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早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繁衍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虽然历经十几个朝代的更替,但各族人民早就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厚的胞泽之谊和手足之情。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朝代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至今仍被人民所深知和颂扬。那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对于现代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也就是说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
一、中国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产生对伟大祖国的亲切依恋感
在世界所有文明古国中,中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尽管她经历了许多次的改朝换代,也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过。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国相比,埃及进入文明社会早于中国,但它曾先后被波斯、罗马和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文化也随之被阿拉伯文化所取代。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西北部多次遭到外族入侵,到了近代,又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长期失去独立的地位,致使古印度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已散失殆尽。古巴比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遭外族入侵后,又多次受到周边各族的侵略和统治。两河流域的主权曾几经易手,巴比伦这个国家的名称也早已被历史的长河冲走了。世界上多少古文明衰落了、中断了、消失了。只有中国,始终巍然屹立,尽管她历经灾难,却仍能屡建繁荣昌盛的局面。究其根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仅史籍记载,在祖国历史上就先后出现过160多个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多源多流,源流交融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如元明时期,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和以汉语为共同语言的社会条件下,聚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种民族之间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构成了祖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天然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同化和融合的民族关系。
人生来就有一定的依附感,对环境的依附、对群体的依附、对文化与传统的依附、对社会的依附。这种“依附”形成了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并由此产生了对乡土的依恋,对亲朋挚友的深情,对传统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知之深,爱之切,越是深刻了解我们祖国这种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祖国母亲的亲切依恋感就越强烈越深厚。
二、中国历史展示了先民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使人们对伟大祖国产了自尊心自豪感
《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这里“自强不息”的第一层含义是,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辟了这片辽阔广大、美丽富饶的国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其丰硕的成果。在文学方面,先秦有诗经、楚辞、散文,汉朝的乐府,魏晋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无不各放异彩。这些都显示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宏博。第二层含义是,一旦当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中华儿女这种蕴藏的爱国热情立即迸发出来,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面对强敌,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从古到今,自上而下,为国奋斗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春秋时期奔赴国难,使祖国转危为安的许国穆夫人;战国时期思念楚国,投入汨罗江的屈原;汉朝时期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保持坚贞气节的苏武;南宋时期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明中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瑰宝!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的先人,以汗水开拓了这片热土,以鲜血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以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回顾历史自尊自豪感油然而生。对比今天,我们承认落后,但我们自信,发扬先辈“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祖国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和鞭策。
三,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形成的忧患意识,其价值取向使们产生了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历史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使人心智广博,品德高尚。前人的嘉言懿行,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其中,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的千古名言;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伦理传统,已作为光辉的民族文化载入史册,其崇高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已溶入炎黄子孙的血液。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在政治上,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革命,鸦片战争时期的“防民甚于防寇”、“借师助剿”,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避战求和”都是这种反动政策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东西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一个是处于封建制度衰落阶段,一个是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一个是以小农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个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一个以天朝大国而自居还在闭关自守,一个却以炮舰、商品打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一个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一个却以大炮和蒸气机为动力的铁甲舰……力量如此悬殊中国怎能不挨打?面对现实,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责任感,他们肩负起重任。先后涌现出地主阶级的代表林则徐,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们带着忧患意识,以世界近代文明为背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体现了救亡与图存、抗争与创业的辩证统一。
总之,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忧患意识的反思,能使人警醒,给人以压力,催人奋进。历史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激起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样,中国历史才可谓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
一、中国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产生对伟大祖国的亲切依恋感
在世界所有文明古国中,中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尽管她经历了许多次的改朝换代,也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过。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国相比,埃及进入文明社会早于中国,但它曾先后被波斯、罗马和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文化也随之被阿拉伯文化所取代。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西北部多次遭到外族入侵,到了近代,又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长期失去独立的地位,致使古印度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已散失殆尽。古巴比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遭外族入侵后,又多次受到周边各族的侵略和统治。两河流域的主权曾几经易手,巴比伦这个国家的名称也早已被历史的长河冲走了。世界上多少古文明衰落了、中断了、消失了。只有中国,始终巍然屹立,尽管她历经灾难,却仍能屡建繁荣昌盛的局面。究其根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仅史籍记载,在祖国历史上就先后出现过160多个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多源多流,源流交融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如元明时期,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和以汉语为共同语言的社会条件下,聚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种民族之间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构成了祖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天然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同化和融合的民族关系。
人生来就有一定的依附感,对环境的依附、对群体的依附、对文化与传统的依附、对社会的依附。这种“依附”形成了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并由此产生了对乡土的依恋,对亲朋挚友的深情,对传统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知之深,爱之切,越是深刻了解我们祖国这种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祖国母亲的亲切依恋感就越强烈越深厚。
二、中国历史展示了先民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使人们对伟大祖国产了自尊心自豪感
《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这里“自强不息”的第一层含义是,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辟了这片辽阔广大、美丽富饶的国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其丰硕的成果。在文学方面,先秦有诗经、楚辞、散文,汉朝的乐府,魏晋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无不各放异彩。这些都显示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宏博。第二层含义是,一旦当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中华儿女这种蕴藏的爱国热情立即迸发出来,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面对强敌,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从古到今,自上而下,为国奋斗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春秋时期奔赴国难,使祖国转危为安的许国穆夫人;战国时期思念楚国,投入汨罗江的屈原;汉朝时期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保持坚贞气节的苏武;南宋时期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明中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瑰宝!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的先人,以汗水开拓了这片热土,以鲜血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以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回顾历史自尊自豪感油然而生。对比今天,我们承认落后,但我们自信,发扬先辈“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祖国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和鞭策。
三,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形成的忧患意识,其价值取向使们产生了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历史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使人心智广博,品德高尚。前人的嘉言懿行,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其中,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的千古名言;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伦理传统,已作为光辉的民族文化载入史册,其崇高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已溶入炎黄子孙的血液。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在政治上,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革命,鸦片战争时期的“防民甚于防寇”、“借师助剿”,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避战求和”都是这种反动政策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东西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一个是处于封建制度衰落阶段,一个是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一个是以小农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个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一个以天朝大国而自居还在闭关自守,一个却以炮舰、商品打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一个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一个却以大炮和蒸气机为动力的铁甲舰……力量如此悬殊中国怎能不挨打?面对现实,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责任感,他们肩负起重任。先后涌现出地主阶级的代表林则徐,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们带着忧患意识,以世界近代文明为背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体现了救亡与图存、抗争与创业的辩证统一。
总之,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忧患意识的反思,能使人警醒,给人以压力,催人奋进。历史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激起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样,中国历史才可谓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