的马凡美老师、北京的朱畅思老师、广东的陈琴老师在吟诵方面颇有心得。笔者经过实践和反思,也初步形成了一套“读、诵、吟、咏”的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下面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加以说明。
  三、“戛玉敲冰”——实践读诵吟咏
  1.从“读”开始,了解规则
  在教学之初,学生不知吟诵为何物,笔者也就没有一味强调格律,只是给学生粗作示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吟诵了一遍诗词给学生听,学生听完的第一个反应是好笑,都觉得“老师在唱戏”。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法,好奇使然,学生争相模仿。当学生热情高涨时,笔者再将以下吟诵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
  一二声平三四仄,另有入声很奇特。有何规定?又有口诀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入声用“!”表示。一般情况下,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都要拖长。按这样的规则吟诵,方能吟得诗味。
  学生在了解规则后,便迫不及待地标注,然后诵读起来。原本需要反复激励、检查、促进的诗词初读,成了学生们自觉主动的读。之后,笔者再次一句一句地带着学生拉长声音“读”,并让学生结对互相练习这种读诗方式。《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词浅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通过读就能够了解和体会字词的意思。这样,古诗词吟诵教学就开始慢慢进入状态了。
  2.从“诵”入手,知意入境
  诵是读的更高境界,所谓“熟读成诵”,是在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后的诵读。学生能够正确地有节奏地诵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见图1),他们甚至还能文、声、意相结合地描绘出“细雨轻轻拂下飞扬的平日路尘,路旁柳色也在朝雨洗涤下越发新绿,诗人与挚友在客舍中依依劝酒惜别,愁望前路再无老朋友”这样的意象。可见,诵不仅可以读出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而且可以配合诗词句的音乐节奏,记忆效果比一般的读背来得要好。当吟诵者心口相应、心神合一时,就会悟到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这也是那些读过私塾的前辈们能够张口成诵的原因了。   3.从“吟”生情,会情悟意
  吟的要求比诵更高,“日暮聊为梁甫吟”,即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感投入。当学生在脑中能显现古诗词的意象时,教师再相机插入补充诗词的写作背景。此时的学生已怀着深挚的感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加上教师的顺水推舟,让他们在嘴里“哼哼”诗句,体会该怎样吟出这首诗。学生的表现着实令人震撼,将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吟诵得荡气回肠,令人动容,那种肝肠寸断的惜别不舍、缠绵悱恻不亚于梁祝十八相送。诵到情深方始吟,仅当声情与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可见,诗的感情是情绪的迸发,而声音则是情感的媒介,吟诵的读书方式,透过多变的音调,传递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并将其具体化为更形象的“意象”。
  4.从“咏”入心,内化语言
  歌者可以咏志,《尚书·舜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吟诵可以促进理解,理解后也更可以反过来促进“声情并茂的吟诵”,增添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三叠》,这首古诗因为情意深重,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何为阳关三叠呢?据清张鹤《琴学入门》记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于是,课堂上教师便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吟诵的时候,诗人希望元二记住诗中的哪一句?试着将那一句多读一遍。于是出现了以下四种读法。
  【首联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颔联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颈联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尾联叠】渭城朝雨浥輕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除第一种首联叠读法值得商榷外,其余三种读法恰与学者考证的《阳关三叠》的其中一种“三叠”形式不谋而合。显而易见,反复叠唱即恋恋不舍,是强调情至深、意至浓的重要法门,作者以此笔法抒情,读者用此方法动情。从而心口相依,情随声咏,打破时空的界限,让读者和诗人的心紧紧相连!
  四、结语
  胡适在《梦与诗》中曾写道:“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又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吟诵不单是一种读书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长处是少讲多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地读诵吟咏,从中领悟、涵咏、积累。这是眼、口、耳、脑整体协动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训练语感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最能体现古诗词特点的教学方法。希望吟诵这一文化遗产和曾经的教学手段,能被重新赋予时代的使命,再次生根发芽,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为迅速遏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联合
自2006年起,山东省新泰市就开始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大环节相贯通的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范式,构建“一校一品、一师一格、一科一模、一生一案”四核驱动的区域教学样态,建构融合与创新并举的区域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的理念,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泰市持续开展以“目标教学”“以学定教·学案导学”为序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推动了全市教
多年来,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一直以“培养积极上进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以“探索有情怀有温度的责任教育”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下研究型课程的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品牌学校。  一、“责任 ”:研究型课程的改革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要义。为此,学校在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以“责任 ”为核心的复合型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帮助、搭
[摘 要]在学校建设中,打造学校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生命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打造特色学校不应一味跟风,而应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原创性;应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内生性;应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全面性;应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凸显差异性;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增强普适性五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新;转化  在学校建
长期以来,上海市松江第四中学坚持以美术学科为抓手,积极探索美术特长教育为主的尚美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绩,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以美术教育享有盛名的特色中学。在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学校认真挖掘美术教学中的正能量元素,拓展美术教学的审美载体,用美滋养校园文化,用美熏陶学生心灵,用美提升学校品质。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校积累了大量“尚美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尚美素养教育”是什么  由于历史
2019年5月29日,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会议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视察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了5年来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历程,研讨了新时代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学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于2017年3月启动“学生视力健康计划”,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近视防控工作,以“医教结合、科学干预、家校携手、合力推进”的工作思路,在眼视光研究专业力量的支持下,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开发了家、校、政府部门共用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平台。在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下,伍家岗区已先后出台了两套近视防控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家长、学生在近视防控工作中的责任和义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二小学以此为蓝本,坚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国家课程架构为基础,以完整的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确立了“三大板块 六大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N项主题学科整合课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整合  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二小学秉承“办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
思维导图是展现发散思维的一种高效图形工具,它运用图文结合的技巧,把多重主题关系用清晰明了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关键词与图形图像建立起对应的记忆链接,再利用思维规律,发挥左右脑的相关功能,形成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均衡发展。  习作教学也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因而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其中,通过有效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将习作的想法巧妙地“画出来”。这样,不仅能对作文思维过程进行更细致的剖析与层级展示,还可
当今世界,从知识教育走向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发展,而提高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途径,将提升核心素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此以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的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为例,与大家分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